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知识转移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大学在推动并促成学术研究商业化中的作用千差万别,大学与产业之间互动明确的管理模式以及知识转移过程的识别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通过对现有关于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分别从大学知识转移的模式和机构、知识转移机构中的知识转移治理、知识转移制度以及知识转移的绩效和激励等方面,对国外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的研究局限以及未来展望,明确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联盟治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产学研联盟中契约和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对于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向企业成功转移,进而实现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意义重大。本文在前期案例探索的基础上,采用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从细分维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不同维度契约、信任对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直接效应和交互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契约协调机制对产学研联盟成员的显性知识转移有积极作用,但对隐性知识转移没有显著效应;契约控制机制有利于提高显性知识转移效果,却会抑制隐性知识的转移;信任对两类知识转移均有促进作用,但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作用相对更强;契约协调和信任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均会产生正向交互效应,而契约控制和信任对两类知识转移却会产生负向交互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大学科技创新的研究,不仅要从总量的角度进行,更应注重从"效率"的角度展开。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我国各地区大学的知识创新效率,按照效率水平及变动情况,可将我国大学知识创新效率分为高投入、高效率,高投入、低效率,低投入、高效率,低投入、低效率等模式。这种划分为今后关于我国高校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分类标准。同时,对大学知识创新效率的空间趋同性进行了检验,表明我国大学知识创新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且不同区域收敛于不同的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大学科技创新的研究,不仅要从总量的角度进行,更应注重从"效率"的角度展开。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我国各地区大学的知识创新效率,按照效率水平及变动情况,可将我国大学知识创新效率分为高投入、高效率,高投入、低效率,低投入、高效率,低投入、低效率等模式。这种划分为今后关于我国高校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分类标准。同时,对大学知识创新效率的空间趋同性进行了检验,表明我国大学知识创新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且不同区域收敛于不同的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5.
刘京  周丹  陈兴 《科学学研究》2018,36(2):279-287
加强产学互动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从微观主体--大学科研人员的视角出发,识别了我国产学知识转移的三类渠道--学术参与、商业化和人才转移,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体特征、组织氛围和外部环境三类因素的产学知识转移概念框架。根据来自四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我国大学科研人员产学知识转移参与决策的相关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大学层面对产学知识转移制度的供给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国产学知识转移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促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高祥宇  卫民堂  李伟 《科研管理》2005,26(6):106-114
近来,如何促进知识在组织中、组织间有效地转移,已成为众多经理人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尽管过去诸多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人际信任如何促进知识转移,但还未有研究将这些文献整合在一起。本文分别从知识提供方和知识接受方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不同维度的信任是通过四种方式促进知识转移的:(1)促使双方减少防御性行为;(2)增进双方间的认同;(3)调节内部动机与知识转移行为的关系;(4)促进积极的归因。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提出六个命题,构建了理解人际信任如何促进知识转移的框架,从而将过去从不同角度研究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的文献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刘记飞  葛秋萍 《现代情报》2012,32(3):173-176
本文从整体和局部的角度对知识转移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在对知识本身、知识转移主体和知识转移环境等知识转移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之上,指出现有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邹波  于渤  卜琳华 《科学学研究》2012,30(7):1048-1055
 通过开展校企知识转移,提高企业知识存量,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其内在作用机理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从6个构面构建了理论模型,对37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绩效与知识复杂性和内隐性、大学知识转移意愿和传授能力、企业组织激励和吸收能力、校企间关系信任、组织距离和知识距离等具有密切关系,校企知识转移绩效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强正相关关系。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绩效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大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岩芳  张庆普  韩晓琳 《预测》2010,29(4):42-46
大学知识转移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大学内部知识转移,大学—大学知识转移,大学—企业知识转移,大学与其他机构的知识转移。本文对研究型大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构建了研究型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模型,并对知识转移中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了剖析,针对这些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信任促进两人层次知识转移的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近来,如何促进知识在组织中、组织间有效地转移,已成为众多经理人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过去的文献都是从信任如何促使人们更愿意参与知识转移的角度来研究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本文提出,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不仅在于促使人们更愿意参与知识转移,还在于能够使知识转移活动对于参与双方来说变得更容易。进一步,本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从信任对知识转移双方互动过程的影响的角度入手,论述了信任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使知识转移变得更容易:(1)使知识转移双方沟通加深;(2)促使提供方划清自己的知识领域;(3)促进双方积极的归因。  相似文献   

