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61年~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参照各类规范标准,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乌海市采暖期气温、采暖初终日、采暖长度、采暖强度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海市采暖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供暖初日推后,终日提前,采暖长度缩短,采暖度日数减弱;理论上,由于采暖长度缩短,平均可减少能源消耗20%左右,采暖度日数的减少,平均采暖能耗可降低3%~11%,气象节能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和M-K法等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的年、季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雅江流域近50年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的升温趋势,增温幅度分别为0.35℃/10a、0.31℃/10a和0.45℃/10a。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各气温呈明显的逐年代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速度极大,尤其是21世纪初增温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西宁地区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及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西宁地区1957~2003年采暖期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西宁采暖期气温明显增高,依据平均气温≤5℃初日、终日划定的采暖期缩短约15天,并探讨了供暖期间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4.
西藏丁青县1961—2015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丁青县1961~2015年气温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丁青县气温年、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丁青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46℃/10a、0.242℃/10a和0.275℃/10a,升温率小于青藏高原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升温率。无论是平均气温、最高气温还是最低气温,四季均表现为增温趋势,以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均为突变现象,突变点分别在1995年、2002年和1994年左右。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且无论较长周期还是较短周期的变化都处于偏暖期,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呈向较暖趋势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1957年至2008年海河流域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河流域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其气温的变化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成熟的Mann_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海河流域1957年-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采用滑动t-检验法对气温的突变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全部呈上升趋势,并且全区平均气温上升显著,东北部地区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也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各月平均气温中,1月、2月、3月、4月、9月气温上升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显著,邢台、蔚县和霸州等形成多个骤升中心,其中邢台最低气温最大变幅达0.78℃/10a;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气温发生突变的年限多在1971年-1974年,1986年-1988年,1993年-1994年和1996年-1999年。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并且2月、3月份发生突变的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伟东  史军  穆海振 《资源科学》2010,32(6):1088-1096
利用中国东部1951年-2007年冬季气温、降水资料及NECP/NCAR再分析资料、NINO3-4区海温资料、欧亚纬向风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探讨了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过去57年间,中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温带地区增温最为显著而热带地区增温幅度最小。3个气候带冬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但≥0.1mm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副热带地区≥5.0mm降水日数显著增加,而热带和温带变化趋势不明显。3个气候带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西伯利亚高压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和欧亚纬向风指数显著相关,大气环流和海温与各气候带≥5.0mm降水日数的相关性好于与≥0.1mm降水日数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1-2021年柴达木盆地11个国家气象站日平均温度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累计距平、Arcgis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变暖对冬季采暖期长短及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柴达木盆地显著增暖,采暖初日推迟、终日提前,年采暖期长度缩短,采暖强度显著下降。1997年以前为相对冷期,1997年后进入相对暖期。采暖期长度空间上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各地平均采暖期在185 d~262 d之间。近40 a来,随着平均温度升高,柴达木盆地采暖强度显著下降,其线性变化趋势为100℃·d/10 a,采暖强度在空间上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态势。采暖节能率介于6.7%~15.4%之间,大值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和东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冷湖、乌兰、都兰等地,节能率普遍低于8.4%;最小值出现在冷湖地区,节能率为6.7%。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制定柴达木盆地冬季采暖计划和规划、合理安排供暖能源储备、实现冬季采暖的节能减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华东地区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平  汤燕冰 《科技通报》2003,19(3):247-251
用转动主分量分析法对华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场进行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8年来整个华东区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趋势与相应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极为相似,说明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是由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引起.显著增温区主要在长江以北,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比60年代升高O.9℃.  相似文献   

9.
利用福州市1961-2001年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回归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和序列分析,研究福州市气候变化趋势的一般特征。结果表明,41年来福州市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以来增温特别明显。各个季节平均温度变化存在差异,冬季平均气温增高最为明显,其次是夏秋季,春季增温不明显。极低气温和极高气温变化比平均气温变化显著。各月总体变化显著,仅3个月接受Mann-Kendall趋势检验(α<0.1)。降水量年际变化有较大的波动。60年代降水量偏少,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降水量偏多,年内变化各月各季不一,总体呈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黄河源区12个测站近45a的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EOF、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对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均具有很好的整体一致性,反映了年平均气温在1960s到1980s期间一个较为平缓的增温过程,1980s后期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气温的增温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同,以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小波分析显示,黄河源区的年平均气温在近45a里主要存在着2年和4~6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以及14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在空间分布上,结合EOF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表明,源区中南部升温幅度较小,东部和北部较大,以源区北部升温率最高。另外,各季节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基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南通地区1960 年-2007 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涛  陶辉  杨强 《资源科学》2011,33(11):2080-2089
以南通地区7个观测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ll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960年一2007年南通地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年-2007年,年际变化以最低气温的较大增幅和较早突变为特征。季节变化以秋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明显,且冬季降水量增加,以及秋冬季增暖突变较早为主要特征。周期变化上,气温和降水参数多存在较大时间尺度上较为稳定的变化特征,如牟平均气温21—30a和春季降水量14—25a时间尺度的变化。小尺度上(10a以下)的变化较为频繁,但不是很稳定。总体上,南通地区气温突变时间要晚于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而降水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近60年西安市24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西安市1951年-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法和R/S法分析了西安市24节气和物候性节气(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发现:立冬(-0.303℃/d)、惊蛰(+0.233℃/d)、小雪(-0.220℃/d)和春分(+0.219℃/d)气温变幅较剧烈.24节气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多在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10年代出现显著增温(秋季型和冬季型节气初日气温随年代变化不显著),立春、大暑、立秋、处暑和冬至等平均气温在21世纪10年代未增反降.惊蛰初日气温和平均气温在1998年和2008年达到显著增温,于2001年和2010年达到极显著增温.清明和小满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1999年和1993年)突然转暖,于21世纪10年代初(2004年和2003年)和10年代中期(2006年和2006年)达到显著和极显著增温.芒种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表现出阶段性上升和下降趋势,均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转冷的突变,21世纪10年代中后期开始升温.R/S分析结果表明,除惊蛰初日气温会维持目前的增温态势或略有减弱外,未来惊蛰平均气温和其余物候性节气(清明、小满和芒种)的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升温幅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与各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不可盲目提前.  相似文献   

