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明  崔延武 《体育与科学》2011,32(4):110-112,53
虽然孔子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不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对现代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仍有启迪作用。孔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学以致用的教学效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愉快教育等观点与现代体育教学理念是共通的,因此可从孔子教育思想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并把其融入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中去,能促进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是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提出了“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化建设人才”的明确目标,给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课题。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寓道德品质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为此,我在体育教学中对初中学生如何把身心活动和培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思想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孔子仁学思想在于塑造人完美的人格,使人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等思想规范,这些思想规范对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孔子仁学思想和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归纳了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而提出了孔子仁学思想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和私学活动,在我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体育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位提倡体育的教育家。 孔子的体育思想是古代中国人民爱好体育  相似文献   

5.
现代体育教学观要求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体育教育既要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发展,还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继承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培养学生自觉、自练的能力,有益终身的教学过程。并配合以各种各样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形成新型的高质有效的教学体系。“自主课”是教学整体再  相似文献   

6.
“和乐体育”教学思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乐体育”是在挖掘借鉴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行体育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论及“终身体育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本文从“和乐体育”思想渊源、含义和教学模式入手,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在教学中营造“和乐”情境,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树立“终身体育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师范生体验教育现实、学习教学的关键路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U-S(universities-schools)合作模式是指:大学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通过大学四年引导师范生通过合作学习、合作教学、合作活动和合作评价,拓展师范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其积累教学资源,学会教学,有效的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时空对接。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要提高质量,很好地完成育人任务,就必须了解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提高育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育开展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育研究的紧迫课题。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严峻,结合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该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探究的方式。从身心健康、青春期、情绪、意志品质等几方面,提出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进行系统的概述与总结,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为推进学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计说明“德智皆寄于体”,健康是一切素质的生长点。没有健全的体魄,就不可能“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对智力发展、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责任感、荣誉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是以活动为主,它的本身就是在实践,新颖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新的运…  相似文献   

10.
包得仁 《体育教学》2023,(S1):165-166
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对于体育的培养与教学,对于当下的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产生于人类活动,发展于人类活动的,因此体育教育教学是在当下新型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学校中的体育教育所追求的是强健学生体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身体素质,也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迫在眉睫,这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未来发展、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对于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十分重视,也对此做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本文是根据作者的研究成果,为广大初中教师分享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有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科研的支持,作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体育职业院校,肩负着新形式下体育职业教育的重任,教学重点要围绕高等体育职业教育进行。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应用已突破传统的范围向一切领域渗透,当然体育科学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发挥个人潜能,是全面落实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是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是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统一的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认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才能深化的研究体育教育教学,才能认真研究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在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法,归纳法,展开了寓德于体的研究,旨在探求寓德于体的有效对策,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推进体育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寓德于体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健康教育观;以开发德育资源为基础,发挥体育教育优势;以优化教育方法为关键,确保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实施"三创"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立 《体育学刊》2003,10(3):97-99
从“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我国高校体育实施“三创“教育的必要性;认为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三创”教育的前提条件;建议优化课程设置、建立“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把终身体育思想根植于学校体育,把全民健身融入学校体育;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建立三维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试谈"快乐体育"和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今天,“快乐体育”和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两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快乐体育和挫折教育的关系及如何实施快乐体育和挫折教育等方面来阐述两者的重要特征及应用,目的是使它们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它们的不同功能,同时又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溢彰。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教育存在着重学科课程教育、轻专业理论与技术教育的偏差。为扭转此偏差,要建立以人文学科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体育学科课程、体育技能和实战课程所构成的体育教师专业化课程体系。体育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要通过专业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亲身教育、教学实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高校美育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育的误读,以及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高校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境界不高。分析了高校美育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美育的对策:正确认识美育的作用,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领导;完善美育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体系;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活动;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的回归与新世纪体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冯瑞 《体育学刊》2003,10(3):15-17
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令人担忧的人失落的趋势,对人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剖析,井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体育应加强人教育,改变课程结构,构建体育人教育平台的没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