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品先 《学会》2005,(5):52-53
印度洋海啸的悲剧,引起了全世界对观测预警系统的注意。深受地震之害的日本和美国西海岸,早已着手深海海底观测网的建设,这不仅为地球观测系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估计数年以后还将引发国际权益与安全之争。因此,建议我国应该尽早采取措施,力争主动。  相似文献   

2.
我国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初步建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重点任务之一。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系统深刻影响着暖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东亚季风的发展,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随着2015年15套深海潜标及数据的成功回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初步建成,我国科学家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一年涵盖海洋上层和中深层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观测数据,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这一地区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定点连续数据,填补了国际上对该海域中深层环流大规模同步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网络将会为我国大洋环流及其对我国气候效应的研究探索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将提高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程磊  高云  申敏 《中国软科学》2003,(12):27-30
开展气候观测和资料获取系统建设需要实施综合的气候系统观测。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也决定了我国必须在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框架下开展气候观测和资料获取系统建设。我国气候系统的各个观测网和资料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建设和运行,不能适应开展综合气候系统观测的要求。本文给出了我国在开展气候观测和资料获取系统建设中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杨凡  王和锋 《中国科技信息》2011,(9):24+26-24,26
在目前海洋观测业务上,新开展的GPS业务化海洋观测以其全天候、全球覆盖、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等主要特点,为海洋观测提供了更精确、更专业、更可靠的观测手段。GPS业务化海洋观测主要有:沿海定位、海平面观测(验潮)、海气交换(水汽含量监测)、沿海以及海底地壳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5.
当前,以全球、区域(流域)为单元建立分布式的观测网已成为陆地表层系统观测的主流方向,而良好的运行与维护、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是获取高质量观测数据的前提。本文以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为例,概述了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的相关情况,总结了该观测网的运行与维护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日-旬-月-年尺度的运行与维护流程,由仪器比对与标定、数据处理、筛选与审核等构成的数据质量控制流程等。以2018年3个超级站为例展示了观测数据成果,并介绍了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的成效。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许多相近内陆河流域的野外观测与数据质量控制等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洋是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海洋观测探测技术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重要基础。文章回顾了全球和我国海洋观测探测计划和观测网络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构建的实践,并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展望。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问题“双引擎”;强化科技攻关,瞄准最紧急、最紧迫的关键问题持续发力;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中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运行监控系统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雁  裴翀  郭亚田  吴小铭  周青  李巍 《资源科学》2010,32(9):1679-1684
运行监控系统是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风资源观测数据分析和观测设备维护保障的实时业务平台,系统建设是全国风能资源详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基于J2EE架构,以Oracle10g为数据库管理软件,采用Java语言,借助ArcGISServer9.3平台提供的GIS功能服务,将Internet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测风塔运行状态的实时、非实时跟踪,探测数据质量状况的综合与分项评估、显示和查询,各级维护维修人员保障能力的综合考评等。另外,作为系统的应用实例,本文还对组网以来观测网的稳定、可靠运行能力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8.
由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研发的“模块化多学科海底观测站”(MoLab)于26日首次投入使用,将在未来4个月内对挪威北部的冷水珊瑚进行大面积科学观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技术、海洋生态等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中科院创新三期资源与海洋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中科院在创新三期部署建设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重点对我国东海、黄海、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长期定点综合观测。该网络是中科院五大基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在建的黄海站、东海站、西沙站、南沙站、现有的3个国家近海生态环境监测站以及中科院开放航次断面组成,实现点、线、面结合,空间、水面、水体、海底一体化的多要素同步观测,同时兼有全面调查与专项研究功能,将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野外站是分布式的野外科技基础设施,是中国科学院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特别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主导、引领着我国生态系统领域国家站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十四五"中国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以下简称"野外站网络")的建设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全面布局,进一步明确野外站网络的定位和目标,提升野外观测数据的质量及其对外服务和共享;面向学科前沿、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科学内涵,重点建设野外站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网络("坤脉工程")的立项,提升野外站网络的装备水平,增强野外站的核心竞争能力;全面推动野外站的信息化建设,加强运行保障能力建设,改善野外站网络的科研环境;深化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凸显野外站网络的科学价值;建设与拓展专项观测网络;重视野外站网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Endeavour》1996,20(4):157-161
Highly sensitive radar altimeters in Earth orbit sense minute changes in sea level caused by the gravitational attraction of topography on the seafloor. Algorithms that predict the shape of the seafloor implied by the altimeter data allow researchers, for the first time, to produce detailed maps of the largely unexplored Southern Oceans. These new charts have found a number of applications, such as in finding new fishing grounds on shallow submarine banks, improving estimates of the inventory of submarine volcanism, determining the azimuths of faults which mark the past and present drift of tectonic plates, and planning better oceanographic expeditions.  相似文献   

