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调查法对国内外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挺举上挺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挺的关键所在是预蹲动作,在预蹲过程中应保持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垂直向下运动,而且要迅速地由预蹲中的制动转为上挺发力。制动是预蹲与发力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制动时应做到尽快地由预蹲的退让性工作转化为发力阶段的克制性工作,这是上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方法研究龙清泉参加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上挺技术,结合举重技术的基本原则作分析。结果表明:预蹲阶段技术表现堪称完美,尤其是制动预蹲时间占预蹲时间的24%,制动预蹲时间为0.12 s,膝关节最低角度为108°,这是龙清泉作为该级别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上挺发力阶段技术表现优异,形成了火箭多级加速的发力,预蹲转化为上挺发力的时间仅为0.02 s,这也是龙清泉作为世界级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之一。但是,上挺发力阶段时间过长,说明龙清泉还"快"得不够,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支撑与起立阶段技术表现较为优异,因研究者该阶段划分方式的差异,对一些概念的模糊处理导致无法对龙清泉"快"作更为深入的比较。但该阶段也展现了"近""准"的举重技术原则要求。在第二个支撑——起立段收前腿时,杠铃晃动较大,这是龙清泉需要改进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德国SIMI°Motion7.50运动分析系统对2007年世界锦标赛赛艇女子单人双桨运动员途中划技术进行二维录像解析,探讨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发现,一桨周期内,由于运动员身体前倾程度以及桨叶入水角度不一,运动员间以髋关节和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差异较大。运动员拉桨初期注重腿部推蹬,躯干不能过早伸展;拉桨后期要求躯干至上肢关节协调发力。回桨阶段运动员肩肘关节和躯干最大角速度几乎同时达到,上肢关节衔接技术要求较高,腿部处于放松状态,不参与发力。躯干在整个回桨过程中基本保持匀速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4.
挺举上挺阶段的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挺举上挺阶段运动员的输出功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力阶段运动员单位杠铃重量的平均输出功率和最大瞬时输出功率对上挺时杠铃的最大速度起决定作用。本研究还确定了最大瞬时输出功率,杠铃重量与杠铃最大速度和最大升高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预蹲制动阶段的力学参数对发力阶段最大瞬时输出功率的影响,并应用功率参数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动力学特点。方法:采用比利时产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四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四次成功抓举动作进行分析。结果:(1)四人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压力中心的左右波动幅度均大于前后波动幅度。其中发力阶段左右和前后波动最大,而下蹲支撑阶段和提铃阶段波动较小;(2)与其他阶段相比,下蹲支撑阶段的压力中心运动轨迹最小;(3)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稳定性顺序为下蹲支撑阶段〉提铃阶段〉上举阶段〉发力阶段,阶段总压力差表现为发力阶段〉下蹲支撑阶段〉上举阶段〉提铃阶段。结论:四人在抓举过程中符合"近、快、低"、和下蹲"低、稳"的要求。付小娟需加强提铃和上举阶段身体的稳定性,郭晴和张茜需加强发力阶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录像解析、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举重挺举预蹲上挺中创新型技术——“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认为“双屈式”上挺技术通过屈膝预蹲时配合相应的屈髋和翘臀的动作,使预蹲发力蹬腿同时能够辅以较大的伸髋动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腰背及腿部力量,加大了杠铃最后的上抛速度,从而能够提高上挺成绩;预蹲屈髋时杠铃重心水平前移导致的人体和杠铃总重心的前移,可以通过适当的翘臀动作予以弥补,以保持总重心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前言赛跑运动员躯干的前倾角度是途中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确、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成绩的提高。一些文献资料认为,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时的躯干前倾角度比中长跑小。长期来,在教学中基本上遵循了这一传统的说法。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不同距离赛跑运动员合理的前倾角度及其随着速度的提高所引起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预蹲的目的是为上挺创造冲击外力,即杠铃与人的共同惯性外力和杠铃的惯性力,从而为发力冲举杠铃奠定基础。预蹲在上挺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重视,也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著,为运动员正确地理解并掌握预蹲技术起到了指导作用。笔者通过观察及研究,只就上挺预蹲中两肘部位的选择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男子跳远全程助跑阶段划分。方法:采用录像拍摄解析法和测试法获取男子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1)运动员助跑中身体质心高度逐渐提升,并在倒数第17步和倒数第6步出现转换点;2)运动员起动后支撑时间逐渐减小,腾空时间逐渐增大,支撑腾空时间在倒数第17步出现第1交叉点;3)运动员起动后趾-板距离标准差逐渐增大,在倒数第6步出现最大值,该步之后趾-板距离标准差逐渐减小;4)运动员起动加速后最初的4~5步中能产生较高的水平力,随后水平力骤减;5)阶段1中,运动员着地距离短、着地胫骨角小、躯干前倾幅度大,离地距离长、离地角度小,便于加速。阶段2和阶段3中,运动员着地胫骨角增大、着地距离延长、躯干前倾幅度减小,离地距离减小、离地角增大,制动力增大。结论:男子跳远全程助跑可分为起动加速、途中跑和准备起跳3个阶段。起动加速阶段减小躯干角、着地胫骨角和离地角,增大离地距离有助于加速;途中跑阶段和准备起跳阶段逐渐增大躯干角,提高身体质心高度,有助于提高“扒地”效果,提高跑速。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挺举比较落后,从1973年全国举重测验和全国举重比赛的技术统计来看,上挺的成功率较低,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预蹲时上体前倾,杠铃重心离开身体重心,造成发力后杠铃偏前,脱离身体的支撑而失败。下面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  相似文献   

11.
