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体育文史》一九八三年第三期载张维一同志《唐代妇女的体育活动》一文,其中(23页)对“蹋毬”的介绍说: “蹋毬:这是站在一、二尺高的彩画木球上,翻飞双足,滚动木球所进行的一种运动。人在球上跳跃舞蹈,身体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这是一种强度和难度都很大的全身体操运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苏东坡〈养生诀〉中闭气数息内视法》一文(见《体育文史》84年第6期第28~29页。以下简称《数息法》),受益不浅。但感到该文在引用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中的一段文字似有不妥之处,现提出就正于作者和专家。  相似文献   

3.
《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以下简称《体育》)一文,是2003年第四期《体育文化导刊》的卷首之作,文章还配以“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一”的副标题。 本人在读了《体育》一文后,想就体育的定义,加以讨教。 一、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 《体育》一文说:“对某一事物的定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准确反映所定义事物的本质属性,二是要与其他相近似的事物区别开来,三是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  相似文献   

4.
《体育文史》杂志1992年第一期,刊载了李重申和韩佐生先生《敦煌体育文物概述》一文。现就文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 一、《敦煌体育文物概述》以下简称《概述》在棋弈一节中说:“宋代454窟东壁的《维摩结经变》,绘有  相似文献   

5.
我曾写过《汉代的角抵(戏)和捽胡》一文(刊登在《体育史料》第五期上),中心的意思是说明汉代的角抵不是摔跤,捽胡才是摔跤。这是从文字史料上研究的结果。汉代的角抵戏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杂技、歌舞、武打戏。从体育的角度来说,角抵戏和中国武  相似文献   

6.
读了宋会群先生《论象棋之象——象棋的起源演变与术数文化的关系》一文(载《体育文史》1993年第1期,以下简称宋文),获益匪浅,但我对宋先生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宋文说:“簙塞式古象棋是古代星占历数家所发明的,六簙局直接来源于天文星占仪器——栻  相似文献   

7.
《体育文史》1985年4期王赛时同志《风筝名称辨误》一文(以下简称《王文》),对近年来包括笔者在内的好几篇论述风筝的文章引用唐人鲍溶、高骈等人的《风筝》诗提出异议,认为这些诗是描绘乐器筝的弹奏而非咏写风筝(飞鸢),说这些诗命名“风筝”实指乐器筝,并断言“风筝一词原指乐器”,因而要“辨误”。《王文》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辨  相似文献   

8.
前年,我在《体育社会化初探》一文中(以下简称《初探》,见《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四期第6~10页),曾就“体育社会化”概念的由来,体育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体育社会化与体育社会性的关系,探讨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现实意义等,谈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此后,在刊报上又看一些论及体育社会化的报道,本人经过学习和思考,深感对体育社会化问题,有必要再作探讨。现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一、“社会化”概念的含义所谓“社会”,按照马克思所说,乃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20页),它本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在读了张维一同志的《试析儒家思想对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以下简称《试析》载《体育文史》1988年第一期)之后,最引起我兴趣的,不是显示其理论功力的前半部分,而是关于儒家“中庸思想”使“军队项目在娱乐活动表演中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的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0.
罗时铭同志所著的《试论古代的“修身”》(载《体育文史》杂志1992年第一期。以下简称罗文)一文,试图探索当代哲学、伦理与体育的关系,揭示中国古代体育的特征,这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然而文中的观点、结论和论证方法,笔者则不敢苟同,特叙浅见与罗时铭同志商榷,并求教于体育史领域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赵国雄同志在《体育教学与训练》1987年第4期上发表了《正确理解和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則》(以下简称《赵文》)一文,对“三从一大”原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以较充分的事实论证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与科学训练之关系。并在科学训练与“三从一大”原则之间的  相似文献   

12.
《体育科技资料》1979年第17期(乒乓球运动专辑二)发表了刁文元等同志的“对进攻与防守理论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刁文),就控制与反控制、形式与实质、进攻与防守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其后,在《中国体育科技》1981年第7期(乒乓球运动专辑一)又发表了张育青等同志的“也谈对进攻与防守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刁文”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认为,“刁文”有许多具体论点是不够缜密、恰当的,  相似文献   

