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对辽宁省60~69岁城镇老年人锻炼情况进行调研,了解辽宁省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频度和运动强度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为全民健身在辽宁省老年人群中的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海口市老年人锻炼时间、场所、动机、形式、项目、坚持性以及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长短和频率,揭示了海口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风险管理为视角,调查分析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在锻炼中可能造成的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提出对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管理建议。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风险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了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锻炼主要的风险因素及其特征。研究主要意义在于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探讨全民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问题,初步构建起全民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风险事故的识别、评估与应对的理论,为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健身意识与健身行为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江苏地区724名居民的调查,分析研究了江苏地区居民对健身重要性的认识、态度、健身锻炼的现状以及影响居民积极锻炼的主要因素等问题。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居民对体育锻炼健身意义的认识和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一致性,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居民主观因素外,客观上场地设施的限制及没有科学的指导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还应进一步宣传全民健身意义,强化主体意识,进而影响其行为。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余暇体育行为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辽宁省高校教师余暇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以健身防病、娱乐身心为主选;时间紧张是影响参与余暇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呈多元化,并男女有别;参加锻炼的形式为个人锻炼、与家人锻炼、参加单位活动等;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体育人口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6.
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条件,扩展了锻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安徽省普通高校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大部分学生持肯定态度,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元性的,大部分大学生初步形成了体育锻炼意识。同时指出:运动场地不足和运动器材的短缺,锻炼氛围的创造不足是影响和制约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的全民健身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居民全民健身的意识不强,居民区的体育设施配备不足,缺乏健身指导人员,且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的锻炼者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场所选择和锻炼的项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议相关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大众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和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为居民全民健身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调查,对沈阳市5个城区中部分利用全民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揭示中老年人通过全民健身路径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了解利用全民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的中老年人对健身路径的认识和评价,并对如何使全民健身路径更好地为沈阳市中老年人服务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沈阳市得到更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江苏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照宇 《体育科技》2010,31(4):95-98
对江苏的南京、无锡、盐城三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动机和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南京、无锡和盐城三市居民体育锻炼意识较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进健康、防病治病、调节情绪、娱乐身心;但是体育锻炼明显不足,表现在体育锻炼频率较低。散步、跑步、羽毛球是常选锻炼项目;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形式以与家人一起锻炼为主。建议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增加适合城市居民身体锻炼需要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为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锻炼的动机、场所、时间、时段、频率、项目以及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对吉首市区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影响女性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较全面、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化的对策研究,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吉首市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对山西中型城市不同年龄群体体育锻炼状况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王岗 《体育科学》2001,21(5):19-23
以山西省中型城市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与动机、活动频率、锻炼时间、项目选择、锻炼方法来源等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内容不存在差异;但锻炼人数比例、锻炼的稳定性方面60岁以上人群比例高于其它人群;锻炼方法的来源主要是与个人兴趣有关,方法来源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关。指出:改变中型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的状况,应加大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改善城市体育设施,积极科学地推广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等。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新生的体育锻炼状况,使我们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便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使学生打好终生体育的基础。本文对北京邮电大学96级新生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体育锻炼方面的现状以及了解他们的体育锻炼的需求。针对新生锻炼特点,提出对开展高等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的看法与建议,为促进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和进一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全民健身锻炼的现状及发展战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锻炼计划纲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省全民在健身锻炼方面的现状,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我们对山东省居民全民健身锻炼的思想认识、全民健身锻炼的次数、时间、锻炼的内容、场所以及全民健身的区域特点和职业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及城市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居民在健身娱乐方面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合肥4个样本行政区(蜀山区、瑶海区、包河区、庐阳区)居调查结果表明:合肥市各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基本包括促进身体健康、促进身心娱乐、调节自身情绪;而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没有锻炼的经历或没有锻炼兴趣;锻炼项目基本包括跑步、羽毛球、乒乓球;锻炼的收获情况是使得精力变得充沛、心情变好、生活更加充实了。各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组织形式、锻炼的频率及每次锻炼时长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辽宁省部分城市居民有过3年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经历的人群进行调查统计,旨在为辽宁省各城市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新乡市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目的、锻炼项目,锻炼形式、运动场所等体育健身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中老年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1月1日至4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对全国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不合在校学生)在2007年里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就此次调查的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自我国政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全国城乡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有所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逐步提高.居民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呈现多样化特点,使得体育锻炼的针对性和健身效果得到加强;居民主要选择附近的公共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初步显现了近年来群众身边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的成效,大大方便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中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有:1)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激增,使得大部分人由于忙于工作而缺乏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3)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仍以自发性为主,一些活动不能吸引更多居民更持久地参加,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降低了锻炼的针对性和效果;4)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用品等实物消费为主;5)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依然存在,其中,城乡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自我体育锻炼的作用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使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体育锻炼的连续性及延续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纲要》,才能提高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使全社会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乡村农民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全民健身发展情况。本文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乡村农民体育健身和锻炼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全民健身计划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