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开展耕地碳汇项目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保障两大国家战略在制度安排上的现实需求。在探明耕地碳汇原理基础之上界定其概念,分析得出耕地碳汇是推动农业碳中和的关键抓手,是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场域,有着与粮食安全保障相协同助推农业生产绿色发展的有益价值。基于国际国内双重视角,运用归纳分析等方法总结国内外耕地碳汇实施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实践经验,认为耕地碳汇项目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将其与当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农业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制度协同。据此,提出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明确耕地碳汇的物权属性、完善耕地碳汇核证标准等方法,促进中国耕地碳汇资源化、资产化、产品化进而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从耕地碳汇建设与粮食安全协同、创新耕地碳汇管理制度、耕地碳汇科学技术研发等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探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耕地碳汇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土壤固碳潜力表征方法与主要农耕区碳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固碳潜力表征方法与主要农耕区碳汇潜力研究”项目隶属国土资源专项“我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刘应汉教授级高工主持完成,项目编号1212010060205。该项目以我国已完成的160余万平方千米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壤第二次普查有关碳数据为基础,对比研究国内外固碳潜力概念与表征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土壤碳库空间的分布格局,从现代碳循环的理论和碳元素地球化学背景角度,构建了主要农耕区碳汇潜力的估算模型,估算了主要农耕区土壤的碳汇潜力,探索了我国土壤固碳的途径,为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1):F0002-F0002,I0001
“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研究员主持完成,项目编号为12120110871。该项目以评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为目标,研究岩溶、土壤和矿物等的地质作用下的碳汇机制,构建地质碳汇评价模型,调查、评价我国地质碳汇潜力。发挥我国岩溶、土壤和矿物的地质碳汇调查研究的地域优势,  相似文献   

4.
沈镭  唐永虎 《资源科学》2003,25(5):13-21
资源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及生活,必须加强管理。20多年来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资源市场化进程滞后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本文从交易对象、市场要素、交易形式、市场结构、供需关系和空间范围等对资源市场进行了初步的系统划分,分析了资源市场结构及其组织形式。在简要分析我国资源市场化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以主体资源市场为龙头、以资源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为两翼,构建我国完整的资源市场体系设想,并提出了8条相应管理对策,即:健全资源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资源产权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定价机制,培育劳动力、资金、信息以及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强政府在规范资源市场中的作用,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努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资源跨国公司,尽快建立我国的战略性资源储备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蓝碳交易机制及其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  胡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187-193
通过对蓝碳相关理论一手文献的分析,明确蓝碳交易的研究进展。基于国际国内双重视角,运用归纳分析及学科交叉等方法,研究梳理国际蓝碳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蓝碳建设的实践历程,发现既有制度存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推进缓慢、交易各环节的市场监管及环境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等现实困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以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蓝碳交易市场,应当以自然科学原理、陆海统筹等理论为指引,科学控制蓝碳交易配额总量并进行初始化分配,在中央与地方蓝碳专门保护立法统筹推进保障下,通过设立专门的蓝碳基金及保险制度,引入综合性海洋蓝碳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等制度配套,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蓝碳交易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6.
海洋碳汇发展机制与交易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碳汇是解决我国碳排放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容量的双重约束下,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需要探索更多的政策手段。我国海洋碳汇建设的潜力较大,通过将海洋碳汇与陆地碳汇协同起来,构造一体化碳汇体系,对我国碳汇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以海洋生态改善为基础的海洋碳汇增加路径中,海洋养殖、滨海湿地保护、污染排放控制都将对海洋碳汇增加提供可能。在原有碳交易市场基础上通过设计合理的碳汇交易规则,能够以市场的方式引导更多资源进入海洋碳汇建设领域,实现增强我国碳实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海水养殖践行“海洋负排放”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减排增汇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途径。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渔业生物的碳汇功能也受到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以非投饵型的贝藻养殖为主,养殖种类丰富、营养层次多样、养殖技术成熟,"海洋负排放"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贝藻类养殖的负排放过程复杂,其负排放的科学原理、过程机制、计量方法及增汇途径等科技问题正在被逐步认知和解决。文章阐释了渔业碳汇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可能影响,提出了拓展养殖空间和提高养殖单产、基于养殖容量管理制度的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蓝碳牧业工程、海洋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等践行"海洋负排放"的技术途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前从市场体系视角开展中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为促进实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技术市场体系”这一目标,梳理总结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技术要素的市场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情况。