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现状及成因的探析,提出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要正视传统武术的历史成因,顺应其发展规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现代需求观;倡导“以人为本”的科研人才培养模式,走功能多元化,技术全球化的路子;构建以城市为中心,发展社区传统武术馆(社)的框架模式,同时要加快国际化进程,扩大传统武术在国外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以流派武术为研究原点,从文化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剖析地域文化对传统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得出:原始武技→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地域武术文化特质→流派武术这一演变和影响机制,并以中国武术的地域划分来具体解读流派武术的形成,以期为更好的研究和继承传统武术提供借鉴,使传统武术这一中国武术动力之源生机勃勃、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传统武术现今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保护与现代化发展虽然对立,但又是辨证的统一。传统武术的发展应该遵循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发展思路:一是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二是促进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旨在为传统武术的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武术技击形象的窘境已经形成,其公信力也因此下降,对于这种窘境的成因及如何破解虽然有研究但是仍有许多困惑。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社会和认知等多视角对传统武术技击形象窘境的成因及再塑造的路径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技术技击形象的窘境是由主体的技击功能弱化和客体的技击能力不足两方面原因造成;再塑造需要从练习者"事实技击"的"切身感"为依据检验并汲取适应于格斗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置身格斗场以"切身感"为依据优化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和以技击的身体认知范式建立为基础发展传统武术练习者的技击能力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重要的是要正确分析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其内涵及外延表现在传统武术中人的行为文化或人体文化,即传承人文化,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组成的“文化空间”。要注意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以及与文化整体的关系,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生态文化环境保护、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文化空间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19,(6):494-497
从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入手,探讨二者的交融点与不同,旨在利用传统武术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更好地把握传统武术与宗教的发展内涵。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宗教既相互关联也存在差异,传统武术借宗教这个载体不断得到演进与发展,在宗教中继承、发扬武术,进一步凸显我国传统武术在国家发展大势下的时代价值,实现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发展、持续化发展与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传统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进行分析,以期为传统武术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传统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是各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适应的结果。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需求,不同时代的武术变化,从一个层面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而不同地域特点导致的差异性文化特色造就了传统武术套路的拳种繁多,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梳理传统武术的传播轨迹,使我们正视传统武术传播的历史与现状,构建传统武术的合理传播模式。由于传统武术的传播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受到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得以发扬光大,通过民间和政府两种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然而由于传统武术在当代受到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其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阻力。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面对未来,构建合理的传播模式,方能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今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进行分析.认为传承模式混乱无序,传承模式相对单一、固定是造成传统武术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鉴此,形成以师徒传承为主体,以大众传媒传播和学校传承为辅的“一体两翼”传承模式对适应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发展充实“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旨在为今后传统武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深入剖析了在社会现代化的选择下,传统武术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提出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传统武术全面的发展、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浙西南畲族武术的地域文化进行探讨。认为浙西南地区畲族的传统武术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民族特色,除了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呈现出民俗信仰与祭祀仪式的传承性以及民族生存与娱乐的广泛性等地域文化特征。建议地方政府将畲族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内涵,从央视春晚和大型运动的视角探讨了武术当下的审美、娱乐、宣传、健身四个主要功能特点,最后提出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传统武术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危机进行研究,并对引发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危机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功能认识不足、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模式的式微与低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缺失等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研究认为若想有效化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危机则必须从重拾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本性、探索与开发中国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保护机制等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动作元素、导向、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动作元素受后期社会因素影响呈多元化趋势;传统武术应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复兴尚武精神、提高全民族素质、建立和谐社会为目的,遵循文化性、独特性等发展原则.新时期传统武术技术发展应以技击性传统武术、健身性传统武术和艺术表演性传统武术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为研究对象,从武术各个地域不同拳种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探讨武术的传播。基于武术发展的地域优势应有针对性的强其所强,有目的性的促其发展。结论指出:武术需要百花齐放方能让经典永存,应将当地特色的传统武术作为传播的技术内容,将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和内涵意义作为理论内容;通过挖掘、利用当地特色拳种的现存资源,扩充教学资料。旨为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的构建选择一条可行之路的同时,也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文化危机中所做出的积极反应,也是传统文化"自我保护、自我创新"的内在诉求.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及文化整体的关系,要注重传统武术传承的"本真性"、"活态性"及"人本性",真实、全面、活态地保存并延续传统武术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并要防范"伪传统武术".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及传统武术传承的师徒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传承文化空间保护,尤其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追求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感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这是学界已经成为共识的见地。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必然受到这一文化特性的影响。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能够形成如此庞大的体系,为什么能够形成如此种类繁杂的不同风格的拳术套路,为什么在同一拳术理论和拳架基础上会出现差异如此之大的演练风格等等,这些问题时常在习武者的大脑中出现,并成为传统武术发展中一种没有定性答案的问题。就此,我们长期在进行着思考,笔者认为结论应是:“传统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感悟”。因为,只有个体间不同的感悟结果,才可能形成传统武术现今发展的局面。也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武术的演进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点对于相应地域武术文化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武术流行的“南拳北腿”之说形象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南北武术差异.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对于中原、荆楚等地域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规模移民促进了地域武术之间的交汇、融合,同时也产生了巴蜀、岭南等地域武术文化的相应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征对于地域武术的整体风格影响同样显著,齐鲁武术因为处于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而深蕴教化和德行内涵,吴越作为近代中华文化发展先行地区的特点则使得吴越武术应时而动,成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全新的战略主题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