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名人的成长历程引人关注,而许多人似乎对影响名人性格与心理形成的其它方面不够注意。事实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难以被外人完全解读的,但许多窗口却是可以一窥堂奥的最佳视角,一个人的爱好正是如此。 曾国藩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的学说、思想为许多伟人、名人、高官要员所推崇。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说:“吾于今人,独服曾文正。”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不平常又颇有争议的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其罪案,但他一生无论读书、理家、治军、行政,均有建树,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作为一个文弱书生,为了能力任烦剧,曾氏也非常注重身体锻炼和身心保健,他一生中对养生之法做过不少探讨和实践,并形成了一整套养生之道。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他师法“曾文正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这说明曾氏的养生之法对后人很有影响。下面就曾氏的养生之道略作探讨,以供今人借鉴。一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山村。他自幼聪颖好学,热衷科名,1…  相似文献   

3.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重视体育养生,中年以后坚持练习气功和自我按摩。他对祖国医学也有研究,后人曾把他与沈括所搜集的医方等合编为《苏沈良方》,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气功导引养生方。 在有关气功养生保健方面,苏轼所撰写的《养生诀》、《养生颂》等篇章,流传较广。他在青年时代所写的政论文章《策别·教战守》  相似文献   

4.
东坡先生称得上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养生家,不仅写了《养生诀》、《问养生》、《续养生论》等著作,而且通过摸索还发现了一些既治病保健、又能满足美食的养生妙方。他经过潜心研究,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  相似文献   

5.
胡克禹 《武当》2012,(10):16-17
2005年,有位拳友给我送来一本古书,是清代的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由沈复原著,曾国藩续写,系自传体文章,被后人称为"文坛奇作,言情圣品"。作者以真切写实的生动文字,以感悟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心情,写其一生悲欢趣愁。六记中有一记为《养生记道》,约九千字,有很多颇具人生哲理的  相似文献   

6.
嵇康走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我国传铣养生理论发展史上有较大成就的养生家。他的养生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杜会现实。在(养生论)中,他阐明了“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的形神关系说,批驳了当时养生方面的一些错误倾向。嵇康的养生思想立足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理性.具有激烈的批判性和斗争性。他既强调养生要发挥人的主现能动性,指出防微杜渐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健身措施。这种既重精神,又重形体的养生理论,对我国传铣养生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后世养生思想的解放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1037—1101)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在散文、诗词、书法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不仅怀古、咏史诗脍炙人口,而且善于描绘日常生活,在他留给后世的四千余首诗,三百多首词中,已达到“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加之,苏东坡兼通医理,因此,他所写的养生诗,更是独具一格,熔医理、哲理于一炉,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有大量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关于饮食、起居、劳作、房室、情志的调摄、呼吸、导引、按摩等锻炼,以及药物和针灸的使用等记载。随后,汉代张仲景调调养生要重视饮食调理和饮食卫生。东汉华佗则提倡导引术,他在总结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创编“五禽戏”体操,主张通过运动锻炼来保养身体。  相似文献   

9.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生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逝世,是我国古代大文学家和诗人。近代学者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称苏东坡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苏东坡21岁(1057年)考取进士,40多年宦海沉浮,游历甚广,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札记和著作有百万言之多,名篇佳作,飞文扬芳,灿溢千古。 苏东坡一生阅历丰富,对养生也很有研究。他搜集和整理了不少古代养生方法和理论,并经过认真研究和实践,撰写了"问养生"、"论修养寄子由"、"养生说"、"续养生说"、"书养生后论"、"养生偈"等20余篇文章。被收入和他同时代的大医学家沈括所著的《沈括良方》一书中"养生"卷,称为"苏沈良方"世代流传,至今仍是一部具有较高医学和养生价值的古籍。清代康熙年间,学者王如锡又把苏东坡的文章诗词和信札中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养生保健理论。本文在对养生进行简要概述的前提下,对孔子“以仁为本”的养生之道、孔予的运用“中庸”的养生之道、孔子的追求“身心并修”的思想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简要论述。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及实践对现代人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那秋生 《健身科学》2012,(12):12-12
孙思邈(581—682)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杰出的养生实践家。相传他百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他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养生非常重视,提倡修身养心。我们认为,孔子关于养生学的这些论述,除去作为纯生理意义上的养生论断可以增进健康、使人长寿以外,它作为孔子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其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孔子学说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维护周礼,注重实用,追求秩序化的社会等等,在其养生论中亦有所反映。孔子从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作出了诸多论述,可以说,孔子对在衣食住行和起居等方面的养生要求已经形成一整套与其复礼思想相适应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6岁入塾读书,28岁中进士,37岁任礼部侍郎,不仅科场得意,而且官运亨通。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病故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2岁,清廷辍朝三日,赠太傅,赐谥号为文正。曾国藩是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他是“同治中兴”的第一名臣,  相似文献   

14.
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之<颐养部>中,对人体的情志活动、气机升降、脾胃运化等均有自成流派的理论.例如,在"止忧"一节中,对人生情绪与养生保健关系的论述,迄今尚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1811年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其祖父“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教诲对他影响很深。他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他少年得志,官运亨通:“初任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曾国藩极重立志,向圣贤看齐,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学修不断,勤俭谨慎。当清廷镇压太平…  相似文献   

16.
一、运动的分类和运动方法(一)希波克拉第的运动概念希波克拉第养生法认为,运动与饮食养生有密切关系,这远在二千四、五百年前他的养生著作中已有阐明。希波克拉第是率先开拓运动疗法和运动卫生领域的人物,就从这点来看,他在体育史上也可说是一位令人瞩目的伟大先觉者。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第,积极论述运动竞技和体操的效用,并把它们积极应用于他的养生术中,这一事实好象在如实地  相似文献   

17.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极富创造性的贡献,而且他还是一位极富实践经验的医家和养生家,在养生却病和气功锻炼身体方面,有其独到见解,有许多可借鉴之处。苏东坡非常重视中医古籍,他曾评价中医要典《难经》是:“医之有《难经》  相似文献   

18.
薛福连 《武当》2009,(12):46-46
清代文学家曹庭栋(约1698~1790),号慈山居士,浙江杭州人。他精于养生之道。在他的养生名著《老老恒言》中有“导引”一篇,表明他对气功很有研究,并且十分重视气功养牛。  相似文献   

19.
孙思邈养生思想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的一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养生家。从理论上说,他有一套完整的养生体系;从实践上看,他活到了一百零一岁的高龄。因此,探讨和研究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挖掘、整理和继承古代养生科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具有现实的意义。本人曾在1983年的《成都体院学报》上写过一篇有关“孙思邈养生思想初探”的拙文,现在原来的基础上,打算从“保神、练气、养形”三个方面,对孙思邈的养生思想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就教于诸位同仁。一、保神  相似文献   

20.
提到养生,很多人都认为那应该是中老年人所热衷的事情,年轻人或者因为生活忙碌,或者因为忽略健康,都很少涉及这个话题。可是在国内演艺圈,却有这样一个“异类”。身为当红青年演员的佟大为因为主演《奋斗》、《中国合伙人》等热门影视剧而广为人知,并得到观众的喜爱,而他的另一重身份则是演艺圈有名的“养生专家”。他崇尚中医,会打太极拳,甚至还结合自己的体质设计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方法。无怪乎著名导演陈可辛说,佟大为是他所见过的所有演员中最热爱、也最擅长养生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