13.
1951年至2010年北京市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龙腾  陈远生  燕然然  沈恬  蒋蕾  王瑛 《资源科学》2012,34(7):1287-1297
根据北京市1951年-201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资料,综合运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法、GM(1,1)模型等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和层面上分析北京市降水和气温变化的规律以及未来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降水的72.5%集中在夏季,7月份的降水最多,12月份最少;极端降水指标中的1日最大降水量、极端强降水日数、极端强降水比率、最长连续无降水天数呈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零降水日数以2d/10a的速率递增;北京市历年的降水量以44.3mm/10a的速率递减,1994年为降水的突变年份,未来的降水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北京市下一次旱灾大致指向2028年-2029年左右;北京市历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突变年份都是1989年,而平均最高气温的突变年份为1993年-1994年和1996年,三者未来整体上都呈增加趋势,而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统计降尺度的渭河流域未来日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兆飞  徐宗学 《资源科学》2009,31(9):1573-1580
本文基于GCM输出和统计降尺度技术,在渭河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选取日最高和最低气温作为预报量,分析了渭河流域未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利用NCEP再分析数据与站点实测数据选择合适的预报因子并建立大尺度环流因子和预报量之间的经验统计关系,其中数据序列分为1961年~1990年和1991年~2000年2个时段,分别用于模型率定和验证;然后,应用确立的统计关系将HadcM3输出的未来数据(包括A2、B2两种情景)降尺度到站点尺度,基准期选取1961年~1990年.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未来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总体呈增温趋势,其增温幅度在A2情景下比B2情景下高;两种情景下,日最高气温增温幅度较日最低气温略大;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在2020s、2050s和2080s时期的空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在A2和B2情景下大体呈现出由流域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变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61~2010年玛多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其地区气温、降水量及蒸发量的年变化和春、夏、秋、冬四季及年代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玛多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气温的四季变化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增温率为0.71℃/10a。近50年极值气温变化更大,最低气温极值21世纪初10年比上世纪70年代偏高12-2℃,最高气温极值21世纪初10年比上世纪60年代偏高2.0℃;玛多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相对较小;近50年的蒸发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所以干旱期延长,气候趋于暖干化,对牧草的生长极为不利,气候原因使草场的退化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7,(6)
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5)中关于采暖气候条件的规定,利用嘉祥县气象台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嘉祥冬半年(11月-次年3月)气温变化情况,得到嘉祥县采暖期的初日、终日、采暖期长度、采暖强度,为嘉祥集中供暖提供决策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研究茶卡盐湖旅游季的气候适应性特征,笔者利用1981-2016年茶卡气象站5-10月气候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相对湿度的年、年代际、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研究其线性趋势及突变特点。结果表明:近36年来茶卡盐湖在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显著增温的同时日照时数在显著减少,但气候突变基本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降水量虽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气候突变不明显;相对湿度与平均风速虽有趋势变化,但变化不显著,也无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1-2014年黑龙江省78个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黑龙江省春季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其与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播种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1971-2014年,研究区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最高和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为明显的非对称性增长,最低气温升温快;②春季大幅度增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且以最低气温升温显著;③全省范围内,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呈北低南高特征,其气候变率在不同气候区存在差异,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空间差异不明显,相对来说,在经向以及纬向上差异大;④春季气温异常偏冷累计发生28年,20世纪70至80年代末期及21世纪10年代中期以后为高发期,且大范围发生的频率较高。研究区内农业气象站53%站点的春季最高、最低、平均气温与作物播种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气温升高具有正效应,使播种期提前;⑤春季低温导致作物迟播。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通  陈少勇  高蓉  张燕霞 《资源科学》2009,31(10):1740-1748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近46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1961年~2006年46年期间增温率为0.22℃/10a,其中11月份增温最大;从1974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秋季气候变暖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存在区域差异,大部分地方以最低气温的升高为主,而中西部最高气温的增温比较突出;②秋季气温的稳定性,黄河南部高于北部;③季风区大多数区域秋季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气温变化趋势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季风区的南部;④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秋季气温异常细分为北、中、南、东南和中南5个分区;全区性的前10个偏暖年,70%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7年和11年的周期;⑤气温的转折北部和南部比中部早5~10年,南部从本世纪初期开始转为降温,值得关注;气温的突变北部和南部比中部早3~5年.  相似文献   

20.
邱冰  姜加虎  孙占东  王洁 《资源科学》2010,32(6):1133-1140
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是解决空间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有效工具,它使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得以在区域尺度上展开。本文将SDSM模型应用于博斯腾湖流域分析它的适用性,并对流域未来气温和降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平均降雨量为预报量,选取合适的NCEP大气环流因子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量与预报因子间的回归关系。利用1961年-1990年、1991年-2001年的实测数据和NCEP大气变量分别对SDSM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效果较好。把HadCM3输出的A2、B2情景下的大气环流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模拟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和2090s)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显示,流域未来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升高幅度为: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且A2情景下气温增幅略大于B2情景;冬季气温增幅最小,夏季增幅最大;与全国降水的增加趋势不同,博斯腾湖流域未来的年降水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分析结果可为博斯腾湖流域开展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以及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