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是理想的技术上能很好控制的低维物理系统,是一大类以“能带工程”为设计依据和以分子束外延(MBE)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人工材料,具有重大的光电子和微电子器件应用前景。80年代以来,作为物理、材料与器件3者的结合点,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一直是半导体科学最活跃的研究前沿领域。黄昆及其合作者自1986年开展超晶格电子态和声子模理论研究以来,对光学声子模式和激子态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关键性的重要贡献,在电子态理论上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方法。超晶格振动是超晶格物理的基础。准二维量子结构中的光学振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基金》1988,2(2):73-78
1.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主要内容:半导体超晶格与量子阱材料制备,超晶格和量子阱的输送特性和深能级特性,超晶格量子阱的光学性质研究,超晶格与量子阱光电器件及物理,非晶态半导体超晶格物理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人工微纳结构中光学新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人工微纳结构在光子芯片集成、微纳光场调控、量子受限特性相干过程、新型能源光子材料与器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基于人工微结构的光学超晶格研制的新型全固体激光器作了简要介绍,展示了人工微纳结构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半导体超晶格是当代固体物理学的新生长点和重要前沿领域。它是以具有各种人工剪裁能带结构的半导体低维电子系统(二维、一维和零维)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半导体物理、材料和器件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的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基金项目,它以探索、开发新一代固态电子、光电子器件作为研究工作的着眼点,以生长超薄、陡变和大面积均匀的超晶格、多层异质结等低维量子结构的分子束外延(MBE)和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淀积(MOCVD)等超薄层材料生长手段为技术基础,着重开展半导体超晶格低维系统与普通三维固体不同的新物理现象和效应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方面的基础研究,研究和探索新一代超晶格量子器件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结构。本项目的总体设想是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具有国内第一流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对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物理和器件进行综合性基础研究的科研实体,经过“七五”和“八五”期间的工作,应当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推进到国际先进行列,并且在某些专题研究方面应当做出具有特色的,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宋珂  曾一平 《科技通报》1997,13(6):369-372
采用分子束外延技术(MBE)生长了具有GaAs/AlGaAs超晶格缓冲层的单量子阱和多量子阱材料.采用GaAs/AlGaAs超晶格缓冲层掩埋衬底缺陷,获得的量子阱结构材料被成功地用于制作量子阱激光器.波长为778nm的激光器,最低阈值电流为30mA,室温下线性光功率大于20mW.  相似文献   

6.
<正>闵乃本,1935年8月生,江苏省如皋市人,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研究领域包括晶体生长、非线性光学材料、光学超晶格等,是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973计划"光电功能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主任、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工晶体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中国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等职。  相似文献   

7.
超疏水纳米纤维研制成功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雷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在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研究上又取得新进展 :以普通高分子聚丙烯腈为原材料 ,通过一种新的模板挤压法获得了具有纳米尺寸凸凹几何形状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研究表明 ,该纤维的表面在没有任何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时即具有超疏水性。该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全光诱导光功能微结构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邱建荣博士等为主要骨干的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日合作实验室 ,在强场诱导材料内部三维光功能微结构研究中取得…  相似文献   

8.
揭示全球光纤激光器产业技术发展现状,为中国光纤激光器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基于近10年的专利数据,从专利申请态势、区域竞争力、研发机构实力、热点研究领域等角度揭示全球光纤激光器产业技术的研究进展。近10年中国光纤激光器专利技术高速发展,产业前景广阔,但研发机构整体缺乏海外布局意识;高功率光纤激光材料与器件、特种光纤、光纤耦合技术、光纤激光加工技术是当前光纤激光器技术研发热点,未来可重点关注超快激光光速合成、光纤激光非线性效应调控等技术领域的研发动向;产业上游核心元器件的研发能力不足,光纤介质、高功率泵浦源芯片、高功率光纤光栅等核心元器件技术壁垒有待突破。  相似文献   

9.
正在9月19日—20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我国科学家表示掌握了一种新型密码技术——超晶格密码技术。超晶格密码技术是基于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产生的,理论上超晶格密码是不可破解的。国际上有很多团队在研究超晶格技术,但我国科学家将超晶格技术应用于密码学领域,并进行了重大创新。与会  相似文献   

