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东西部科技合作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群 《中国软科学》2002,(11):79-84
东西部科技合作的相关理论可概括为从区域内部能力出发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均衡增长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从区域与外部交流出发的区域开放发展理论,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投资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宏观整体及全球化视野出发的区域创新跃迁理论,包括知识经济理论、空间聚集理论和创新理论。三个层面的九个理论,对于实际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这些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东西部科技合作的静态能力和互动潜力,探讨东西部科技合作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前景,从而获得促进东西部科技合作的许多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区域经济合作并未迸发出其全部的能量。本文在回顾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各阶段特点和经验基础之上,分析了当前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以区域经济合作带动东西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六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西部科技合作受到广泛关注,东西部科技合作方兴未艾.然而,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东西部科技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东西部科技合作,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冷静思考,作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4.
加快民族地区高校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致力的一件大事。教育部启动的东西部高校的科技合作探索式地走出了一条科技合作的创新之路,有效地带动了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东西部高校的科技合作逐步在差距中找到互补,在互补中实现双赢。以宁夏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的科技合作为例,进一步探讨东西部高校科技合作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科技合作是我国最重要的区域合作之一。目前长三角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期,为深化区域科技合作,减少摩擦力,增强集聚效益,快速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文章分析了长三角科技合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构建有效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入手,对长三角科技合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离不开东西部科技合作,合作的主体为东西部企业。东西部企业合作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自推力、政府助推力和市场诱导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紧要解决的课题。促使这项研究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的长期失衡,区间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协调。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区域发展失衡动因的其本分析,提出东西部发展的调控系统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是生产领域里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和重新配置、优化组合,这可以取得多种经济效应,既有利于东部地区也有西部地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的趋利本性导致要素的大规模东流,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西部采取支持政策,促进东部较为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向西部流动,使西部地区在东西部经济合作中分享到更多的利益,以大大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不发达地区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是具体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思路、新举措。因此,当前急需就东西部地区合作发展问题进行系统、具体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青岛市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经验,就东西部地区科技、教育、人才合作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广泛开展东部沿海与西部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竞争力是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选取3个不同维度构建高校科技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以2015年—201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省高校科技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获得了31个省(区、市)高校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发现全国高校科技竞争力持续提升,但东西部差距逐年拉大;驱动科技竞争力因素具有多样化,不同地区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1.
西藏区域科技合作与科技援藏的战略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援藏是支援我国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西藏科技"造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应用的重要桥梁,也是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构建西藏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依托,因而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通过近20年的科技援藏与西藏区域科技合作,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援藏的战略思路为:制定并实施科技援藏规划,构建可持续和长效合作的科技援藏机制,探索区域科技合作交流全方位立体互动模式,激发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援藏,推动科技援藏与自身科技能力提升相结合。科技援藏与西藏区域科技合作的保障对策为:建立对口援藏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科技援藏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援藏项目的跟踪协调评价制度;加强科技援藏的监督管理和评估机制;形成中央、援藏省市和西藏自治区三方联合支持的综合保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为科技援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东西部经济合作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的表现,建立东西部经济合作政府协商模式;探讨政府协商模式的层级设置和职责界定,尝试性设计东西部行政首长联席委员会的构成及运行机制.认为,东部地区应当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并加大沟通与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合作、联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近年来,中俄关系发展迅速,在两国高层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面向未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确立了宏伟的蓝图,发展中俄科技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对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煤炭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制约黑龙江省煤炭工业对俄科技合作的因素,并提出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的对策,对振兴黑龙江省煤炭支柱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构建能够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科技持续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与阻碍因素,并深入分析了促使产学研合作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最能动的因素,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东盟对接,泛珠三角科技合作渗入了国际科技合作因素,区域科技产品的市场扩展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泛珠"的经济科技合作重点也将随之出现一些变化。泛珠三角科技合作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一形势,宜采取产业互动演化科技合作模式和产品创新联合攻关模式,泛珠三角科技合作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将使中国—东盟合作互补性增强,区内贸易增加,增加贸易创造效应,增强区域凝聚力。广东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提高技术密集产业比重,将改变目前中国与东盟均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以出口原料、农产品和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产品同构问题,增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泛珠三角是世界信息产品生产中心,信息产业作为广东经济、科技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强与东盟的信息合作,将大大增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抗御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能力。同时,"泛珠三角"科技合作要充分发挥香港的国际平台作用,正确选择合作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科技合作,有效地推动军民科技成果互动转化和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提出建议,对进一步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科技合作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发挥区域综合优势的需要,同时也是劳动地域分工、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沪蓉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对于进一步促进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形成东西部之间强大的物流链,实现沪蓉高速沿线经济一体化,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等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方区域科技合作是国外区域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被誉为欧洲"四大发动机"的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德国的巴登-符滕堡州、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州和意太利的伦巴第大区为例,对国外地方区域科技合作的发展情况做一简要考察,以汲取经验,推动我国地方对外区域科技合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发挥区域综合优势的需要,同时也是劳动地域分工、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沪蓉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对于进一步促进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形成东西部之间强大的物流链,实现沪蓉高速沿线经济一体化,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等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业科技合作对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粤港澳产业科技合作的客观要求,而粤港澳产业科技合作则从多方面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基础.在基于粤港澳产业科技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中,不同城市或区域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条件,可采用和实施不同层次的创新模式,实现各自的创新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