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核心素养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中需落实的最根本的目标,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作为更为有效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根本教育目标的途径,对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该文结合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宗旨和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探析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策略,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首要的课程体系,望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浅显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实施,加强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成为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构建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优化体系,实现学校体育课程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出发,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提升我国体育教学效果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特点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是目前存在着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和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探索较少,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在当前是一个盲点.根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是:"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终身体育";体育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取得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完善体育的硬件设施;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个性与职业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健美操运动项目是兼有健身、修身养性的功能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身心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纵观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堂,存在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陈旧无新颖的情况,令教学质量堪忧。本文笔者先分析健美操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以及现阶段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此更有方向的探讨课程改革的新途径,以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强化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伴随着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开始认真学习和讨论。作为基层体育教研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等作用,积极创新与转变体育教研、培训与指导工作方式,提升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贯彻《标准》,推动区域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一、从"课堂研究"到"课程研究"作为基层体育教研工作者,应该深入教学一线,以课堂为"基",钻研教材,帮助一线体育教师把《标准》的理念转化为实践可操作的方法和内容,做好体育课程标准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二传手",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新课程改革的努力的方向,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有效的教学新途径。本文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互联网教学深度融合关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在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上具有显著成效。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互联网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并凝练其深度融合的目标导向,得出了其深度融合的内容构建:一是要推进隐性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进网络;二是要注重体育课程思政互联网平台选择;三是要积极建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料库;四是要构建起体育课程思政网络教育社区。本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互联网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了全面考虑与系统分析,希望促进形成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合力,以此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新时期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了新型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将创新发展作为主要方向,推动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课程影响力的提升。本文中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控制措施,以促进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校体育》2021,(5):40-41
<正>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以推进健康知识教育、普及技能运动技能、培养专项运动技能3个方面为切入点,通过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完善体育成绩考核机制、提升体育教师素养等方面构建新时代基础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体系(图1)。一、创新学校体育课程,推进健康知识教育学校体育是贯彻国家"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其引导学校积极创新体育课程内容,以体育为主,融合健康教育知识,通过体育课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热点和重点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功能和科学构建高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李金生 《精武》2013,(17):77-77,79
高职体育教学是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这方面既有传统教学成就,又存在着新形势下的创新缺乏。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其现实定位和培养人才的适用性,师资力量不同于一般高校,这就使得体育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针对现状,我们提出创新思路,明确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强化体育教师队伍,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时代发展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体育的课程效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大指标。因此,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成效。同时,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也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改要求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个性差异,从而因材施教,提高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本文基于初中体育课堂实践,分析了如何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是青少年幸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和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体育课程的教学依据、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一体化育人的思路和策略,以期通过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育体、育心”一体化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创新,是指通过对体育课程的正确选择、改编、整理和延伸,达到教材应用、教学开展过程及教学评价的合理开放,最终满足学生的体育发展需求。高职教育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特征,也极具职业教育优势,其本质是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学习一技之长的场所,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创新要兼顾一定实用性,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基于此,从高职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着手,分析基本的创新要点,并依此提出目标、内容、落实和评价层面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影响学生体育课堂创新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改革体育课程等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创新教育,使广大学生在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出发,构建了课堂教学平台、课堂学习模式、社团活动平台、实习实践平台和培训咨询平台"五位一体"的教育实践体系,以期为江西省社会体育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合思政内容是新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职场竞争力,是提升体育课程教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着眼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融合思政内容的重要性展开探讨,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融合思政内容实施措施,包括理念认识、素质提升、课程创新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刘青 《体育学刊》2003,10(1):93-94
通过对影响学生体育课堂创新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改革体育课程等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创新教育,使广大学生在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证研究为主的综合方法,建立健全"课内外一体化"的优化与创新工作机构、教师队伍制度、保障机制、学习情境设计、小班化分层分类教学、动态调控的课程体系和体育社团、俱乐部的管理机制等,以人的完善、发展和解放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点,进而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顾久贤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695-696,692
构建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又便于操作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全面落实新"纲要"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以常州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如何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出建议与实施措施,旨在为高职院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