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渐进式变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也必将经历渐进变革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但现行投入模式将会由政府为主逐步转向由社会投入为主;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将由国家和社会分别加大投入力度;"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被逐步推广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俱乐部体制将得到较快发展;以政府宏观控制与社会体育组织承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将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中国代表团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一体化"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教体企相结合"培养模式。将体教结合纳入"举国体制"、把培养人作为高校体育竞赛的重要任务以及建立完备的高校竞赛体系和良好的运动队管理模式是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北京奥运背景下的“体教结合”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北京奥运会背景下"体教结合"新局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就现存的关于"体教结合"的不同模式构成、尚存问题及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提出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辩证、唯物地分析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状况后,分析了体教结合和依托社会两条路径的可行性.研究认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举国体制无力推动田径、游泳和三大球项目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率和体育产业情况看,举国体制向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转型更为可行;体教结合虽然面临教育体制的制约,但仍有必要先构建起竞技体育回归教育的理论和形式框架.  相似文献   

6.
“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对策,即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商业化与职业化改革,加强"体教结合",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等措施,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按照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我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女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女足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框架。提出:应坚持并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立并完善两种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完善体教结合的法规、政策等,把握体教结合进程。  相似文献   

9.
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中国的"举国体制"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奥运热的降温大家逐步开始认清"举国体制"带来的一些社会压力。文章将介绍推行"双轨制"的可行性,为竞技体育运动在我国体育运动项目上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建议,以期为今后的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看似文字表述上的一点点差异,其内涵却截然不同,它们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模式.论文在辨析两个概念本质差异和各自产生的根源基础上,论证了推行"教体结合"模式的意义,认为:"教体结合"模式下的学校竞技体育是当今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双赢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足球人文环境的内涵与结构,根据“人文环境理论”提出了优化人文环境是“校园足球”和谐发展的根本。通过总结当前足球人文环境发展的掣肘因素,提出机制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彩燕 《体育学刊》2007,14(7):10-14
通过对美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回顾,分析美国当代学者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辨析“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观点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体育观的主要分歧不在体育手段上,而是在体育目的上。“通过身体的教育”目的众多,与目的的唯一性不符,在实践中表现为教授运动技术,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无从知晓;“针对身体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完善人的身体,、在实践中表现为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展开,缺乏在社会背景下对于太极拳传承的专门研究。笔者以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城镇化建设中太极拳的传承进行研究,针对太极拳传承中出现的危机,提出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太极拳;政府鼓励企业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活动;加强城市宣传力度,推广太极拳;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就业岗位,正确传授太极拳拳理及技法;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在比赛和训练中,“时机”与“时机感”问题,始终成为教练员、运动员非常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从伦理角度讨论了人们对于竞赛结果的价值判断,根据竞赛规则存在的必然性证明所谓"竞技规范"的无效性,尤其"竞技规范"作为竞赛规则以外约束运动员竞技行为和行动"第二规则"的不合理性.研究发现,竞赛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人们对于竞赛结果价值判断的不同理解,它们导致了人们参与竞技的目的的不同.为了使竞技运动能够健康发展,有必要理性地分析竞赛中"真"的价值与"好"的价值之间的区别,以及我们选择竞赛中在"好"的价值指引下产生的行为与行动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17.
"剑舞"考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本选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剑产生于商代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防身和作战的短兵器,同时也是阶级和身份的象征。2、剑舞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伴随着剑术的产生而出现的,鼎盛于唐代。由宋至元,剑舞退出了历史舞台销声匿迹。3、剑舞除了健身和娱人功能外,还具有政治功能和自娱性、自慰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与"话语"平台构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湧涛  周兵  刘苏 《体育学刊》2007,14(9):67-70
在西方体育主导话语权的压制下,中国武术文化陷入了“失语”的窘境。为了给中国武术寻求“话语”权,觅寻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武术文化“失语”的症侯、本原进行了解读和反思。研究认为:模仿的迷误、时代的变迁导致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文化的自知、自信是话语平台建构的基础,文化的现代转化是中国武术建构话语平台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人文奥运"的彰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新理念。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灵魂。本文对“人文奥运”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实现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的对策。即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等。  相似文献   

20.
套路作为中国武术标志性的“场景建筑”.现如今,其身份却在不知觉中发生了异化.“练套路的冠军不能打,散打的冠军从不练套路”.一直以来,对这一怪象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因此,对其多向度的历史与当今身份做一次深刻的辨明,具有着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文章在查阅文献拳论的基础上,对武术套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从历史与文化两个层面做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认为:套路是武术完整技术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其技击功用不能抹煞,其身份应是一种“技艺”而非“演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