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尤其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体育事业被重视的程度在不断的提高。高校的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普遍以体育教育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本文从全面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为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育既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中问题最多、推进最难的部分,从法律规制的角度来思考推进竞技体育深化改革的思路及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近10年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中重大法律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学者们对职业体育市场化改革、运动员培养与发展、运动竞赛行为规范、业余体校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法律问题研究,既是对国家发展方针、政策变化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对多年来我国在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法律层面的思考。研究建议,围绕阻碍竞技体育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重大实践问题,将相关法理性研究视角和观点融入到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立法、司法、执法中,形成具体的制度性文件或法规条例,解决立法的有效性及司法和执法的可操作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体育立法不能脱离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状况,要从我国经济实力出发。要适应初级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注意转变领导职能;要围绕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保障和依据;要强调提高国民的体育意识。此外,体育立法还要从我国目前体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出发,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没有超前思维,就无法制定出正确而有推动力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体育法制建设是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体育改革能否成功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新体制的重要保证。本文将从体育立法、执法、法律监督、体育法制宣传等4个方面对当前我国体育法制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体育行政法理念与法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深化体育改革的角度分析政府行政与体育的关系,探讨政府体育行政法制化的途径,以期建立一个完善的体育行政法律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开启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在依法治国背景下,《体育法》修改成为我国体育法治建设的重要 任务,而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是《体育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体育法》第33条关于体育纠纷解决的规定在新形势下需要重新修改。文章采用文 献资料法、比较法、案例分析等方法就《体育法》修改中增设体育纠纷解决章节的必要性、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在新时期我 国体育事业发展、体育法治建设加速以及新《立法法》施行等新形势下,应该在《体育法》中以单章形式增加对体育纠纷解决的原则性规定。在立法 理念上,《体育法》增加体育纠纷解决章节的规定要依据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符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体育纠纷解决体系接轨、原则 性规定与授权立法相结合。在立法内容上,在体育纠纷解决章节对“体育纠纷”的概念加以界定,明确规定建立体育纠纷解决的多元机制,建立我国 体育纠纷的仲裁机构、仲裁机制和调解机制,并通过设置授权立法条款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的相关细则。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文化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与体育事业相结合,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高校要主动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和特色,增强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在高校体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创新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与特点出发,以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高校体育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对面各21世纪高校体育事业应走的路进行了理性的探索。分析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必要性,论证了科教兴国战略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影响,指出新世纪高校体育事业应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向终身体育目标要求发展,培养符合科教兴国的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社区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人口基础和战略地位,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随着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提出,体育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就是通过结合我国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来探讨其发展模式的。  相似文献   

10.
张伟 《灌篮》2021,(3):150-150,152
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社团融合发展,是中国现阶段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聚焦之一,也是社会体育社团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各类体育社团情况亦能直接反映全民运动发展情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社团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两者融合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有关研究,并针对此提出了高校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社团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旨在为社团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育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文献资料、社会调研、分析比较等方法,以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为背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阐述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纵观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在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史中有过重要影响的思想,现代高校体育教育要以健康为目标,突出个性化,培养创新意识,同时要努力开发高校体育教育的连带功能.只有这样,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才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以及逻辑推理法,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通过近年来体育改革的实践,结合国内外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并以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宏观政策与教育思想为依据,提出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大学生体育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中国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人生哲学教育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奥林匹克教育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互相驱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共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在回顾总结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培训进修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借助高等教育学和高校管理学理论探索专业化发展的价值与途径。结论认为,在理念上要从被动地接受"培训",转变为教师主动谋求发展,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规范管理,措施配套,有效地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进修;同时组织开发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自主学习进修提供多样化的形式和项目,逐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升其专业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前,教育过程的终身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都对高校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成教特色;师生时空分离,网络学习滞后以及成人师资匮乏,教育理念落后诸多问题使得我国高校体育成人教育发展走入了困境。通过进行职业化与时代化的培训课程改革,借助网络平台催生培训实效,全力优化体育成教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则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成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对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6个方面对其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运动教育模式促使大学体育课程成为有机的整体;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给予运动教育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运动特长和体育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并提出以运动教育模式建构学校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多途径构建高校体育的实施方法,以及注重加强和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化素养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比较法,对美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总体要求;课程的结构、设置及内容;课程改革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趋向和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趋向以及应遵循的几个要求。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体育美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而且能陶冶情操 ,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对体育美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及审美教育的研讨 ,提出体育美育势在必行的可行性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普通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出现了多种模式的大学体育教育形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已成为高校体育领域最为关注的论题。针对改革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自主体育课程模式-学分制体育课程模式-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将是大学体育课程今后改革发展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