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国兴 《武当》2000,(10):46-48
侠门认为:无论是道教的内丹运炼,还是佛教的禅定修持,都是为了达到“六根互用”和“八识归元”的致虚境界。只有在致虚境界中,才能开发元神,凝结成象;才能明心见性,达到极乐的彼岸。两教教义和气功修持的途径虽然各异,但殊路同归,均是为了达到开发先天本性(元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元神     
林书立 《武当》2010,(7):45-47
元神是道家气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道家内丹修炼尤重元神,《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元神的内涵呢?本文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蛰龙 《武当》2014,(8):45-48
贵生、乐生、养生、长生,是道家一以贯之的生命观。道家认为,生命就像一盏灯,只有不断地向盏中添油,才能使灯火长明不灭。又从“梅寄柳,桑接梨”中彻悟“传于修真作样儿”之奥义,进而从实践中总结出添油续命、生命栽接之道。  相似文献   

4.
清浊动静图9.清浊动静图大道生一气,一气中分阴阳。阴浊而阳清,雌黑而雄白。知其自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乃为内外兼备、性命双修。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则无滞无碍,气息归根。10.涵养本源图千圣一心,万古一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本原即真心,心为君,君安则形体平和,疾患不生,故气功修持的源头在于修心,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儒、释、道三家也共同将修心视为根本。涵养本源有多法:其一为观窍:儒家称"灵台"窍,道家言"灵关"窍,佛家讲"灵山"窍,皆指同一心源。眼要常观,耳要常听此窍.舌要常…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先秦道家生命观进行梳理,并对其体育养生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周易》和《尚书》对先秦道家生命观及其体育养生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生命价值观、生命存在观、生命本性观、生命机制观、生命结构观等生命现形成了道家“重人贵生”、“自然无为”、“自然朴真”、“阴阳气化”、“形神兼养”的体育养生思想.  相似文献   

6.
林书立 《武当》2010,(3):48-48
以肚脐为中心的下腹,有丹田、命门、会阴等重要窍穴,是道家气功修炼的主要区位。其中丹田为人体的中心,是生命力的焦点,为炼精化气之处,所谓“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金丹四百字》)所谓“十二经脉皆自丹田生,散之为四肢百骸也”(《太极祭炼内法》)。命门在两肾之间,肾主水而藏精,为人身元阴之处;命门主火而升发,为人身元阳之处。元阴是先天的真水,元阳为先天的真火,  相似文献   

7.
孙燕玮  孙波 《健身科学》2012,(10):14-15
道家理论与老子的《道德经》有关。老子的哲学是“道”的哲学,而不是“器”的哲学。如果在层次上混淆,很容易导致解释上的困难和荒谬。老子指出在“太极”之上的“气”,吾不知其名,强字日道,是对“先天”和“后天”的表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是对两种物质层次的分类,是说明“气”物质对万物的内部控制作用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和“虚其心,实其腹”,强调了在修炼状态下返观,看到万物的“气化”及其“象”,从内部联系归人到“气”的精微物质。。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是以“气”如何对万物的内部控制和内部联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如果脱离了对“气”物质的实践,就缺乏根据来理解“道”的学问。事实上道家炼丹虽与道教发生过联系,但主要散见于民间。道家的理论,渗透于传统科学各个分支。因此,道家内丹术也就成为各个分支研究学问、保障技术的基本内功。  相似文献   

8.
运和道人 《武当》2014,(11):55-56
性命丹道修炼,分内丹外丹两种。采药物与矿石之类在炉鼎中烧炼,以求“长生不死”之药,叫炼制外丹,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称之为外丹学。陈撄宁所指仙学,实指丹道学,包括内丹学和外丹学。地元神丹和天元神丹归属于外丹学,为体外之物质化学;人元大丹之学归属于内丹学,为体内之神气化学。凡讲人体内部精气神的炼丹修持法门均为内丹学。白玉蟾说:“神即性也,炁即命也。”  相似文献   

9.
王仁传 《武当》2003,(11):32-33
禅光慧照般若心慧果日日浇甘霖 甘霖非是从天降起自心田会成神 这是李兆生先生为北京红螺寺所作百首禅诗中之一,此百首禅诗现已结集付梓。“禅”为梵语“禅那”的略称,有息心静虑至某种境界之意;“禅光”是指经过长期修持之人所具有的生命之光。“这种生命之光的现出,一定是恒久实力的启示”(《翰墨缘》)。“般若”犹言智慧。  相似文献   

