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首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精神的基础,然后以北京为例,针对目前都市居住环境的现状,期望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街、巷、院的关系以及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精华之处,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探索和尝试性提出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马贵 《中国科技信息》2006,(20):214-215
本文对青海藏式民居的基本特点及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做了阐述;综合研究了青海地理与人文宗教环境对藏式民居形式产生的影响,及其居住文化所表达出来的适应性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3.
浅析湖北合院式民居院落空间结构—咸宁刘家桥老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柳 《科教文汇》2008,(12):191-191
传统合院式民居在中国分布极广,通常都是通过“院落空间”这个建筑的核心来组合住宅建筑。由于院落空间弹性、可变性,使院落式民居的形态多样并具有广泛适应性。它们不但有效地利用环境,还融入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现存晋商聚落数量众多,保存较好,价值极高,也颇具特色。由于山西各地自然与人文环境殊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市居空间环境及店铺民居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体现了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阐释着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各种行为系统。晋商聚落从市居空间环境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建筑形式等方面实现了传统民居的变异,将市集与民居巧妙地联系起来,合理地解决了市集与居住这两种空间动与静、开放与私密的矛盾,丰富了聚落的空间层次和环境景观,对现代建筑与环境艺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多处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文化特征,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依据。论述了中国传统民居发展形成的独特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指出了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念与现代人们住宅观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林俊 《科技风》2013,(9):159
我国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其气候主要特点是炎热、潮湿、多雨。在岭南地区的建筑中,考虑解决气候带来的影响是很重要而且很必要的一个问题。岭南传统民居居住环境在解决气候条件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和理论,其经验对今天的新建筑还是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白宪臣  张义忠  贺子奇 《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传统民居蕴含着鲜明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朴实的建筑生态观,揭示了不同环境中建筑生存与发展的客 观规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哲学、美学、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观念,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以及邻 里和睦关系等内涵,正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建设理念。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极其宝贵的历史文 化资源不可再生,农村建筑和生态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对 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传统民居建筑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当 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继承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济承载 能力,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本文以豫西民居为例,在分析探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与生态资 源价值基础上,按照分门别类,确定重点,按级别制定保护措施,形成各级政府与居民相结合的保护管理模式,把规 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乡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在继承地域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基础上进行创新 性设计,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东红 《今日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李东红 《金秋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崛起,为人们居住小区的设计与园林景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内涵。生态住宅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生态学为基础,设计、组织住宅内外空间的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地达到小区内外之间的平衡和循环使用,从而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1.
川西传统民居多为木质门窗,做法颇为讲究,装饰感极强,是川西传统民居文化乃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标志与符号之一。本文仅从装饰的工艺技法、题材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对其门窗装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宁 《科教文汇》2011,(24):201-202
西北的窑洞民居在对环境的利用方面是数一数二的,人们利用天然的黄土层挖窑居住,窑洞成为西北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居住建筑形式之一。它非常重视室内与室外的沟通与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窑洞民居又有自身的一些缺陷。因此我们在改造的过程中应挖掘探索西北生土窑洞的艺术特色元素,在现代改造装饰中加以合理利用和创新,以迎合我们进行改造的初衷,从而表达出窑洞原本憨厚质朴的乡土特色。  相似文献   

13.
龙肖毅 《今日科苑》2009,(14):186-186,188
文章辨析了家庭旅馆与民居客栈概念的准确性,最后基于对民居客栈的功能及特点分析,认为:民居客栈是以具有地方文化风格特点的家居院落为经营场所,集食、宿、游、娱为一体的,让游客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居住方式及亲情特色等人文现象的一种旅游形式。  相似文献   

14.
李险峰 《中国科技纵横》2009,(10):206-206,205
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模糊性空间,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们的建筑活动中,它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必然产物。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特征之一就是模糊性,居住环境中的模糊性空间设计是对人们居家心理的一种回应,是人性化居住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因果关系,是由古至今中国建筑发展的内在产物。  相似文献   

15.
龙肖毅 《金秋科苑》2009,(14):186-186,188
文章辨析了家庭旅馆与民居客栈概念的准确性,最后基于对民居客栈的功能及特点分析,认为:民居客栈是以具有地方文化风格特点的家居院落为经营场所,集食、宿、游、娱为一体的,让游客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居住方式及亲情特色等人文现象的一种旅游形式。  相似文献   

16.
莎车县地处地震高发区,由于近年周边地区不断发生破坏性较强的地震,老城区居民生命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为落实城市规划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民居居住环境,推进莎车县整体开发,莎车县人民政府决定对县内旧城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临夏地区回族民居调研和相关文献整理,比较分析临夏回族聚居区各村落自然人居环境和地域文化对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建造技术和材料影响,及宗教、民俗、审美习惯对民居建筑室内布局、建筑装饰和色彩等影响,提取出临夏地区回族民居建筑文化符号,对其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改善传统院落全封闭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何宁 《科教文汇》2007,(2X):192-192,19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之一。该文化必然成为房地产广告的文化观照之一。“天人合一”的居住文化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水、以及山居传统上。房地产广告可以以这些传统元素作为诉求点,更重要的是把握住“天人合一”的实质,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别墅项目,在民国以前,多以传统民居为主。从目前保留下来的民居看,富人住的房子,大多都是精品,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即在很多地方变成殖民地以后,殖民文化带来的欧美原版别墅建筑的植入,曾经一度改变了中国别墅的类型,并且逐渐成为有钱人住宅形式的主流。传统的民居逐渐被淘汰,留下来的大多是文物,很少再有达官贵人喜欢传统意殳的民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人们的生活方式因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也大不相同,所以,居民房屋的风格样式也不一样。但是,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蕴含着美与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