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中药在运动医学领域中应用日益广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药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予以梳理、总结,结果表明,中药在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免疫抑制、运动性贫血、运动性损伤、运动性失眠等方面均有应用,不同病症用药特点有所不同,同时针对目前中药在运动医学中应用现状,提出运动医学应更多吸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加强中药在运动医学应用中的剂型研究,并增加和其它疗法结合运用研究,以及中药在冰雪项目中的运用研究等建议,以促进运动医学与中医学更好的结合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文章对近年来有关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特殊营养品对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恢复,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作用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如何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从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是当今世界运动训练科学和运动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和正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因认识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结果众说纷纭,各具特点。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传统医学科学,其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强调以"养"为主,提倡机体的"阴阳平衡",重视脏腑之间的联系,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在运动医学的防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也有其独特的见解,文章将以中医学的视角对运动性疲劳的含义、病因、病机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望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在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动性疲劳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特殊营养补充品对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1.运动性疲劳开展人类疲劳的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生理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其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一直是世界各国运动生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虽然目前对疲劳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和不同运动形式产生疲劳的机制是不同的。运动性疲劳是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综合表现。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是体育训练中较易出现的一种自觉症状。运动医学界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广泛而深入.运动性疲劳可纳入中医虚症的范畴,采用中医药理论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辩证实施后有利于调整阴阳的平衡,能从机体上提高运动能力和水平,使运动成绩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性疾病的一个难题,许多运动医学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从中医角度对运动性疲劳机制、分型,以及中医药治疗方法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开展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进行了展望,对国内运动人体科学领域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分析了用药物动力学方法研究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优势所在。结果表明:运动人体科学领域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仍需完善,有效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应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方法消除运动性膝关节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特别设计的运动训练课前后受试者膝关节临床体征、肌肉功能、关节松弛、超声图形以及肌肉反射时的测定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实验结果 ,初步确立运动性膝关节疲劳证机理 ,并采用中医方法对运动性关节疲劳的消除作了初步研究 ,发现推拿和经穴中药导入对运动性膝关节疲劳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牛磺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入手,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研究分析了牛磺酸对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牛磺酸能促进运动自由基的代谢。缓解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有效的运动营养补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医补脾法在运动性疲劳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运动性疲劳与脾的病理生理关系、消除运动性疲劳有关的补脾方药等方面论述了传统医学补益脾的基本理论及其在运动性疲劳中的运用。补脾法是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效果的重要的中医理论支撑。同时,在补益脾脏的同时,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肝肾等脏腑协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2.
再谈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量恢复理论自提出以来争议颇多,主要是没有发现运动员在训练课的间隔恢复时间内出现超量恢复理论中所提出的"超量恢复"现象。笔者认为超量恢复现象客观存在,并且发现恢复过程中内脏疲劳恢复要滞于外周疲劳恢复,而在运动训练实际过程往往是仅限于关注外周指标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为恢复指标,忽视了内脏的疲劳恢复。因此,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最恢复有区间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中医按摩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把30名大学生随机分成2组,一组运动疲劳后立即采用中医按摩方法(以下简称实验组),另一组运动疲劳后采用休息的方法(以下简称对照组)。比较实验后两组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机体疲劳恢复所用的时间。结果:实验组采用中医按摩方法可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数,缩短了肌肉和血中乳酸清除的时间及氧合血红蛋白恢复的时间,同时也加快了肌糖原的恢复。结论:采用中医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切实可靠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法涛  李时慧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4):108-112,136
目的:研究音乐渐进放松配合音乐心率训练对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影响,并探讨其与传统恢复方法的比较优势。方法:15~22周岁的男运动员共36名,进行为期7天的同等负荷量度的实验训练,中间休整1天,前3天每天早上测量晨脉,运动前测量RPE值、大腿围、小腿围。训练中记录RPE值,运动后即刻测量心率、大腿围、小腿围。测量结束后采用5min传统的整理运动恢复练习,之后再次测量心率、大腿围、小腿围。后3天每天运动前测量RPE值、大腿围、小腿围。训练中记录RPE值,运动后即刻测量心率、大腿围、小腿围。测量结束后采用5min的音乐渐进放松配合音乐心率训练恢复,之后再次测量心率、大腿围、小腿围和RPE值。结果:与运动后即刻相比,音乐渐进放松配合音乐心率训练干预后RPE值下降的幅度在23.77%~25.41%;大、小腿围减少的幅度分别在1.07%~1.16%和0.47%~0.64%;与传统恢复相比,音乐疗法后RPE值比传统恢复法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1.15%~1.76%;大、小腿围减少幅度分别在0.07%~0.18%和0.16%~0.22%。结论:音乐渐进放松配合音乐心率训练对运动疲劳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与传统恢复法相比,音乐疗法更有利于促进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的恢复,且经济实用、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外源性补充L-肉碱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合理补充L-肉碱在运动训练中的意义,主要就L-肉碱的来源和代谢,L-肉碱的生理功能及其作为强力手段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的具体机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综述了运动性疲劳的概况以及L-肉碱在运动训练中的意义、将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录像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摩登舞者的音乐表现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摩登舞者的音乐表现特征和技术要素,以及快慢强弱的处理、情感的引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希望能为国际标准舞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田径运动的竞技水平突飞猛进,但是,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训练不兴奋,不积极,甚至产生训练厌倦心理.从心理角度分析研究,初步揭开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运动训练中,将音乐有针对性地应用于训练的前、中、后阶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通过对音乐在运动训练中应用的深入研究,提出运动训练中音乐的功能分类可分为:动员型音乐、入静型音乐、松弛型音乐;并指出这几种音乐应用于运动训练中可以激发训练情绪、调整赛前不良心理状态、促进赛后运动疲劳的快速恢复等调节作用,旨在为音乐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音乐对运动训练及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  王旭东 《体育学刊》2006,13(5):57-60
综述了1991年以来国内外在音乐对运动训练及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运动前聆听音乐有助于提高速度或耐力,中低强度运动中聆听音乐可减轻疲劳感,运动后聆听音乐能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而且训练中聆听音乐还可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浅谈女生健美操教学中美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学校女生健美操教学一直沿用徒手教学-配乐教学-考试的形式,很少对健美操以外的理论特别是美学理论进行教学,本文试图在进行健美操技术教学的同时,加强健康美,形体美、风度美、气质美的教育,使学生健身、健心、健美和协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