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依托网络技术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将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活动开展模式的趋势;依托网络技术来运行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能丰富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和课余体育学习的内容与形式,能推进高校体育教材的改革和发展,能推进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能加强大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人文知识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周加启 《内江科技》2022,(2):120-12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提高人的生物潜能,以期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因此,体育教学艺术,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健康需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体育...  相似文献   

3.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比较分析法等对高校的培养人才上以社会需求为先导,进行体育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研究,构建好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完成高校的使命。通过本研究构建高校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是显示这种融合功能的最佳组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罗跃进 《内江科技》2007,28(8):170-170,181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竟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对改善大学生的智力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耀东 《内江科技》2013,34(5):193-194
中学生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中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培养自主创新精神。所谓体育教学创新,也是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新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现代中学生体育教学就是要充分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哪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应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体文化转型的剧烈变化,国际国内文化大环境对校园文化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有赖于社会实践,大学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条件。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大学生、教师和干部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客体、消费者。大学阶段的体育,承担着使大学生身体完美发展,增强体质的重任。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健美操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文明病"蔓延的历史背景下,人类为保护自身健康而创造的一种健身体操。它以自我锻炼,自我塑造,追求健与美的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而为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枝鲜艳之花,给大学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总体目标的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0,(23)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国家也一直在强调要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各项技能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工作,这恰恰也是学校体育课设置的目的。但是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探索互联网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寻找互联网与体育课的融合,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0,(17)
中华体育精神蕴藏着丰富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健康快乐等教育资源,将其融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和实现精神成人自觉,实现体育课精神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促进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构筑"大思政"教育生态圈的一盘棋工作格局中。本研究提出通过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全面融入教学设计、开发思政微课资源、纳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增加课程思政学习评价等教学途径来实现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完全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可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体育是一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本文通过专家学者的讲座和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结合教学实际来阐述体育与其他课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的"软技能"、促进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个性心理的完善、增进快乐、调节情绪和树立成就感等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逻辑分析、个案研究等,通过分析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美育的现状与需求,整合学校现有体育资源,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体育美育这一新的教学内容有效实施,为体育与美育的相互融合、渗透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也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人才目标培养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剖析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目标,兼议大学生自控力、意志控制力、自尊心、内隐性和文饰性的培养,提出构建大学生和谐完美人格个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梁修杰  马宁 《科教文汇》2011,(21):17-19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人才。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不协调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方法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所导致大学生两种素养日益不协调发展,决定了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运用融合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篮球在高校深受大学生的青睐,课余时间打篮球成为大学生时尚的体育活动项目.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普及推广,内蒙古工业大学体育部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改革,实施了选项课,将乒乓球、篮球、足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纳入体育选项课教学中.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这是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当前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仍然延续着竞技项目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篮球选项课的教学过程过于追求竞技效应,运动负荷较大,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没有很好发挥篮球课对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内涵,阐述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以达到在体育教育中充分贯彻执行健康教育.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体育文化,树立健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培养和造就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与锻炼氛围,注重课外体育活动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培训,落实体育健康教育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有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作风。因此,在教学训练中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内江科技》2019,(12):105-106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目前高校体育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重视竞技体育,忽视体育的普及与推广;重视大学生体质的提高,忽视体育精神的培养和体育文化的传播;重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忽视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重视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体育文化等"软件"的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践行多维体育育人观,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要把体育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加强课外锻炼,要加强体育理论的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要在高校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