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体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改革训练体制,训练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本世纪末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 体育课运动量安排是否合适,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能否较好地掌握,而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能否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运动量安排得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安排得过大,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学习。要把小学体育课的运动量安排得比较合理,应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外体育活动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体育整体效益,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关系到能否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部分普通高校为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好,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国情,从实际出  相似文献   

4.
张涛 《乒乓世界》2014,(6):108-109
早期专项训练一直是广大教练员与体育科研人员普遍重视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是否有足够的体育后备力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高水平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搞得好与差,不仅关系到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方针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能否为我区各项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实际问题。因此,搞好我区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非常重要。 一、提高体育教学在学校整个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 我区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6.
亚洲体育文化的地理分布、特质与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般木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众多的一个洲,古老的亚细亚大陆曾孕育过亚洲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追寻亚洲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发现,亚洲体育文化的发生、演进和传播映照出古代东方文明博大精深的奇光异彩,呈现着与西方体育迥异的民族文化特质与价值特征。一、亚洲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分布按文化地理学依据人文性质特征的文化地域分类审视,亚洲体育文化地域可划分为下述区域或称体育文化圈①:1.西亚文化区: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以阿拉伯国家为主,文化特征是信奉伊斯兰教,古代文化艺术较发达,但机械文明较差…  相似文献   

7.
“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是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是赋予各级体委部门、全体教练员、运动员、体育工作者的艰苦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国际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寄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组委会上说过:“在奥运会上,能否进入前六名并拥有更多的金牌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这是权威人士的观点。在十一届亚运会上,中国以金牌数第一而成为亚洲的体育强国。这是历史事实。金牌不是一种虚设的饰品,它是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高低的体现,是体育实力的象征。游泳被列为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的竞赛项目,它拥有32枚金牌,仅次于田径运动而居于第二位。世界三大体育强国的美国、苏联和民主德国都十分重视游泳运动的发展。其游  相似文献   

8.
席克中 《体育世界》2008,(8):120-121
学校是学生生长的摇篮,是学生成才的基础。能否树立一个良好的校园风气,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者和引路人,是弘扬新风正气,构建和谐校园的示范者。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育体,更重要的是要育人。本文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中 ,学生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建立和个性的发展 ,关系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分析了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 ,明确了学生主体性发挥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个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搞得好与不好,最根本的一条是看学生体质是否有所增强。”这是教育、卫生部门提出的基本要求。 学生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对完成学习任务十分重要,而且关系到毕业后能否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大计。 因此,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的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使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本人都能对学生的体质状况了解得更清楚,使学校体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更有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内容分析和聚类分析等,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时间维度为轴线,运用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主义模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数量变化、政策主题、政策工具以及政策制定主体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的主要特征为3个方面:1)政策演进的主题围绕着学校体育教学展开;2)政策演进的方式体现为渐进调适;3)政策演进中的溢出效应不足在于文化、社会和心理对体育认同的缺失。从提升学校体育政策的耦合度和协同效应出发,提出了促进学校体育政策优化的现实路径是,加强政策制定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协同作用;关键路径是,完善学校体育政策的评估体系;根本路径是,从政策上促进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文化、社会及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2.
体育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如今已经成为公共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乒乓外交"、"亚运外交"、"奥运外交"等体育事件是我国公共外交政策的外在表现,从"打开封锁"到"和谐世界"是我国体育外交观念演进的历史逻辑,背后昭示着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体育外交观念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多变与时代的需求;体育外交政策演进的结果告诉我们,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外交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大型体育赛事为载体,中国树立了体育外交新的典范。体育外交观念演进带给我们的启示包括:借助体育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建立体育公共外交的长效机制,用好精英力量发挥外交特使作用;发挥体育外交作为国家形象代言人的作用,争取国际体育组织的话语权;打造自身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地理标志性"产品,大力扶持海外华人体育组织,增加体育对外援助的力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体育处于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实现我国在2000年竞技体育水平保持亚洲第一,成为世界第三强国的重要方面军。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大计,师资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关系到新世纪能否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亚洲的民族体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了亚洲民族体育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了民族体育文化对于发展世界体育的重要意义。文章指出,亚洲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创造了东方文明,民族体育是个极为鲜明的象征。亚洲的民族体育是亚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着重分析了亚洲民族体育与文化的关系:亚洲民族体育与亚洲文化的关系是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亚洲民族体育,必须以亚洲文化为参照系统。文中提及亚洲民族体育项目如中国的气功  相似文献   

16.
在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发展中,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传统枯燥的体育课程已经逐渐被一些新型的、趣味性的体育课程所取代.在高校的体育课堂当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技巧,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新型信息技术也成为教育教学需要融合的重要部分,通过把新媒体技术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能进一...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突出重点,将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8.
曹西文 《体育世界》2012,(12):55-56
大学体育是我国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理论教学水平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而且时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有些问题需要解决。、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加强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足球又将面临一次考验。 年底,阿联酋,亚洲的十二支队伍将展开一场厮杀,决一决谁是亚洲的霸主。 登上亚洲冠军自然是一种荣耀,然而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这将为明年世界杯预选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不仅仅是在心理上。 中国的处境目前颇有些尴尬,随着亚洲一些强队的长盛不衰和一些新军的崛起,中国不情愿却也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已退居亚洲二流地位。 正视现实是需要勇气的,在承认差距的同时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挖掘潜力。 拥有了一些国际比赛的经验,经历了三年职业联赛磨练的中国足球,似乎该向人们证明一些东西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亚洲的民族体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亚洲民族体育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揭示民族体育文化对于发展世界体育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亚洲的民族体育与文化之间有着相互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一问题是体育与文化关系的一个典型应用研究;亚洲文化是亚洲民族体育发展的思想内核;由亚洲体育文化的进化、播化和涵化证明东方文化并非完全隔绝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