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山东省技术引进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山东省技术引进状况的分析表明,山东省技术引进增长迅速,技术引进行业规划性强、关联度高,以硬件技术引进和技术咨询服务为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加工组装为主的制造模式使我们长期不变地处于世界垂直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制约了技术引进关联效应的发挥;以硬件为主的技术引进方式客观上限制了技术引进外溢效应的发挥;重引进轻吸收,导致技术原创力较低。为提高山东省的技术引进效率,政府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挖掘山东省技术引进的关联效应;进一步优化山东省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有效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机制,提高山东省技术引进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2.
技术引进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技术引进系统功能状态。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引进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一种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运行机制。概括地讲,技术引进运行机制指影响,决定技术引进运行的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综合。本文就依据这样的思路,对我国技术引进运行机制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提出完善机制的若干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分析我国技术引进、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技术引进并未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是R&D、人力资本代表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均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且人力资本与技术引进结合的正效应强于R&D.我国技术吸收能力已经能较好的对技术引进进行消化吸收,技术引进工作应重视后期消化吸收以提高效率,带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企业在涉外经济活动中,越来赵多的开展了技术引进工作,而技术引进,情报工作必须先行。文章论述了技术引进了情报工作重要作用;提出了技术引进中情报工作的内容和获取情报方法与渠道,同时也提出利用专利这一种文献,在技术引进中如何开发情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9,(5)
基于UN Comtrade相关数据,考察了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行业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探讨了以出口技术含量衡量视角下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边界识别及其转变。经验研究发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皆对出口技术含量有积极影响,并且自主创新相比于技术引进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与制造业技术发展水平有关,低技术产业仍存在技术引进的路径依赖,而中高技术产业已经具备"技术轨道"跃迁的时机。  相似文献   

6.
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技术引进与模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一个国家的研发体制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基础。测算了从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时滞问题,并从多方面对技术引进创新时滞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科教投入、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和加快国企改革等缩短时滞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能力导向的中国技术引进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引进的溢出效应是中国技术追赶过程中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以技术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技术引进的衡量指标,以创新能力作为导向,分析了中国技术引进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逐步成为首要的技术引进方式,技术贸易方式已经实现从硬件向软件的转变;FDI和软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效应,而硬件技术引进则呈现负向效应;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还是技术贸易的技术引进方式,都严格依赖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而不是R&D经费人员比。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围绕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技术引进方式及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引进方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专利专有技术引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而采用合资合作生产方式的技术引进、硬件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存在弱的负相关性.吸收能力是制约技术引进技术外溢效应的核心变量,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严重依赖于吸收能力的提高,否则国外技术引进将对本土创新产生严重替代,即所谓的“创新毁灭”效应.  相似文献   

9.
技术引进效率是技术引进项目投入产出和时间长短的函数,影响技术引进效率的因素很多,企业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能力、技术基础、资源供给、市场状况以及经济制度、政策法律、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在某些方面对技术引进效率产生影响,成为实现技术引进效率极大化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0.
依据我国30个省市2000 - 2008年面板数据,分析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及转移的区域特征,得出技术引进及转移区域特征分布.从区域技术引进效率角度将30个省市进行聚类,运用计量模型研究“类群”省市区域内外的技术引进差异,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对5个区域技术引进类群进行深入研究,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对技术引进效率的提升进行阐述,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困境及消解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实现技术、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国家对于技术引进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必须形成一套机制,有效地对国内企业实现激励、导向和制约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引进后能够消化吸收进行自主创新.必须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必须注重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及本土化,技术引进后必须加大研发投入量并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国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进技术与模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一国研发体制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基础,决定了一国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及创新的时滞,本文首先测算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时滞,然后从多方面对技术引进创新时滞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科教投入、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和加快国企改革等缩短时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国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进技术与模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一国研发体制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基础,决定了一国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及创新的时滞,本文首先测算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时滞,然后从多方面对技术引进创新时滞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科教投入、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和加快国企改革等缩短时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的概念,结合集群自主创新的特点,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一般关系,详细探讨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技术引进是经济欠发达、技术水平低下地区后发赶超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贵州技术引进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技术引进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汪和平  钱省三 《科研管理》2007,28(2):112-117
技术引进在很多企业中成效不大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把技术引进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并进行分析研究。为了实现技术引进的复杂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本文借鉴IDEF方法,从层次理论角度来分解技术引进的复杂系统,并着重对国内外研究较少的消化吸收进行了分析,阐明这一方法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与长三角及浙江省内城市技术引进现状的比较分析,明确了杭州市制造业技术引进重点,同时指出在杭州市技术引进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后起国家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及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韩等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是后起现代化国家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技术对外依存度、科技原创力等指标表明,我国技术引进的外溢效应是较低的。借鉴国际经验,要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使企业成为技术引进的真正主体;其次,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统一领导,提高技术引进质量和管理水平;第三,加大经济扶植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19.
在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本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现阶段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现状及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徐欣 《科研管理》2015,36(9):45-54
本文基于企业投资的视角,以2002—200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技术引进、产权性质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引进与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技术引进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但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技术引进对于绩效的改善存在极大值点,超过了极大值点,技术引进则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这说明企业依靠外来技术并不能持续地改善企业绩效。此外,企业的产权性质对于技术引进与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存在调节效应,即非国有控股企业使用外部技术产生的绩效要好于国有控股企业。本文的结论对于深入认识技术引进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并为中国企业提高外部技术的吸收效率和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