10.
陈创天材料科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2006~2010)“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自主研制工程”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2006~2010)。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1.
"超材料"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类新材料,其具备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而且这些性质主要来自特殊的人工微结构。广义来说,超材料主要包括"左手材料"、光子晶体和超磁性材料等。超材料以其特殊的微结构可能成为发掘材料新功能、引领产业新方向、突破稀缺资源瓶颈等的有力手段,从而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磁、光功能材料是信息科技和能源领域的基础材料,界面精细结构表征和调控是其研究的关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北京市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北京科技大学王荣明教授及其合作者围绕"材料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理论,选择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具有磁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磁光效应及催化性能的过渡金属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在原子或纳米尺度上的合金化和异质结构化以及纳米尺度层次化、梯度化和结构阵列化等材料的设计策略和制备方法,对该类材料的表界面结构和性能进行调控,在磁、光功能材料设计体系、表界面结构和组成可控制备、结构与性能相关性机理及应用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对纳米材料的合成、微结构和特性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激光二极管泵浦的内腔倍频全固态绿光激光器发展迅速,已经在通讯、医疗、激光显示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研究高效率、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和/或高稳定性的全固态绿光激光器仍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内腔倍频的方式产生绿光激光,对于平衡这几个方面的激光性能有较大优势。通过分析总结LD端面泵浦内腔倍频绿光激光器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出,人们在研究绿光激光器的过程中始终以突破其中某一项性能指标或者平衡部分指标来优化性能为目标。对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标定目前所达到的研究水平,对于即将开展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是一份有益的参考。目前来看,LD端面泵浦内腔倍频绿光激光器某些单方面的性能指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很多是国内的研究者率先达到的。目前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采取更好的方法使得激光器各方面突出的性能指标集于一体。  相似文献   

14.
Science     
正惊人的扭曲材料Science封面:一个扭曲的三维机械超材料。Science杂志第6366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微结构化的三维弹性手性机械超材料。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Martin Wegener团队研究出了微结构化的三维弹性手性机械超材料,克服了扭曲严格为零的局限性。通过对柯西弹性力学理论的研究,设计、制造、表征和映射到微极有效介质参数三维手性微结构的机械超材料,扭曲自由度  相似文献   

15.
正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指输出波长在200 nm以下的固体激光器,与同步辐射和气体放电等非相干光源相比,具有光子能量高、光谱分辨率高、光子流强且密度大、可低重频至高重频及纳秒、皮秒和飞秒多种运转模式等特色。长期以来,深紫外波段一直缺乏这种实用化、精密化激光源,制约了深紫外波段科学仪器和前沿研究的发展。中科院研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十余年,  相似文献   

16.
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DUV—DPL)是输出波长在200nm以短(DUV)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LD)泵浦的固体激光器(DPL)。中国科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技术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KBBF晶体,  相似文献   

17.
光纤维激光器在应用过程以功率大小为衡量标准,光纤技术应用于激光器制作,两者完美融合,使得光纤维激光器有高能效率,低标准阈值,高质量光束等优点和特质。光纤维激光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用途分布范围广,应用效能高,尤其是在医疗,军事,通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脉冲光纤维激光器是光纤维激光器的一中,其输出功率较大,效能较高,应用范围较广。在不断提高光纤维激光功率的过程中,对于激光器各方面性能的质量保证优化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人工微结构是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体系之一,为光物理与光子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利用人工微结构实现光场多维度精确调控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是物理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是未来多学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系统介绍了我们在人工微结构光场偏振态、相位、振幅和多维度联合调控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人工微结构在光场调控研究领域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华东六省一市物理学会第三届联合会于1985年十一月中旬在杭州召开。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北京大学褚圣麟教授作了访美观感报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大学魏荣爵教授作了“非线性声学”报告,复旦大学周世勋教授作了“1985年诺贝尔奖获得课题——量子霍尔效应”报告,山东大学何芳钧副教授作了“功能材料”报告,江西工业大学潘传康副教授作了“离子束技术与超晶格结构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量子阱超晶格的基本物理,量子阱光电子器件对光通信发展的贡献和量子光电子器件对发展计算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指出:半导体量子光电子学的内涵既包含了崭新一代光电子器件的诞生,同时也拓展了以信息的传输、运算和处理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半导体量子光电子学将与微电子技术并举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两大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