两种蹲踞式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8名男子大学生游泳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前倾蹲踞式与后摆蹲踞式游泳出发技术的规范训练.通过对两种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录相解析来比较研究其出发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不仅在预备姿势、起跳、腾空等阶段有利因素较多,而且在入水及水下滑行阶段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起跑在百米全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跑技术的好坏决定了运动员能否在静止到动态的过程中产生最大速度与维持,对维持全程节奏实现水平速度最大化有重要意义。为分析一级运动员与健将运动员起跑前5步的技术差异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高速摄像测量、视频解析、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5名健将运动员和5名一级运动员的起跑前五步进行影像采集、技术解析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1)健将级运动员在起跑预备姿势阶段前后腿膝关节屈膝角度较小,踏板位置距离较为适宜,肌肉发力位置正确。(2)躯干前倾角度决定运动员在起跑后每一步的躯干重心位置的变化,健将级运动员在躯干的角度控制上优于一级运动员。(3)起跑中最关键的是步长变化,健将级运动员第一步相对适宜,第二步较小,之后每一步都会进行逐步增加。建议:采用雪橇跑或1080Sprint设定不同阶段、不同目标需求下的合理负荷。通常在前20米加速环节采用身体自重的20%负荷进行加速训练,以更好地发展下肢的神经反射弧、刺激神经肌肉系统,从而实现相应转换,提高跑动环节各指标参数水平。为能够合理控制步态的正常发展,还可以在跑道上贴点,限制运动员在某个位置及时落脚、稳定步态,以此帮助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国家举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支撑及举重的运动训练乃至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国SIMI-Motion7.50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廖秋云打破世界纪录的挺举技术动作视频进行解析,解析的采样频率为50 Hz,运用截断频率为6Hz低通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使用DLT计算空间坐标。结果:①廖秋云提铃至胸阶段的技术堪称完美,准备姿势合理,引膝动作完成质量高。采用积极的伸髋发力,且躯干角度保持80.27deg至77.62deg之间,有利于腹背肌群参与发力。屈髋屈膝接铃,杠铃回落距离为身高的19.61%,属于合理的杠铃回落距离。②上挺阶段,过渡阶段和预蹲制动阶段用时过长。准备姿势站距的调整将降低杠铃所需送达的最终高度,且有利于上挺动作的稳定性。其箭步式上挺杠铃回落距离仅为9.80cm,回落距离小,且双足构成的稳定区域面积大。发力时两心距离控制在3.1cm内,属于理想距离。站稳起立时段末,杠铃向右偏移达17.70cm,对其支撑可能存在隐患。③总体上看,廖秋云的技术优势在于躯干角度控制得当,两心距离始终较近。下肢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合理,伸髋发力的方式正确。④廖秋云技术优势明显,但成绩仍具有上升空间。建议优化时间结构,缩短过渡时间,避免额外的能量消耗。缩短预蹲制动时间,提升下肢离心收缩转向心收缩的能力。站稳时段的杠铃横向偏移过大,提示进行左右侧肌肉体量测试评价,并加强弱侧肌肉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4.
采用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3名优秀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躯干动作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掌握滑步推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过程中躯干转动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对指导实际教学与训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表明,在最后用力过程中,3名运动员的躯干动作是在前振的同时进行有序转动的复合运动.优秀铅球运动员的躯干转动技术表明,最后用力阶段.髋轴先于肩轴达到峰值速度,达到峰值后依次快速下降.在铅球出手瞬间躯干接近垂直状态,有一定程度的"前倾"或"后仰".躯干在过渡阶段的适当前振有利于左腿的积极着地,有利于铅球速度和整个身体重心速度的增加,进而缩短过渡阶段进入最后用力阶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观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中运动员采用蹲踞式和抓台式出发反应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蹲踞式出发技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起动速度更快和发力效果好,比抓台式出发技术的反应时短,具有显著性差异,成为主流出发技术;建议:在各层次运动队的训练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推铅球速度特征发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名专项成绩在17.36m以上采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与影片解析等方法,研究分析运动员推铅球技术的身体重心与铅球速度及其关系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滑步结束时铅球运动速度存在一个适宜区段;运动员最后用力发力时间是在最后用力阶段之前;全程推球中铅球速度有两个较大起伏,而不是不断加速等。研究结果有助于教练员、运动员正确认识推铅球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介绍速滑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力量的训练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有效地发展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可采用杠铃练习,如:推举、半蹲、深蹲以及蹲跳等,通过不断增加机体的负荷量,发展上肢、肩带、躯干及下肢肌群力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蹲踞式的优点在于由于增大身体的投影面积和降低重心,使稳定性比抓台式和摆臂式更好,使运动员可以增大前倾的程度,比前抓台式和摆臂式离台快和入水快。1975年爱尔伦等人(IsraelAyalon,Van Cheluwe and Kanitz)研究结果是在运动员从出发至5米处时蹲踞式比抓台式和摆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2010,(10):64-64
技术分析:跨越水池障碍 阶段:为起跨做准备。 观察重点:在障碍前1.50~1.80米起跨。 用前脚掌跑进。 躯干微前倾。 摆动腿折叠向前摆动  相似文献   

20.
在近几年的举重比赛中有很多优秀的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挺举比赛中的上挺过程出现了成功率偏低的现象。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单项成绩和总成绩,也影响了项目的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并给运动员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本文通过对2002年黑龙江青少年举重比赛的93名运动员上挺中预蹲的深度、预蹲的方向进行研究,找出共性的东西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