13.
一、汉代角抵戏的大发展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说:“春秋之后,火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谣乐中矣”。东汉人文颖的《汉书注》说:“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梁朝任昉在《述异记》中,叙述了角抵戏源出于民间的游戏:“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其后传入宫廷,并有了专业的艺人。“(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徘之  相似文献   

14.
近阅张朝卿、李广茂《苏东坡养生著作浅释》一文(见《体育史料》第八辑、第60~64页),感到铨释恰当而得其精要,很是钦佩。但其中铨释《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以下简称《养生诀》),中有关闭气数息法一节,恐与苏氏原意稍有出入主处,兹特略抒己见,以就正于作者和广大读者。 《养生诀》说:“但当习闭息,使渐能持久。以脉候之,五至为一息。近来闭得渐久,每闭百二十至而开,盖已闭得二十余息也。又不可强闭多时,使气错乱,或奔突而出,反为之害。慎之,慎之!”  相似文献   

15.
看了《中国钓鱼》2004年第十期46页刊登的安徽霍县钓友陈猛写的《也议“剩余浮力”》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又看了四川钓友张铨写的《“剩余浮力”不是浮力》(以下简称“张文”),(见《中国钓鱼》2004年第二期第47页)对于其中的观点也想谈一些粗浅见解,在这里再议一议。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刘祖鞭先生撰文《也谈唐代<步辇图>历史文化风俗》(以下简称《也》文,见本刊2002年第7期),对我的文章《唐代<步辇图>拾零四则》某些说法提出质疑,就此我再谈一些看法。1.关于扇子起源扇子起源历来有各种说法,如史前说、殷商说、周说等,诸多说法源自不同的史料。尧舜时代是在历史学所说的三代(夏、商、周)之前,为三皇五帝的传说时期,对应考古学是仰韶文  相似文献   

17.
“圆社”一词宜作何解释楚雪丝“圆社”一词,以前多作“球社”、“球戏组织”之理解,未曾听说有什么争议。最近看到《体育文史》93年第5期中《三锦、圆社、齐云──我国古代足球名目考释》(以下简称《考释》)这篇文章,其中认为“‘圆社,指的是人,特指参加了足球...  相似文献   

18.
《蹴鞠谱》的著作年代是明代,不是宋代。《中国丛书综录》把《蹴鞠谱》定为明朝人著作是准确的。现能见到的完整的四部古代足球运动专著按其著作年代先后来排列是:《事林广记·续集·卷之七》①(宋末元初)、《蹴鞠图谱》(元末明初)、《戏场科范》(明朝)和《蹴鞠谱》(明朝中后期)。《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以下简称《蹴鞠》)编写者在《〈蹴鞠谱〉著作年代考》(载《体育文史》1986年第6期)一文中妄下断论“《蹴鞠谱》绝非明代人的著作”。其实,《蹴鞠》编写者所谓“考证”、“推论”的那几条“理由”毫无根据,是一些虚空无证的口头辨说…  相似文献   

19.
<正>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出现了一种竞技性、游戏性的表演,名叫“角抵”,民间也叫“角抵戏”。一般认为,“角抵”或“角抵戏”即为杂技艺术之滥觞。关于“角抵”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与蚩尤有关。据《乐书》(宋·陈旸)记载:“或曰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又说:“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角者,角其伎也,两两相当,角及伎艺射御也,盖杂伎之总称云。”  相似文献   

20.
拜读贵刊2002年第5期所刊《体育教学双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以下简称《双》文)一文后,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该文无疑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是对《双》文中所指“双主体”不敢苟同,在此抛砖引玉,试与两位老师商榷。一、《双》文中关于主、客体的描述概念模糊《双》文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动者”,即主体,同时,又都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即客体。对于前者,即主体的描述无可厚非,而对于后者,即客体的描述则让人难以理解。显然,把“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师生(现实的人)”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