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宣  朱坦 《未来与发展》2011,34(2):42-46
科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科技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科技进步,还有科技的负面效应。科技负面效应的影响力度和广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呈现急剧增强和扩展的趋势。基于有效防范和消减科技负面效应的考虑。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研发能力日益强大的国情.从风险预防原则及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评价对科技发展和管理的要求三方面展开分析。本文考虑将目前较为成熟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工具应用到科技评价和管理中,提出科技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并指出开展科技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现阶段极其必要的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2.
试论"科技异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与异化概念厘定,考察了"科技异化"论的种种表象,透视了其本质是一种技术决定论,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曲解与滥用.指出,科技发展中所出现的负面效应不是科技本身的"异化",而是对科技人为的误用、滥用甚至恶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科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科技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构建一种"科技--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SARS时疫在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系统分析表明,SARS时疫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要远大于消极影响,SARS时疫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正面效应要远大于负面效应。SARS时疫给我们带来了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科技生态系统是由科技生态种群和科技生态环境构成。科技生态种群包括科技知识生产、科技产品生产、科技产品用户、科技体系辅助等种群。他们在科技生态系统内承担不同功能,处于不同生态位。科技生态环境通过基本物质和介质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通过规范科技生态种群内部的竞争行为和科技种群之间的交换/交易行为使其达到有序。贯穿于科技生态系统的主线是“利益”驱动的人类“偏好性”行为,其有效地调节着科技生态系统的运行。  相似文献   

5.
科技生态系统是由科技生态种群和科技生态环境构成.科技生态种群包括科技知识生产、科技产品生产、科技产品用户、科技体系辅助等种群.他们在科技生态系统内承担不同功能,处于不同生态位.科技生态环境通过基本物质和介质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通过规范科技生态种群内部的竞争行为和科技种群之间的交换/交易行为使其达到有序.贯穿于科技生态系统的主线是“利益“驱动的人类“偏好性“行为,其有效地调节着科技生态系统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在高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这柄"双刃剑"的正面效应无疑得到了空前的彰显,但与此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得到凸现。如何在享受高科技为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免受其负面影响的侵害,建立对高科技负效应进行前馈控制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政府在当今科技发展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政府科技行为的历史、目的、范围和方式等4个方面的考察,揭示和说明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规律,从而使政府行为更加符合科技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政府在当今科技发展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政府科技行为的历史、目的、范围和方式等4个方面的考察,揭示和说明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规律,从而使政府行为更加符合科技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并在海洋领域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资源趋减、生态与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也日趋扩大.海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海洋科技必须着眼于海洋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创新进步,推动海洋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王丹 《科协论坛》2007,(10):169-170
科技作为当代人的存在方式在其负面效应不断凸现和扩大的现实中,让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困境,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是困境主要表现。科技是人类实践的中介,而危机则是实践的一种结果,科技发展到今天已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世方式,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被"座架"其中了。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中,科技失信行为屡屡发生.这一方面浪费了有限的科技投入资源,加大了科技投入风险,另一方面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信用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界定科技信用内涵的基础上,从中报者、评价者、管理者三类立项主体出发,探讨了科技立项过程中的信用缺失现象,并应用行为博弈理论深入分析了科技失信的原因,进而提出防范科技主体失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略论纳米技术双刃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纳米技术的双刃性.首先以最新的资料阐述了纳米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可能的广泛用途.接着,用最近2,3年来一些科学家有关纳米材料具有毒性的实验结果,表述了纳米技术的负面效应.从而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论证了纳米科技的双刃性.文中着重提出了如何应对纳米科技的双刃性的办法和措施,强调不仅从事纳米科技研究的人员要清醒地面对,特别是要注意其负面影响的研究;人文科学家也要参加进来,重视纳米科技社会意义方面的研究;公众要关注纳米科技,正确对待,不可盲从;商家和各国政府不可只注意纳米技术的经济利益,要全面正确地制订规则、政策和发展规划,开始重视和投资纳米科技负面效应和社会意义的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不能只注重于技术的垄断,而必须切实关心、支持和扶持第三世界各国纳米科技事业的发展,使全世界纳米科技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避免纳米科技的发展再度加剧南北差距.  相似文献   

13.
向维稻 《软科学》1989,3(4):12-15
<正> “科技经营”,是以序列的科技生产活动为内容的经营行为。这种行为,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引起的。在西方科技和经济发达的国家,普遍把技术成果和科技劳动力当作商品,所以科技实体就是科技企业,理所当然地从事科技经营。在我国现阶段,科技体制改革日趋深入,随着技术的商品化,运行机制正转入新的轨道,从事应用和发展研究的科技实体,由国家预算型转变为经营型;于是,需要开展科技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4.
李科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06-1610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提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背景、履行科学家社会责任的途径、培养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由于科学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日益增多从而使得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备受关注,注重科学家通过构建良好的道德自律机制来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强调通过科学家本人培养科学良心来提高社会责任感;而西方国家则由于科学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才引发了对于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广泛讨论,通过科学共同体制定准则来规范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注重通过专门机构培训科学家道德伦理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比较也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伦理道德仍基本属于学术道德。  相似文献   

15.
从构建科技行为伦理规范、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教育,促进行为主体道德自律、完善科技行为法律体系,规范科技行为、倡导人文精神向科学融入等几方面探讨道德约束在现代科技行为中的困境之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了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状况,本文利用第三、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三分之一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存在,超过八成的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表示不同情和不能原谅;处罚力度不足、自律不够、体制机制等因素导致科技工作者很容易产生不端行为。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应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实施分类评价考核办法等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技行为道德约束的困境与法律制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技行为同任何其他人类行为一样服从于道德规则,而现代科技行为的道德约束却陷入了困境。现代科技行为呼唤法律制裁。然而,法律制裁有时也会陷入僵局。本文认为,科技行为不仅需要道德约束,同时也需要法律制裁。德威兼施、宽猛相济才可保证高科技时代科技行为的健康实施。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外学者对PPP模式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科技资源产权中现存的问题,提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引入PPP模式明晰科技资源产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创新。PPP模式在科技资源配置中通过“实置”科技资源产权主体、扩展产权客体、界定产权结构、整合科技资源收益权-控制权及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实现科技资源组织形式上“量”与“质”的统一,“公”控“私”管相结合,规范科技资源市场化行为、降低交易费用、加速科技资源共享,激发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理论、实践和政策三个维度对科技金融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诠释,明确提出了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度融合,是由科技创新活动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创新行为。同时,本文也明确指出:科技金融工作首先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特性兼具政策性和市场性,政府的重要作用在引导、辅导和督导。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企业科技行为的高风险,高效益和强导向性特点,提出了企业科技行为合理化的若干对策,如注重政府宏观调控,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科技意识;培育企业的决策功能,提高科技决策水平;加大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投入行为;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开发与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教育事业,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建立企业科技风险防护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