结果发现,中国技术要素市场仍存在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有待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技术供给不足、现代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有待健全、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有待优化、技术要素与资本数据等要素融合不充分等问题;为此提出构建中国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体系的思路,并从健全技术要素市场政策体系、提高供给成果质量、建设互联互通技术交易市场、优化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推动技术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强化技术要素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对策,为促进中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加快培育安全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是激活数据要素潜在价值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数据要素“权属不清”“难以定价”“交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文章首先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基本问题出发,讨论了数据要素在确权、定价和交易上的困境;之后,回顾了国际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和我国数据交易市场发展进程中应对困境的关键举措;最后,立足于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实践,从建设统一数据市场制度、试点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探索差异化的定价机制、布局多元化的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数据要素市场的政策建议。期望该研究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关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基于不同学科视角为破解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困境谏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碳金融是创新衍生品,在碳排放市场控制手段中居于重要位置。国内外学者在关于碳金融的涵义、市场动力机制、碳交易定价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要有力推动碳金融的发展,首先必须以碳金融依据的经济学理论为背景,结合现代金融衍生品的特殊属性的研究,界定碳金融特殊属性,分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碳金融的属性,把握其市场功能机制运行规律,是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英国是碳中和战略行动的倡议者和先行者,深入解析其政策体系特征,对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部署具有参考价值。文章在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提出宏观战略(macro-strategy)、中观架构(medium-skeleton)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的“3 MS”分析框架,深度挖掘其政策的文本和逻辑特征。研究显示,英国基本形成碳中和战略“1+1+N+X”政策体系,构建了“咨询—决策—执行—评估”战略推进体系,具有中央统筹、机构推进、智库支撑、私营协同的组织架构,以及立法约束、整体部署、任务明确、细化响应、相互支撑、科技引领等政策网络。相比之下,我国在立法保障、推进体系、智库支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从法律保障、体制机制、实施路径、科技创新、智库支撑等5个维度,针对不同减排部门、不同产业技术,以及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我国“1+N”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是一项涵盖全域国土空间、国家主导全民参与、长期持续实施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且兼具韧性和适应性的行动方略。文章在梳理“双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方略、技术途径与科技支撑等问题,认为中国“双碳”行动的基本方略应该是坚持“一个基本理念”、实现“两个宏观目标”、贯彻“三路综合”与“四举并进”的技术路径、落实全域国土空间管控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五个统筹”宏观布局,强化气候变化、地球系统碳循环科学研究及脱碳、低碳产业技术变革。面向国家“双碳”行动的全球变化和生态经济学研究需要长期持续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构建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碳储量及通量的多要素-多过程-多界面-多尺度协同监测体系,系统认知和精细评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增汇潜力。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科学基础、观测模拟、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碳增汇、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协同治理与管理政策7个方面的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3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实施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白雨  丁黎黎  赵昕 《资源科学》2022,44(12):2487-2500
海洋牧场是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其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则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环节。然而,参与主体单一、生态价值回报不足、跨期价值转换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市场化、可持续运作。鉴于此,本文在“政府激励+蓝碳交易”直接机制的基础上融入“蓝碳质押信贷”间接机制,设计了一个涵盖政府、渔企、第三方服务机构(碳交易中心、银行等)3个主体,现期收益与未来收益可转换的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将时间偏好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渔企时间偏好对该机制运作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渔企时间偏好对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存在影响,对3个主体策略行为的影响而言,对渔企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政府。②在直接实现机制中,补贴金额和环境保护税越高,越有利于推动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发展;且相较于补贴,环境保护税这一负激励的推动作用更强。蓝碳现货价格越高,渔企采取海洋牧场模式的意愿越高,但对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蓝碳质押信贷业务的意愿产生倒“V”型影响,即先促进后抑制。③在间接实现机制中,信贷风险越低,质押率越高,就越有利于推动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守信奖励、违约金等信贷奖惩措施应适中,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实现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以上结论对完善中国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掌握国际环境谈判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市场机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全局成本最低实现碳中和。因此,碳中和进程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各类市场机制方面已经探索并积累经验超过10年,建立了碳市场、绿色电力证书市场、节能量交易市场(即白色证书市场,本文中二者等同)、用能权市场等,同时电力系统也在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但各市场之间仍然存在制度的不完善和冲突,亟待对这些市场进行理顺,使其能够最大效应发挥协同作用。文章梳理并分析了现有市场机制的现状和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其中的冲突和交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尽快将用能权市场、节能量交易市场等进行合并,对绿证市场和碳市场进行统一,并充分考虑电力系统的市场化进程,令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和减排效果。此外,随着市场机制、供应链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演变,对外合作的话语权变得尤为重要。文章进一步从厘清碳责任、加强碳中和对外合作和传播话语权出发,分析了生产端责任和消费端责任2种基本模式;同时,发现全球碳排放中,中国的排放主要集中在生产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排放更多集中在消费端。基于此,认为在全球碳责任划定问题上中国应当坚持采取“受益者付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