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困境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该文以修正后的“模糊—冲突”模型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选取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天锻炼一小时”“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学业减负保障学生睡眠”四个子政策作为案例分析。根据政策属性的模糊性和冲突性划分出不同的政策执行类别,并对影响四类政策执行的支配性要素进行模型解释,最终归结出导致政策执行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体质健康资源、完善政策监督机制、优化条块管理模式、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等提升政策执行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系统分析体育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路径。研究认为,激发体育消费活力能够筑牢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能够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育与科技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更高水平自立自强,强化体育文化交流能够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体育共享发展能够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上述五点构成了新时代体育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五条脉络,是未来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功能,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身体认知方式,“悟”在武术教育与传承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其身心一统、知行合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一致性,是中国古代身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基于身体认知理论,在澄明和阐释“悟”的义理基础上,探究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取向。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主要包含符号表征、隐喻映射、意会认知与行为转化四个层次,符号表征是“悟”的前提条件,隐喻映射是“悟”的逻辑起点,意会认知是“悟”的运行方式,行为转化是“悟”的实践指向,它们统一于“悟”中。这种运行逻辑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悟统身心的终极指向、悟合知行的实践进路、悟以体道的内在超越三个方面。中国武术教育与传承中要科学认识和有效运用“悟”的运行逻辑,客观看待和正确引导“悟”的价值取向,让这种中国式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也能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相关的若干争议、热点予以辨析,审视其深层、结构性问题,厘清有关认识和理论,并就“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介入的困境及再定位进行探讨,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的决策和推行、“双减”政策在体育相关方面的落实及体教融合提供理论资源。认为:(1)体育“应试教育”及其改革取向指向地位考试、素质素养教育、体育锻炼及“良性负担”“对冲”说,均存在认识误区或偏差。其中,体育中高考改革难以促成“减负”,这也提示特定“体育锻炼”效应介入“双减”面临理论困境。(2)体育中高考改革的调适和定位应置于当下社会-价值视域及“双减”背景之下:其一,体育中高考改革应谨防在某种舆论压力与“既定目标”下的推行,谨防非必需或极限-竞技化的运动能力作为教育及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谨防改革的有限效应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僭越和碾压;其二,在“双减”背景下对体育中考改革予以定位,需谨防体育在中考改革压力下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以及谨防“双减”背景与体育中考导向下学校体育的矮化和生物化。提出:“双减”或“减负”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超越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和限制,体现学校体育的实质和育人价值,这也是对“体教融合”及“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切合和呼应;应防止在体育中高考与“双减”或不当“减负”观双重作用下催生和助长学校体育“生物体育观”。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学视角,从事件-过程的系统性考察和行动主体视角出发对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与东北冰雪产业振兴逻辑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北京冬奥会期间,基于国家的政策制定、组织实践与个体的政策认知、文化表达和价值认同的高度一致性,民众实现了在认知、行为和意义层面上的冰雪文化启蒙。后冬奥时代,兴趣与动机激励是实现从具身体验到惯习行为的关键。以冰雪参与旅游为主体的消费阶层的培育和形成,是冰雪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稳定的标志。(2)由媒介营造的奥运喧嚣视觉景观,促使冠军和金牌经历了解码和编码的再生产过程,喧嚣过后,后冬奥时代集体意识与个体认知的秩序将面临重建。平衡集体意识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使“网红”变为“长红”将是赓续冬奥效应的关键。(3)东北所拥有的资源、人才和区域优势为纾解北京冬奥会的后续效应提供了可能,由于冰雪文化的参与存在社会阶层和经济资本等价值属性,因此在个体参与的行为选择上呈现出“选择性亲和”和“选择性疏离”的理论指向。(4)深耕冰雪旅游的内容与产品,实现冰雪旅游产业的优化供给,建立以冰雪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工具的治理模式,实现“旅游+”的发展,是后冬奥时代发展东北冰雪旅游产业的关键。需要我们从本质上构建文化涵养制度、制度决定观念、观念体现价值、价值决定行为的逻辑递进和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探讨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与现实。分析了“双减”政策对体育教育的多元期待,不仅期待体育教育的发展弊端尽早尽快消除,期待体育教育的操作流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还期待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要能分层分类分项推进。从永恒不变、动态发展、优化完善等内涵特征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双减”落实中体育教育发展的构想,诸如体育教育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瞄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的优化,其层次感需要聚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的提升,其满意度需要集中体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结果。