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传统的概念,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这是近代西方的科学观,是唯西方和文化中心主义,唯自然科学,唯自然科学方法,唯科技理性的产物,21世纪,科学的主体是人民大众,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科学文化是东西方的结合,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我们对科学观需要有新的认识,科学的概念需要有新的界定,这关乎到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教育等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是矛盾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当代文化思潮,与当代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梳理了后现代主义与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主要表现在1.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的学者既参与了后现代理论的建构,又使本研究领域发生了后现代转向;2.一些科学家与人文学者提出了后现代科学概念,这标志着科学本身的后现代转向,同时为后现代理论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3.一些纯粹的后现代人文理论家通过对科学的研究建立了他们的后现代理论。科学与后现代主义的这样一种关系说明,当下时代的人文思想与科学思想共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而能够形容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词语是后现代。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李约瑟难题”的解决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解读和反思,从多视角、多层面闸释、比较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传统发展的背景、动力和形态的异同,揭示了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启示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把握,进而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引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关系,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从科学统一性思想出发 ,去阐释自然科学所蕴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学术所具有的科学品质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给予后者与自然科学同等地位的高度重视。科学的统一性植根于科学统一的人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 ,它们都是人性渴望自由结出的智慧果实 ,它们在科学对象上互融、方法上互渗、精神上互通、功能上互补 ,从而使人类整个科学活动闪耀出真、善、美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5.
自科学素质概念提出后,在学术和实践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推动,科学素质的概念内涵也在三个维度上发生了变化:从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向对科学素养的习得、从与人文文化的对立走向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从对宏大议题的参与下沉到社区层面的决策。这种变化显示出科学素质概念对变化的和多元化的社会的回应,对中国新时期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卡尔-奥托·阿佩尔的科学观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互补共荣,理解方法与说明方法的相辅相成,力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科学观对于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三类科学的划分及其人文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人类文明中的理性。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把研究对象看作“我们身外的东西”。社会科学考察人们“身处其中”的事物和发生在人们之间的现象。人文科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阐释人“内心的”感情、感受、感想、感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反恩人的信念、价值和理想,探索人类感情空间、思维空间、想象力空间的深度和广度。这三类科学显示人类的理性在面对自然、社会、人文现象时,其探索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这并不改变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基础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和文化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科学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能揭示科学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概念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科学教育的研究视角,通过梳理概念和科学概念经典定义,对两者进行了进一步诠释;介绍构成概念的五个要素及其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希望能为自然科学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明玉 《科教文汇》2011,(22):53-54
概念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科学教育的研究视角,通过梳理概念和科学概念经典定义,对两者进行了进一步诠释;介绍构成概念的五个要素及其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希望能为自然科学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卡尔-奥托·阿佩尔的科学观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互补共荣,理解方法与说明方法的相辅相成,力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科学观对于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发展的历史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科学学研究》2007,25(4):619-622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利。这可以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链条得到证明。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研究诞生了科学精神,逻辑和理性由此产生。从文艺复兴时代起,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的现代科学精神逐渐形成。进入现代,在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中现代科学精神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某些中国学者文人,每以中国传统文化能从事物的总体去观察,并注意人与自然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自诩;对来自西方的科学,则鄙薄为分科局部,不察整体,还与自然为敌,不如所谓“东方科学”。其实这是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地球科学不了解产生的误会。 中国古代是有过“天人合一”的提法,但很多时候,这个“天”并不是自然,而是超自然的神秘;有的贤哲把自然作为  相似文献   

13.
李田心 《科学中国人》2013,(12):122-125
英语naturalscience和socialscience中的两个science字形相同,词义截然不同。naturalscience的science的词义是“科学“.naturalscience因此翻译成“自然科学“完全正确:英语“(natural)science(自然)科学”是“science科学“的简称。英语中.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即科学。socialsciencea的science的词义不可能是”科学”了.“科学“已经被自然科学独自占用了.将socialscience翻译成“社会科学”,这个“社会科学”的含义就是”社会自然科学“了。把naturalscience和socialscience翻译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犹如将storybook和notebook翻译成”故事书”和”笔记书“。英语权威词典和百科全书都说socialscience的science的词义是人文社会学中的”学”或“学科”。“学“或“学科”与”科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socialscience译成“社会科学”是误译。  相似文献   

14.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在历史演变和沉淀中,形成了两种特质各异的文化基因——西方科学和东方文化。本文以文化基因为切入点,以历史发展为轴线,剖析东西方文化基因的形成背景,从两者的传承、演变、碰撞到交互、突变、融合的过程,对东西方的科学传统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元极学理论中有关概念与计算机科学的相应概念作了类比,如性对应软件,命对应硬件,皇极运化对应递归算法,和的理论对应操作系统的管理职能等。揭示元极学与计算机科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计算机建立的基础-二进制与太极层次之内在关联;可以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突破-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16.
解释模式: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存在对自然界不同的解释模式,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解释模式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分类的维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屹东  王保红 《科学学研究》2011,29(9):1291-1298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其分类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科学概念本身的界定出发,运用维度分析对科学从一维到六维进行分类,同时对不同维度的科学的内容、依据、目的、意义和趋向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各种维度下的科学分类形式的内在联系及其整体结构。一维分类是对“什么是科学”问题的回答,二维分类包括大小科学、软硬科学、纯粹与应用科学,三维分类通常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四维分类是在三维基础上加上交叉科学,五维分类是形式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六维分类包括哲学、符号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和文化科学。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论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其次 ,从“两种文化”(即科学与人文 )、功利意识与人文精神、科学与哲学关系分别说明了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海洋科学哲学是人类对海洋自然和海洋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反思的成果。海洋科学哲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性质;同时,具有沟通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纽带作用。本文基于海洋科学文化理念,探索海洋科学解释、海洋科学哲学主要问题及海洋科学哲学的海洋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20.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