13.
孙松  孙晓霞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285-1292
文章通过对海洋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海洋科学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我国在近海、深海、大洋、海洋装备领域的研究重点。建议在未来海洋战略中加强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海洋综合感知体系建设,实现海洋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应用。提出从海洋系统角度开展海洋研究的理念,加强海洋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协同发展,使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以及对海洋系统的综合管控。  相似文献   

14.
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区划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广海  刘佳 《资源科学》2006,28(3):137-142
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类型、地域特征及其开发基础条件等方面决定了其功能定位与开发方式的不同。旅游功能区划是对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功能定位的综合研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编制、执行可以解决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其空间布局的无序性等问题,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获得旅游开发的最佳综合效益。本文比较分析了青岛海洋观光类、度假类、海岛旅游和水上休闲运动四大旅游资源类型的原生性、组合性、独特性和潜在性等特征;接着在论述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岛海洋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发展机遇和政策优势,确定东部、南部、胶州湾和西海岸四大海洋旅游功能区,并对其开发重点和地域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制定了青岛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方案,明确不同等级旅游区的主辅功能,综合协调多种行业用海矛盾,强调海洋旅游资源的复式开发以及空间整合,从而为青岛海洋旅游经济的合理规划和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贺  王绍强  王梁  程书波  姜正龙  张子凡 《资源科学》2020,42(10):1883-1899
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规范管理和高效利用,需要对其要素进行长期、连续、稳定的综合观测,从而获得相关的基础数据,掌握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和资源间相互作用过程信息。由于目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自然资源观测指标体系,导致不同区域间资源观测和管理存在差异,使得国家尺度上对自然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和合理利用难以实现。因此,亟需构建一套适用于国家尺度、科学、系统、规范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本文以解决认识自然生态变化规律、预判发展趋势的基础数据支撑能力不足问题为出发点,参考国内外现有观测(监测)指标体系,确立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建立和选取的基本原则;在自然资源要素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正、反演相结合、模块化等构建方法,建立了由36个归类模块、6个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系统和若干个赋能模块构成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大气-地表-地下多层次,个体-景观-区域多尺度的立体化综合观测网,获取自然资源要素数据,以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评价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王淼  吕波 《资源科学》2006,28(5):102-107
海洋资源性资产属于国有资源性资产,在长期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着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海洋资源性资产是发展海洋事业的物质基础,国有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直接威胁到海洋事业发展的根基。因此,开展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首先给予了海洋资源性资产明确的界定,认为海洋资源性资产是指海洋范围内和沿海地带具有明确的所有者、能够产生效益的稀缺性海洋资源。然后,本文分析了海洋资源资产流失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流失隐蔽性、范围广泛性、原因复杂性、时空差异性等。接下来,本文详细分析了造成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六种成因,指出每种成因都危害巨大。针对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成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主要有加强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管理、建立其监督体系、强化政府在海洋资源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资产流失问题、提升科技水平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全国海域使用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翟伟康  张建辉 《资源科学》2013,35(2):405-411
海域使用系指人类根据海域的区位和资源与环境优势所开展活动对海域的占有和使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来,人们始终用确权用海数据分析全国海域使用现状,得到的结果较为片面.为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迫切需要全面掌握全国的海域使用现状.本文根据全国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了全国海域使用现状的特点,海域使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表明:我国海域使用具有类型齐全,渔业用海比重较大,海域使用空间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另外,海域使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未确权用海较多、部分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不一致、部门和行业间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矛盾突出、海洋开发给海洋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等问题.研究的内容以期能为全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英梅  刘闯 《资源科学》1999,21(6):75-79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是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管理的有力工具。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数十个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Internet 、超级计算机、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的广泛应用,高性能的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将得到更快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网络时代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