旨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基础理论和在“双减”背景下促进体育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田野个案,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问题。研究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村落社会“面子与文化资本的赚取”是乡村精英追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话语权的主要动力。村落(宗族)龙灯理事会是乡村精英为组织、开展“汝城香火龙”活动而组建的自组织,该组织通过内部动员与外部联络的方式进行运作。配合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学者构建“非遗”学术话语以及借助“全媒体”立体化渲染发展图景,是“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话语权生成的行动策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拥有,有利于激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保护传承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医融合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途径。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政策及当前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体医融合在体医融合政策及跨部门间合作、发展思路及服务模式、试点形式及服务范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数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体医融合理念及顶层设计、体医融合机制、支撑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等方面还略显不足。基于此,提出重塑理念,完善顶层设计;转变职能,构建体医融合机制;强化供给,健全支撑服务体系;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发展;科学布局,实施系列工程等促进我国体医融合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借鉴马兹曼尼安-萨巴蒂尔政策执行模型,对我国体教融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潜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体教融合政策执行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多维复杂综合工程,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诉求都充满着对体育的倾轧与束缚,更是制约体教融合政策执行的重要掣肘因素。突破体教融合政策执行困境,必须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政策配套体系,形成具有耦合效应的体教融合政策群体;加强体教融合政策宣传,寻求目标群体认同,形成促进目标群体持续参与政策执行的逻辑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文本的渐进性和可操作性,明晰体教融合政策规定,防止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异化;拓宽政策资源,优化执行环境,营造政策执行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理论渊源,减轻学业负担、应对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迫切需要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现实基础,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战略目标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未来愿景。现阶段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主要表现为窘型、显型和隐型三种形态,表现为资源条件匮乏、教育体制僵化、育人机制单一和教育质量不高四个方面,究其原因在于教育观念落后,体育地位缺失导致执行乏力。可从改善条件、转变观念、协同落实和提高质量四个方面,创造资源齐备的育人条件,营造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促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目标,这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理念下育体、育魂、育人任务的多元诉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作者2020年参与“十四五”铁人三项项目发展规划编制的系列调研资料,以新制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分析中国铁人三项协会脱钩改革的制度困境,寻找中国铁人三项协会改革的出路。认为中国铁人三项协会脱钩改革的制度困境包括:协会的行业自治权缺乏必要的制度维护,非营利性运营的制度规定具有模糊性,影响协会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协会运行的制度在规范性维度尚有缺失,制约协会脱钩的进程;协会改革参与主体对认知性维度的制度存在片面性、差异性理解,导致脱钩改革制度的认同困境。提出:调整协会改革规制性维度的制度,增强制度的适用性;完善规范性维度的制度,促进协会健康有序运行;秉承多元化理念建构协会脱钩改革认知性维度的制度,满足不同利益主体对脱钩改革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武术发展的“尚抑”之律进行梳理阐析,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权变动的历史进程中总是隐现出对“武”的“尚抑”之律,即政权建立初期对“武”抑制,随着政权的稳固逐渐尚武,从而又推动政权更替的历史规律。而民国时期却对这一规律进行了完全的颠覆,在建立初期就呈现出强烈的尚武之风,表现在:武术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武术社团组织掀起尚武高潮;在杀敌救国的战场上成为抗敌利器和强心之剂;对国术理性科学的研究成为一时之尚。这给当代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关注“武”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学校教育、服务军队建设等最关键、最根本的价值和作用——以武健文,上升国家文化战略高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武术力量;以武育人,汲取历史经验助力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事业注入民族基因;以武铸魂,弘扬新时代尚武精神,顺势应时铸造强军之魂。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客观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对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影响,包括对大众思想观念、组织管理体系与政策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运动处方库建立、体育健康服务业的影响。提出:大力宣传体医融合理念,转变大众重医轻体思想;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鼓励高校开设体医融合相关专业,增加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建立运动处方库;加大政府对体育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商、共建体育健康服务产业链。  相似文献   

14.
