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雪 《收藏》2011,(2):34-35
清光绪时期(1875~1908年),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内乱频繁,清政府的统治已日薄西山,此时景德镇瓷业虽然明显萎缩,但官窑、民窑的瓷器烧造并未中断。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御窑厂在光绪时期的34年中,不仅烧造了很多宫廷用瓷,同时还为光绪帝大婚及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大寿烧造了大批庆典和赏赐用瓷,  相似文献   

2.
高雪 《收藏界》2010,(3):61-62
光绪时期(1875-1908年),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内乱频繁,清朝政府的统治已接近尾声.景德镇瓷业虽然明显萎缩.但官窑、民窑仍不断烧造瓷器.与咸丰、同治二朝相比产品数量要多。  相似文献   

3.
王志军 《收藏》2013,(3):138-140
越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陶瓷发祥地,首先出现在春秋时期的越国。至东汉时期,在绍兴等地已经能烧制出釉层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的青釉瓷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心窑场也从上虞逐渐转移到余姚的上林湖地区。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色清纯,与北方的邢窑形成了当时瓷器"南青北白"通行天下的局面,并且进入了宫廷。越窑瓷器以其美若春水的青绿釉色在当时的瓷器中独享美誉。五代至北宋时期,越窑继续为钱越和赵宋宫廷烧制秘色瓷器和民用瓷器,许多珍品还作为礼品被宋延转赠与辽国,  相似文献   

4.
尹青兰 《收藏》2014,(10):50-58
素胎瓷,是没有施釉就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也有"生瓷"之称。素胎瓷在宋代的江西就多有烧造,并且烧造的窑口也不限于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的白舍窑、吉安的吉州窑等均有烧造,产品一般为佛教造像和随葬明器。北宋时期的佛教塑像多为素眙,或素眙加彩。如1966年拆除江西省吉安市北宋江仕澄塔(编者注:该塔二层南面门楣上嵌有一方砖,  相似文献   

5.
邵玉兰 《收藏》2011,(6):78-81
青花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绘瓷品种之一,由宋金红绿彩瓷发展而来。青花五彩为宣德时期创烧,嘉靖、万历时期盛行,到清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烧造达到顶峰。青花五彩是在已高温烧成的青花瓷器上,用釉下青花与多种金属为着色剂的釉上彩料绘制图案花纹.  相似文献   

6.
杭天 《收藏》2013,(10):45-49
历史上的“贡瓷”制度,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发展到宋代,更形成了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官窑”。那么,处处皆欲与宋廷一争高下的西夏王朝,其官府瓷器的烧造情况如何?有没有自己的“官窑”呢?北宋官窑还有很多谜团尚未揭开。当时处于文化中心地带的北宋官窑尚且如此,荒鄙偏远的辽、西夏诸国,其官府瓷器的烧造情况则更鲜为人知,显得愈发神秘。幸运的是,笔者于多次赴西北考察的过程中,征集到一些瓷片标本,尤其是两个刻划有铭文的大瓮残片,显示了其作为官府定烧瓷器的属性,以其为突破口,结合其他标本和文献资料,笔者试就西夏官府瓷器的烧造情况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7.
徐学琳  杨东明 《收藏》2012,(12):49-53
淄博窑从东魏时期开始烧造青瓷,是北方地区最早的瓷器产地之一。其在千余年的陶瓷器烧造历史中,生产出许多深具特色的品种,金代三彩器是其中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黄釉瓷是指在基础釉料中加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后,釉面呈现黄色的瓷器。黄釉瓷是古代颜色釉瓷器中极其重要的品种。《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醇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尤其是明清时期,黄釉瓷器还成为了皇家祭祀与宫廷礼仪用瓷之一。从烧造技术与烧成温度而言,古代黄釉一般分为高温黄釉瓷与低温黄釉陶两大类。本文梳理的主要是古代各大窑场曾经烧造过的黄釉瓷名品。它们孕育千年,既是民族风格的折射,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生动再现了古代黄釉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程晓中 《收藏》2008,(6):58-59
青花“无双谱”人物图大碗,为清光绪年间景德镇瓷器精品。其眙质细腻,釉色纯正,是光绪时期所特有的高白釉。尤其是碗外壁所绘的青花“无双谱”人物图案更是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10.
正康熙时期,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瓷业生产也随之进入黄金时期。有清一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是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官窑,所造之器不惜工本,极尽奢华精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颜色釉瓷器在仿古基础上大量创新,达到顶峰。一般认为,清代红釉在康熙晚期才得以复兴并发展,也就是最后20年光景才烧制成功,对康熙中早期的红釉生产,因面貌不清略而不论(钟凤文《中国传统高温铜红釉的发展与分类》,《东方博物》2008年第2期,第112页)。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品种丰富、造型多样并屡有创新,本文主要结合故宫  相似文献   

