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基于2001—2015年中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协同创新对制造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了相关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来看,协同创新对制造业经济绩效具有一定的挤出作用;分区域来看,协同创新对制造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协同创新能够显著促进地区制造业经济绩效的提升,而中西部地区的协同创新则会对地区制造业经济绩效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上述结果也成立。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东部地区协同创新程度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协同创新程度,从而有利于促进正向协同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域创新数据,对区域创新时空演进特征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2007年为分界,东部地区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动特征,相应的中西部地区的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变动特征,而此期间我国制造业则呈现以2004年为分界先向东部地区转移,后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时空特征。由制造业区域转移所引起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相对变动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创新产出方面的巨大差距。地区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研发资本投入、地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较为显著。政策启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区域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中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3.
王凤祥  张伟 《软科学》2017,(8):9-12
通过选取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系数进行了测算,并分析环境规制、民间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民间投资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环境规制也显著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分区域来看,民间投资和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民间投资的影响为负,中西部地区为正;东部和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影响为正,而西部地区影响甚微.此外,研发投入、贸易、财政支出等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我国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未能为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本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测度金融集聚程度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集聚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集聚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居民消费,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城镇养老保险参与率和房价4个控制变量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正向作用,总人口负担比变量则抑制了居民消费.分地区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1997—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在各区域以及各分位点处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效果存在鲜明的区域与分布差异性.从全国范围看,政府对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助会对企业R&D支出产生杠杆效应,而对企业的研发资助则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且随着条件分布向高分位点处移动,二者之间的差距将逐渐减小;三大经济区域中,政府对中西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助均对企业R&D支出产生杠杆效应,而仅有对东部企业的研发资助表现为杠杆效应,对中西部企业研发资助的效果要视分位点位置而定.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1-2008年我国省市区面板数据,对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专利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自主研发和国内技术引进对专利产出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国外技术引进对专利产出没有显著影响或者影响作用较弱;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自主研发对专利产出都有显著正效应,国外技术引进只对东部地区专利产出有显著正效应,国内技术引进只对中西部地区专利产出有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8-2017年我国高校创新产出及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 表明,高校创新产出展现整体发散、局部趋同的空间演进态势;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集聚强度以倒“U”型变迁,近些年聚集效应总体增强,高—高聚集型和低—高聚集型具有较明显的时空演进特征,分学科类型来看,仅理工农医类高校创新产出与总体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特征趋同;高校创新产出的正向驱动因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各自变量指标回归系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人力资本水平对高校创新产出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8-2008年中国29个省市高校与企业的面板数据,以产学联合申请专利数为产出变量,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知识生产函数,探究了“模式Ⅱ”情境下应用导向、跨学科研究、参与者异质性、组织多样性对知识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区域间知识生产的平均效率及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知识生产效率水平的格局为:东部>中部>西部;“模式Ⅱ”情境下企业的人才与资金投入对知识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高校知识存量对产学合作中的知识生产贡献度更高,并且该过程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属性;应用导向等影响因素对知识生产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存在区域与时效上的差异性,应用导向与参与者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边际影响较大,东部地区企业参与知识生产的边际效果高于中西部地区,政府介入产学合作对中西部地区知识生产具有长效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十一五”期间省级区域科技产出为研究对象,从专利、论文、技术市场、高技术产业四个方面分析科技产出的区域分布及类型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产出两极化严重,科技产出的外观设计专利的不均衡程度高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SCI收录论文数量分布趋于均衡;大部分省区的技术市场无法满足本地区的技术需求;新产品研发能力整体偏弱.省级区域科技产出划分为6类,应当根据产出类型的不同对各地区科技发展予以不同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不同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谦  高军 《科研管理》2011,32(7):157-16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采用1998-200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对我国东部与中西部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检验。结果发现,仅有东部地区的这三项指标与人均收入成倒"U"的关系,而EKC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并不存在,中西部地区不同污染物的收入-污染曲线分别呈现"U"型或线性关系。从回归结果上来看,中西部的污染加剧速度要快于东部。外商投资的流入已经使东部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好转,但在中西部还未看到这个迹象。  相似文献   

11.