论文借助文献回顾梳理、对比与述评,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总结归纳如下:(1)根据政策文件表述做出的延伸性解读;(2)以上位概念为基础做出的从属性定义;(3)基于体育产业特征做出的列举式阐述;(4)结合具体实践问题做出的综合性归纳。并以发展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经济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预设,力图揭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前提。结合新发展理念,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蕴进行了解读:(1)“创新”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协调”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3)“绿色”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准则;(4)“开放”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5)“共享”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价值转向、现实困境、运行模式和推进策略。研究显示:“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在管理维度由教育部门向体育部门转变、时间维度由学科培训向体育培训转向、空间维度由学科培训场域向体育场馆场域转向、经济维度由教育培训业向体育培训业转向、社会维度由成绩资本向健康资本转向;现实困境表现在行政壁垒阻碍相关政策执行效率、监管主体缺失导致市场监管乏力、标准缺失阻滞体育培训规范化运营、师资薄弱遏制体育培训供给服务质量、坪效不高降低体育培训运营效率五个方面;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创新可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中高考体育培训、体育+学校结合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校内+校外结合的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教育+体育结合的购买第三方服务、体育+社会结合的体育培训公益配送、社区+体育结合的社区公益培训、学校+体校结合的体教融合等多种运行模式;提出了围绕体育场馆为中心开展注册普查、赋权体育单项协会出台评价体系、授权体育部门成立培训市场监管处、建立培训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家校社培训共同体、赋能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转型等六项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立足我国国家制度、建设机制、教育环境等本土化场景,运用探索式案例研究方法,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宝宝功夫”建设实践为案例,系统探索了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构成要素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立足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推广的创新框架,构成了国家政策、指导方针、传统体育项目、办学情景、素养培育、本体需求等相融合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要素。实现路径:释放本土跨界政策效应,结合本土教育情景特点,挖掘本土民族文化价值,满足本土应用环境需求,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路径、教学过程、内容元素及推广策略创新。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存在明显的“重权利,轻义务”问题。为了推进体育权的实现,在研究范式上应从“权利思维”转向“义务思维”。体育权的实现依靠的是国家义务而非国家权力,国家义务是实现体育权的直接保障与根本保障,且是一种法定义务。在内容体系上,体育权实现的国家义务包含了尊重、保护与给付三个层次。尊重义务要求国家不得妨害公民体育自由权行使;给付义务要求国家应在物质、服务与制度方面为公民体育权的实现创造条件;保护义务则要求当非国家以外的第三人侵害公民体育权时,国家应及时制止并排除妨害。国家违反体育权实现义务应当具有可诉性,其中,违反尊重义务具有完全可诉性,违反保护义务具有部分可诉性,违反给付义务只具备最低限度可诉性。  相似文献   

18.
以中华武术之“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语言学与武学两个视角对“劲”的概念进行学理辨析,然后展开“劲”理论层面的意义探讨以及实践层面的训练要义探赜。研究认为:中华武术之“劲”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以形体练习、气息吐纳以及意识引导为主要练习程序,经系统化训练后所获得的符合武术相关技术特点的整体力。就其理论层面而言,在揭示拳种技击基础、深化格斗对抗理念、促进肢体协调表达、丰富套路演练韵味等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其实践层面而言,则主要通过形体练习奠定“劲”之松通顺达的身体基础,通过气息吐纳保障“劲”之己身贯穿与彼身渗透,通过意识引导实现“劲”之破体构象的实践飞跃。  相似文献   

19.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全球首座“双奥之城”推动了新兴媒体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度融合,折射出我国国家传播能力提升与传播格局演变的壮阔历程。将我国筹办、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旅”作为一个兼具中国语境和全球视野的历史文本进行审视,揭示全球大变局时代技术与文化在中国的互动与演进,分析奥运传播与我国传媒业创新实践的融合互动,呈现体育传播格局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0.
体育赞助法律关系同时涉及合同与侵权问题。基于关涉法域的多元性等因素,《体育法》并未专门规定“体育赞助合同”类型,故只能通过解释论寻求规范依归。考量体育赞助协议的典型合同目的等因素,可以发现“赠与合同说”等传统解释路径存在逻辑错误或规制不足问题。对此,根据体育赞助的营利性、对价性和“品牌传播”目的,将之认定为商业标识许可使用合同的特殊类型,并以《民法典》第993条及《体育法》第52条第2款作为规范框架,既符合合同层面的规范现实,又能够实现侵权层面的逻辑自洽;同时,应考虑以体育商业标识保护为重点,通过明确使用权流转规则、标识瑕疵担保义务法定化等措施,从合同及侵权两个层面共同为体育赞助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