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对1980~2003年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研究,从选题特点、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和存在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大复印资料(体育)》2001-2004年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1-2004年度转载文量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全文转载以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成果为特征,表现出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和政策性。体育研究、体育产业、运动项目集萃和学校体育方面的文章是转载的重点。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是转载文量的主要来源;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课题,高级职称者、博士和硕士论文的论文转载量较高,是我国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现状特征进行综合论述.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不同类型高校发表论文数量、承担课题和获得科研奖励的情况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不均衡性;论文类型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人文社会学方面;大部分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评职称,不同职称教师在科研目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教师的科研态度与学历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学历越高,态度越积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2000—2009年16类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网球科研论文和网球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网球科研论文选题类型和内容的变化。研究发现:网球科研论文选题类型中,基础性研究星上升趋势,但是比较缓慢,总体科研论文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导;研究内容多以教学训练居多,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也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进展。  相似文献   

5.
对《天津体育学院学报》30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进行回顾总结。研究结果表明,30年来学报刊载的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论文数量最多。学报在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体育管理、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公共体育服务等领域刊载的多篇论文开创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门以体育的人文现象、社会现象为对象,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综合性科学.它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的体育行为及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对体育之于人类和社会的意义、价值做出合理的解释.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定位是在与之相关的学科关系中确立的.主要涉及4种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的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关系;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滞后的人文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网球运动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网球运动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网球文化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匮乏以及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不完善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4,(5):26-32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为数据来源,对其转摘的2008~2012年有关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论文中作者给出的关键词进行了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2008-2012年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以及分支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和变化情况,期望能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1~2004年《体育与科学》载文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1~2004年<体育与科学>载文、作者、引文及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刊载文量及信息密度较大,论文发表时滞短, 篇均引文量适中,被引频次较高,具有较稳定的作者群,载文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同时从作者研究的角度,肯定了该刊作为本学科核心期刊的合理性,为作者、读者进一步了解<体育与科学>及该刊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方面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从概念上对社会学、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进行了比较。体育社会学对竞技体育的冲击力主要从竞技体育的功能、竞技体育异化来体观。重点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在运动训练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通过运动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正确处理好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是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陈燕  魏欣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693-694
人文或人本体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在追求身心和谐、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目标的同时,人文或人本体育正成为新的代名词。学校体育的各级目标正渐渐成为它的子目标。通过理论研究探讨了在人文体育思想引导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受到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主要对1994—2006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与体育社会学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期刊论文以学科建设方面的文章所占比重较大,而硕博论文以社会学应用性研究居多;科研数量经过1994年、1996年两次高峰后,进入21世纪呈稳中上升趋势。研究内容广泛,加强体育社会学的实效性研究得到共识。问卷调查法成为当今体育社会学微观研究的主流,而实证性研究尚欠缺。今后应在对社会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借鉴的同时,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加强体育社会学的本土化建设,对其分支学科深入细化与整合研究。宏观与微观并重,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追求体育运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发展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晓丽 《体育学刊》2004,11(1):41-44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个非同寻常的快速发展时期,其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学术研究更加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体育社会学开始走向成熟。通过回顾体育社会学在20世纪90年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各领域的主要学术进展,总结其发展历程、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的逻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失范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规范的措施进行了逻辑分析与归纳。结论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内涵不清,外延不明。产生的原因:定义方法的多样,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专业设置的特殊历史背景,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与语词关系的复杂性等。规范的措施:正确处理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与语词的关系,避免语词歧义;应采用不同的定义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对我国太极拳发展研究的年度论文数量、研究力度和研究方向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出:我国太极拳发展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现阶段处于缓慢发展期;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和科研单位,整体处于散兵作战模式,与笔者预计相反,发文量排名前十中没有一所体育专业院校,全部来自于综合类院校;核心刊物发表较少,仅占研究文献总量的7.67%。进一步分析认为:应该加强跨机构、区域之间的合作;同时在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人体科学专业之间的合作,为太极拳的科学推广提供更直接的数字论据以保证太极拳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近十年来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相关科研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多学科在网球运动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揭示我国网球运动科学研究的特点、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指出在网球运动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从而为进一步提升网球运动的竞技水平,推动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本体论、价值论、逻辑学、系统论、社会学原理对我国以往各类体育功能界说进行了评析,认为:体育功能就是体育主体通过一定的体育实践活动所达到的"合目的性"的结果。最后提出了完善各类体育功能界定的大致思路:明确体育主体和体育主体的体育目的是进行体育功能界定的前提;体育功能是多元的,但这种多元性取决于体育主体的多元性及体育主体体育目的的多元性;体育功能的性质界定是有条件的;高度组织化的体育活动产生的体育功能不能使用简单系统论加以解释,也要谨慎使用复杂系统理论,较为可靠的办法是使用价值论、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8.
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雁飞 《体育学刊》2005,12(3):92-94
引入当代西方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先生的运动教育模式,从运动教育模式的含义、目的、目标、内容和特点进行研究。运动教育模式的引进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提供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可操作性及运动参与目标多元化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模式,同时提供了人文化的体育教育与运动教育模式,为我国新课标的修改与完善,教师体育教学操作与创新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