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健  李超 《情报杂志》2007,26(10):30-32,35
针对当前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系统思想从投入和产出角度来综合衡量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思路,并分别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输入指标体系和基于平衡记分卡的输出指标体系,介绍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于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中的操作步骤,以期通过合理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思路和方法正确衡量企业信息化效果和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BSC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平衡计分卡(BSC)的绩效评价思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3.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平衡记分卡(BSC)原理,从财务、业务流程、客户服务、战略与发展四个角度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BP神经网络原理,建立用于评估企业信息化绩效水平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结合算例进行仿真模拟,证明该模型的评价精度令人满意,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企业信息化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永宁 《情报杂志》2007,26(2):85-86,84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对企业信息化整体价值的度量和测评,是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讲效益、求务实”的重要策略和工具。从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模糊理论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适合于企业信息化背景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个案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基于信息资源规划(IRP)理论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以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系统(GRP)的形式在各级政府部门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很少注意到对以高成本构建的GRP系统绩效的评价。以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理论为基础,对政府GRP应用绩效提出了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的评价体系,以此来检验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明确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找到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进而总结出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的社区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社区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理论的思想,结合熵值法处理指标体系的权重,提出了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的社区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有效地实现了对社区信息化绩效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顾客关系管理(CRM)以及平衡计分卡(BSC)原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顾客关系管理绩效评价的不足,提出了顾客关系管理计分卡的方法,并结合客户服务部门的一般特点,设计并分析了客户服务部门的顾客关系管理计分卡的策略目标及其绩效评价指标,为将来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的角度对顾客关系管理绩效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合平衡记分卡(Balance Score Card,BSC)理论,根据BSC四个方面和ERP各模块的映射关系建立了一套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EM)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价,最后给出了一个评价案例。  相似文献   

10.
蔡丽玲  宝贡敏 《科研管理》2019,40(5):264-274
结合绩效评价理论、动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焦虑理论,通过对535名企业研发人员的问卷调查,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的同事评价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同事正面和负面评价对研发人员知识共享分别产生显著促进和削弱作用;(2)结果和过程导向的评价对知识共享均产生促进作用,其中,过程导向的评价对显性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结果导向的评价则对推动隐性知识共享更有效;(3)结果导向的评价弱化正面评价对显性知识共享的积极作用,过程导向的评价强化负面评价对隐性知识共享的消极作用;(4)在群体关注较高时,结果评价对显性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变强,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变得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事业及其文化产业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关于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单方面的影响层面。通过构建信息化与文化产业评价水平的指标体系,根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交叉效率DEA方法得到信息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我国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度较低但在逐年增强,说明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幅度和文化产业促进信息化的幅度越来越大;而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效率在2000—2004年表现为先越来越高、随后越来越低,说明协调的深度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是不足还是浪费,文章首先提出了信息化契合度这一概念。然后,建立了信息化契合度评测指标体系。此后,利用ZM公司的调查数据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ZM公司进行了信息化契合度的实证分析。最后找出了导致ZM企业信息化契合度较低的各个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给出了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朱红  张洪亮  张卫红 《情报科学》2004,22(12):1419-1421
在借鉴社会信息化测度方法和网络经济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和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给出了教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数学公式,并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14.
朱伟珠 《现代情报》2016,36(11):146-153
将熵权法应用于区域信息化协调度与发展度的定量测评,建立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协调发展规律模型,并对2009-2013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规律进行实证研究,以其为提高区域信息化的科学决策与管理水平,制定协调发展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的IT能力进行了重新构建,并进行了维度划分,阐述了其意义所在。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与和谐信息化体系理论,和谐信息化有了新内涵,提出了和谐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绩效,也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对华南地区281个中国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验证了IT能力量表构建的信度和效度,实证结果表明,IT人物互动能力是实现企业和谐信息化的最重要因素,由此表明,企业更应注重IT人物互动能力的提升。案例研究也印证了此结论。在今后研究中,可以IT人物互动能力为和谐主题,分析其在企业信息化各阶段的具体表现,并制定科学的提升计划,以促使企业和谐信息化绩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绿色纺织供应链流程及其信息化实施周期,以重点行业为依托实施信息化,满足纺织业中不同细分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从纺织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分析山东半岛纺织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输出为动力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湘玲  方红 《情报科学》2004,22(8):989-991,1015
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企业信息化的规划,而信息化规划的核心就是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 Planning,简称ISP)。本文在分析了ISP的基本概念对ISP的主要内容框架之后,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小型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以输出为动力的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机械行业中小型企业几家典型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评,分析了吉林省机械行业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靖继鹏  马哲明 《情报科学》2003,21(8):785-79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信息水平测度理论模型的对比分析,在我国现阶段建立的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并根据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框架建立了符合我国目前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0.
霍明  张复宏  赵伟 《现代情报》2016,36(9):27-33
针对我国农村社区信息化过程中,由于对其发展演进阶段无法准确把握造成的信息化设施利用效率不高、投资决策失误和资源供需错位等问题。根据信息化演进理论和我国农村社区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将农村社区信息化的演进过程划分为基础建设、初级应用、深度应用和全面整合4个阶段,并分析了4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关键指标、面临困境和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基于协同论中的哈肯模型构建了一个农村社区信息化演进七层次模型,对农村社区的动态演进阶段进行量化判断与分析,从而给出针对性的信息化建设对策措施,以提高农村社区信息化的效果和效益。最后,通过一个数据算例验证性所构建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