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结合有助于中国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中国OFDI的效应,并通过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探究数字金融对OFDI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OFDI的规模扩大;从机制来看,数字金融发展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中国OFDI,同时,政府财政支持在数字金融促进OFDI增长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分区域来看,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OFDI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更好地实现外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并为数字金融与各行业的深化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2.
黄华伟  周怡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9):204-210
以"十三五"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项目申报情况,立项项目类别,所属系统、地区、学科、单位分布,同时与"十二五"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项目申报和立项总体上呈现稳定上涨趋势;高校依旧是承担项目研究的主要系统,居于主体地位;项目立项东强、中西弱的局面依然存在;中国社科院的整体研究实力超强,一些重点高校在单项学科中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表现不俗.建议,继续加大投入,扩大申报限额数,提高项目立项率,向青年项目倾斜;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高校新型智库;继续向中西部倾斜;设置交叉学科项目;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协调发展;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科普事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本文首次运用收入份额法对科普经费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并按照地区和筹资渠道进行分解,得到各组的子基尼系数以及关于总体基尼系数的边际效应。研究表明:中国人均科普经费在省际之间差异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基尼系数保持在0. 5左右。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基尼系数远高于中西部,是总体变化的主导因素,而中西部较为接近;三个地区的基尼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东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呈下降态势,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际差距出现扩大迹象。从筹资渠道看,各来源的省际差异十分显著,其中政府拨款的基尼系数最小,并主导了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化。提高政府拨款和中西部科普经费在总体科普经费投入中的比重,有利于改善科普经费投入在省际间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非期望中间产出网络DEA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两阶段视角,考虑非期望中间产出在两个子阶段的转化情况,创新性地构建具有非期望中间产出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中间产出网络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9~2014年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全局及阶段生态效率整体偏低,考察期内全局生态效率均有效的省份仅占13.3%,省际间生态效率差异比较明显;中国生态效率空间格局与经济空间格局类似,阶段生态效率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内陆阶梯式递减的趋势;全国总体、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全局生态效率不存在明显的收敛特征,省际间生态效率差距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变化态势,需要进行动态评价。在灰靶理论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提出基于灰靶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利用靶心度可以进行模式识别、分级和选优。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灰靶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整体和分项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期间中国省域协同创新能力整体和分项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产出能力较弱,需要提高。各地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长,展现出较好发展趋势。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名次来看,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东部地区较强,北京、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级较高,排名靠前。西部地区较弱,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中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区域差异。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以衡量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基于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和绿色创新效率两个指标,将30个省份聚类划分为四种发展模式;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以及环境规制等变量后,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创新的提升;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业协同集聚对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发挥要素投入在产业协同集聚中的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区域绿色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献研究,构建了一个企业R&D投入产出的计量模型,并利用中国1999-2005年间29个省市(不包括海南、西藏)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对政府科技资助、企业R&D支出、金融机构贷款等对企业R&D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来看,政府科技资助和企业R&D产出之间没有固定的线性回归关系;进一步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分别研究,发现在中部地区,政府科技资助促进企业R&D产出;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R&D产出作用不显著;在东、中和西部的大多省份,企业自身R&D支出明显促进了R&D产出;在东、中、西部,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企业R&D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Schott(2008)模型,运用新型测算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出口技术结构,并采用系统GMM方法,从全国以及区域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对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在不断地升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出口技术结构;(2)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显著地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了其相对工资差距;(3)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可见全国层面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集中度指标对中国制造业20个行业,从2003年至2006年的区域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为:我国制造业已呈现出较强的地区集中性,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较低,制造业产业集群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12~2013年统计数据建立两阶段网络DEA模型,首先对中国30个省级微观层次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然后按照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中观层次的生态效率进行比较,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生态效率自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呈阶梯型递减趋势,区域内部省域之间的差异程度也具有此特点,东部高生态效率区域省级之间的差距较大,中西部低生态效率区域各省之间的差距较小;最后在全国宏观层次上对生态效率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