10.
元神和识神,都是描述人脑功能的。养生的关键功夫是开发元神,元神是与“气”物质可以相感应,相沟通的人脑功能。如果没有内在实践,人类就发现不到和触及不到这部分脑功能。可以说,养生实践上开发和运用元神,是人类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一次升华和飞跃。  相似文献   

11.
练太极拳如何养神等问题。内经《灵枢·本神篇》中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是由父母阴阳二精相结合而形成的,是生俱而来的。我国古人把与生俱来的神的功能,称之为元神,把人后天获得的意识活动,称之为谓识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元神与识神的关系,由知可知,神相当于大脑。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练习太极拳养生,应该首重养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三说     
梅墨生 《武当》2009,(7):12-14
古人曾说:道术将为天下裂。今天,道与术早已分道扬镳。传统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内家拳所修炼者,一气(元气)之动静(元神)也,以腰腹(中极)为体为用,是养气充气而修命,进而以元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元神运元气,是修性,故太极拳乃“性命双修”之道,是武道也。必须说明,上述所言,是太极拳之上乘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丹窍功”即“丹窍呼吸、开合、内运”功夫,源于“陈式心意混元太极门”之“太极混元内功”功法部分。本功法为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冯志强大师继承师门嫡传、精炼成功的核心功法。 本人随冯老师练功多年,但总感到功夫尚未精通,故很难将冯老师“丹窍功”之奥秘阐释清晰,只能根据自己的练功体认简要地论述一下练功心得体会,请诸拳友指教。(一)问窍 什么是丹窍?什么是丹窍呼吸开合?怎么样修炼?什么是丹窍内运?与丹窍呼吸开合有何关系?内运有几种形式?怎样修炼丹窍内运?这些将是本文论及的中心课题。(二)述窍 冯师在《太极…  相似文献   

14.
拳道修悟     
张金普 《武当》2013,(8):53-54
一、我国道家始祖老子著述的《道德经》,是国人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指路明灯。"顺为凡,逆为仙"。通俗地讲,那就是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欲成仙体,那就得修道。经过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而九年面壁则是修道的最高层次。其中有阳神出壳漫游,体羽化而升天,我等方外之人若能全收百日筑基之功,无疾而终足矣。一、百日筑基包括小三候。即蓄积元气为初候;疏通周身关窍,气血周流为中候;百病消除为三候。百日筑基,须性命双修。所谓性功,是精神方面的修炼。即去除私心杂念,返璞归真,识神退位,元神主宰,明心现性,心平气和,  相似文献   

15.
梁英杰  王子鹏 《武当》2010,(3):16-1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时期。一方面,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结晶需要总结,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变革迫切需要新思想的支撑。因此,这一时期既是思想上的“生命寒武纪”,又是承上启下的转折点。老子是道家一脉的关键人物。作为周朝的史官,他可以接触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6.
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化,其中太极拳理论的形成是以道家哲学思想为基础,其拳理拳论、风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处处体现道家“依乎天理,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虚静,守寂不争,为而不持”的精神境界及“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的道家风度。道家哲学思想是太极拳哲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祖国武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其功法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以提高人体调系统“元神”和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入手,达到改善身体基本状况的目的。其养生保健功效对于防止和延缓人的骨质疏松,改善微循环、延缓肌肉活动能力的衰退是非常有效、经济实惠且易于接受的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胡鸿章 《武当》2005,(8):42-45
十三、特异功能和特异现象所谓特异现象,即是《道德经》中的静观和玄览景象。这些,我在前面几节里已有举述。所谓静观,《道德经》中有如下介绍:(1)“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章)。意谓:当我祛除妄欲而入定时,观察到“道”是一种细微至极的粒子;识神隐退,元神的直觉感知,让我观察到“道”最后回归到“众妙之门”去了。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之精髓,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传统道德的塑造,中国武术功夫的修炼皆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可以说中国剑术理论,就来源于道家思想。本文就“道”与中国剑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道”与剑客之魂 剑,是中国古代“武侠之魂”。武林高手在谈及武学修养时大都和剑法有关。剑客在剑法修炼时为了达到出神入化境界,几十年如一日地居于深林之中,游于无人之野勤修苦炼。因此,剑同他们生命紧密相连,有  相似文献   

20.
耳诊机理探讨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机能变化过程与脏腑经络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平衡有关。而耳部与脏腑经脉有密切的关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为听”《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故寄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可见耳在经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