11.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channels through which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s being transferred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different channels in different contexts. For this purpose, responses from two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sed, addressing Dutch industrial and university researchers, respectively. A reassuring result is that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the 23 distinct transfer channels we distinguished hardly differs between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we did not observe a major mismatch.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dustrial activities of firms do not significantly explain differences in importance of a wide variety of channels through which knowledge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might be transferred. Instead, this variety is better explained by the disciplinary orig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lying knowled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ers involved in producing and using this knowledg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knowledge is produced and use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offe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2.
信息多元化与科研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研究实质上是知识创新与生产的过程,而信息化管理是知识生产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之一。运用新的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进行经常性、制度化的长期监测以及评估。通过基于现代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技术监测与科研管理课题立项决策与创新过程中交互应用,完善科研课题立项创新,从而加强科技管理的科学性。在分析知识信息的多元化及科技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科研信息技术的宏观建议,并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实际。对加强科研信息综合管理的可行措施与开放性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赵路 《未来与发展》2012,35(7):95-98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面对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巨大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愈加突出。国外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途径以及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针对我国国情,国内学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制度缺陷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新时期,我国必须顺应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主要重大科技项目的内涵与特征,从农业高校可以承担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与高技术发展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类重大科技项目三方面入手,分别对我国现行的涉农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政策进行全面解读,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政策的优径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众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长期的脱离市场,观念滞后,严重制约了技术的转移.本文分析了高校所面对的技术转移困境,提出了高校目前应积极融入市场,建立营销思想,采取营销行为促进技术转移.  相似文献   

16.
知识嵌入性视角的高校科研团队间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内涵,然后阐述了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嵌入性及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进而从知识嵌入性视角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间知识转移工具,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基于知识嵌入性的高校科研团队间知识转移网络.  相似文献   

17.
马荣康  金鹤 《科研管理》2020,41(5):278-288
技术转移作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形式,对高校科研活动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106所“211”及省部共建高校为样本,研究了高校技术转移对其论文产出和专利产出的影响效应,并对不同来源的科研资助(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在高校技术转移与科研产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高校技术转移对论文产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高校技术转移对其获取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在高校技术转移与专利产出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3)政府资助对高校技术转移与论文产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企业资助对高校技术转移与专利产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管理是知识生产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之一。科研管理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交流的效率和水平。本文在分析科技管理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实际,提出了建设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议,对加强科研信息综合管理的可行措施与开放性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teething, problems” of the profession of researchers in Italy.This group of professionals in fact has grown very rapidly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but they still seem to be striving to find their proper place in the organization they work in and recognition from society in general.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acquired a sufficiently self-awareness as an emerging group and started claiming their own “rights”.The article examines some problems researchers encounter in their specific working setting (industry, university, public research agencies), such as mobility, status, and career prospects.Mobility within the Ita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system is very low and is essentially one way, from industry. the professions, and public research agencies, to university, This peculiarity is very closely linked to the high prestige enjoyed by university professors in this country. Moreover. recent laws concerning university teaching staff havede facto saturated the permanent staff, severely restricting both mobility to university and the intake of new blood.An indication of the self-awareness of the profession may he found in the mobilisation of researchers in public research agencies and their claim to their “ecological niche”.It is concluded that researchers, who may he considered a substantially homogeneous group, feel mature and numerous enough to demand the slalus and prestige adequate to their contribution to a modern society; it is also asserted that the delay in granting recognition is due to the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