11.
郑志海  虞天识 《收藏》2010,(9):48-52
北宋汝官窑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北宋晚期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因器物多被宫廷垄断,故南宋即有“近尤难得”之说。后因靖康之乱,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迁,汝窑毁于一旦,窑址荒没,工艺失传,致使汝官窑址问题成了一大悬案。  相似文献   

12.
吕成龙 《收藏界》2013,(2):36-41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烧造给予了更多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  相似文献   

13.
杨俊艳 《收藏》2013,(1):60-65
酱色釉早在商代晚期就已出现,但真正成熟则是在东汉晚期。宋代是酱釉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北各地瓷窑普遍烧造,并以北方的耀州窑、定窑和当阳峪窑为杰出代表。清代是酱釉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并因皇帝的青睐而成为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生产的仿卉釉色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兴  王时磊 《收藏》2015,(5):84-90
绿釉是宋金时期比较流行的瓷器装饰工艺,含有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便呈现绿色。釉色可分为深绿、浅绿和翠绿。深绿色釉器是瓷胎不施化妆土,直接在瓷胎上施绿釉烧制而成;浅绿色釉器是在瓷胎上施白化妆土,罩绿釉后,入窑低温烧成;翠绿色釉瓷器是将高温烧成的白瓷器加施一层绿釉。再入窑二次烧造。  相似文献   

15.
李慧净 《收藏》2009,(11):38-43
康熙末期出现了一种低温釉上彩瓷器——粉彩。雍正时期,御窑厂开始大量烧造粉彩瓷器,并逐步影响到民窑。官窑粉彩大多以白釉为底,胎体轻薄剔透,纹饰绘画精妙入微。乾隆粉彩工艺。开始改变以往的渲染手法,花朵绘画大多勾勒茎部,总体风格更加趋向繁缛和绚丽。粉彩瓷器以其丰富的色彩装饰和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在乾隆朝以后普及到民间窑场。  相似文献   

16.
叶伟奇 《收藏》2011,(2):90-90
笔者藏有一枚奇特的晚清时期浙江省造光绪元宝铜元。此铜元正面珠圈内有"光绪元宝"四字及六瓣花星纹饰,珠圈上方有"浙江省造"字样,左侧有满文"宝"字,下方有汉文"当十",背面中央为蟠龙纹。这枚铜元的奇特之处在于正面无满文"浙"字,却多出"光武二年"四个汉字,背面除蟠龙纹外还多出了嘉禾图案纹饰(图1)。此铜元上的"光武二年",当为朝鲜李氏王朝最后一个君主高宗李熙的年号。1897年李熙改年号为"光武",改国号为韩国,自称光武皇帝。  相似文献   

17.
黄诚 《收藏》2020,(4):74-76
清代,尤其是康雍乾时期,随着满清政权统治稳定,封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景德镇的制瓷业也取得了空前发展。这一时期的瓷业烧造,无论生产规模,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溧阳市博物馆系江苏省溧阳市内综合性博物馆,馆藏诸多文物中亦有相当数量的明清瓷器,其中所藏官窑瓷器主要以清宫日用瓷器为主,来源为南京博物院拨交。笔者撷取本馆部分清代官窑瓷器作以赏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王志军 《收藏》2013,(5):138-140
越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陶瓷发祥地,首先出现在春秋时期的越国。至东汉时期,在绍兴等地已经能烧制出釉层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的青釉瓷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心窑场也从上虞逐渐转移到余姚的上林湖地区。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色清纯,与北方的邢窑形成了当时瓷器"南青北白"通行天下的局面,并且进入了宫廷。越窑瓷器以其美若春水的青绿釉色在当时的瓷器中独享美誉。五代至北宋时期,越窑继续为钱越和赵宋宫廷烧制秘色瓷器和民用瓷器,许多珍品还作为礼品被宋延转赠与辽国,所以在北方辽代贵族墓葬中也常有  相似文献   

19.
悟源堂 《收藏》2010,(2):62-63
长沙窑瓷器始烧造于唐代,终于五代,至宋代早期就已消声匿迹,对此,考古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及考古发掘的实证已成公论。长沙窑瓷器上多有绘画和书法,这无疑是唐及五代时期书画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较硬的笔绘制和书写在瓷泥上,经高温烧制而成。  相似文献   

20.
周晓陆 《收藏》2010,(12):134-136
中国是瓷器的祖国。夏商之际,在黄河中游地区首先发明,接着蓬勃于长江下游一带的早期青瓷烧造,这是我们祖先源自制陶技艺,而在本质上又有别于制陶的伟大发明。经过两汉之际的青瓷复兴,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基本上出齐了瓷质、瓷色的各个品类。经过唐五代和宋辽金时代,达到了古代瓷器审美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