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梅 《科教文汇》2009,(30):252-253
有学者提出汉画像石与毕加索艺术的内在联系,针对这一观点,本文从心理和社会含义角度考虑,通过对汉画像石与毕加索立体主义艺术渊源的对比研究,来探讨二者之间的文化共通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汉代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物中的精华,它形象地、生动地、具体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再现了汉代社会的面貌,为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填补了史籍记载的不足。汉代画像石(石刻画像)主要出于汉画像墓内,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一般称为“汉画像石墓”,它的时代大体从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汉代画像石的研究,最早从图像著录开始,随着宋代金石学的发展,我国金石学家开始注意收集汉代石刻文字与图像。南宋洪适《隶续》记录武氏墓碑石刻的  相似文献   

3.
高芳 《科教文汇》2012,(24):150-151
陕北地区是我国东汉画像石艺术集中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背景为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绥德县东汉画像石中体育活动的分类、项目内容的分析,为现代人解读汉代陕北地区体育活动及社会文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芳 《科教文汇》2012,(8):150-151
陕北地区是我国东汉画像石艺术集中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背景为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绥德县东汉画像石中体育活动的分类、项目内容的分析,为现代人解读汉代陕北地区体育活动及社会文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儿童视角来反映生活是狄更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儿童与童年是狄更斯的小说题材和艺术想象力的核心。他在处理儿童形象方面独具匠心,并成功地通过孩子纯真的目光来审视冷酷的现实世界,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采用儿童视角来反映生活是狄更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儿童与童年是狄更斯的小说题材和艺术想象力的核心。他在处理儿童形象方面独具匠心,并成功地通过孩子纯真的目光来审视冷酷的现实世界,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对交响乐中的最主要乐器:小号,进行了相应的历史研究与艺术价值研究。这样的研究与发展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依旧没有结束。小号作为交响乐发展历史中的重要角色,自身的发展也颇具吸引性,最重要的是小号在几百年间改变了很多中演奏的方式,不同时代的音乐家们运用他们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运用他们来渲染不同情境中的气氛,因此,小号的演奏其实是一部艺术变迁的历史,小号的演奏艺术也成为了交响乐中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享受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号的演奏来表达小号在不同情况下的演奏艺术,并对小号的演奏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类向往飞翔,比鸟儿飞得更远。在东西方神话传说中,神都会飞。希腊神话中的神藉翅膀飞;阿拉伯《天方夜谭》故事中的神施魔法踏毯飞;中国的神则乘白云飞。在我国山东省嘉祥县出土的东汉时期武梁祠石刻画像中,有一幅《雷神出巡图》,众多天神推着雷神安坐云朵在天空疾行。336 -1368年间,我国敦煌  相似文献   

9.
漫话打击乐     
提起打击乐,人们往往会想起震耳欲聋、刺激感官的摇滚乐中的架子鼓。其实,打击乐器不仅是用于流行音乐中的那几种,它是一个由形制各异的乐器组成的、具有漫长历史、五彩缤纷的大家族。打击乐通常是指各种以敲击动作来演奏的乐器和由此产生出来的音乐,与管弦乐器不同,它不是因制作材料或形状,而是因演奏方式约定俗成而得名的。它包括体鸣(如锣、钟、拍子板和木琴等)、膜鸣(主要是鼓)两大类乐器。虽然像扬琴、钢琴也是通过敲击来演奏的,但习惯上不把它们作为打击乐器来看待。学者们的研究表明:节奏性的运动属于人类最基  相似文献   

10.
庄黎 《科教文汇》2008,(31):267-267
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设计会毫无吸引力,无法博得用者的喜爱;设计的灵魂在于内涵,没有内涵,即使形态再新颖独特,其生命也是昙花一现。文化没有新旧之分,只有风格之别,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古老的,却不是老旧的,它能为我们现代的设计提供丰厚的内涵源泉,同样能赋予现代设计以旺盛的生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应用。本文通过对“钟鼎时代”休闲椅的设计分析来探讨数字化艺术手段与民俗化艺术题材的融合模式,同时也作为作者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计划”校级科研项目《基于数字化的湖北民俗题材艺术创作研究》的成果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13,(22):34-35
古树是历史的见证,许多古树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世事的沧桑,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它们是历代文人咏诗作画的题材.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它复杂的年轮结构.蕴含着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12.
对诗歌题材意蕴的延伸与深化,既体现诗人的创作个性,又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寄予深刻的思想,在旧有的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爱情诗为其重要的诗歌题材。其表现题材的艺术方式也趋于深微化。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民间经典传说故事之一,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对于故事的主角禹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学者的争辩一直未曾停息。通过对从先秦到现代的大量材料分析,笔者得出结论:禹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并不在于事实上他存在与否,而是在于数千年来一代代人心中的想法和信仰。禹本身的形象早已因为过于久远而模糊不清,在后人不断的处理下,禹这个名字与民族文化融合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它记录着时代的更迭,折射着人们思想的变迁,其身上承载的意义也变得越来越厚重。  相似文献   

14.
留青竹刻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随着不同时代美学观念的变迁历经沉浮,于2008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本文以留青竹刻艺术的鼎盛、衰落及复兴三个时期为轴线,研究不同时期中竹刻案例中的留青的艺术载体和题材形式并找寻其中的差异性,分析作为衡量美学向导的"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倾向对留青竹刻艺术的影响,为留青竹刻艺术未来的发展提供参照性。  相似文献   

15.
李健 《科教文汇》2010,(35):149-150
包豪斯(Bauhaus)开创了独立的设计基础课程,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作为所有设计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三大构成",并在全国各设计学院开设,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它是研究、探讨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艺术中的规律及法则,探讨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保证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各种构成元素在平面广告运用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给现代设计提供了不同的形式美法则,影响了设计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绘画作品中的原创性?它是"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的打破常规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自由表达;它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过程中主体、客体和本体的完美融合;它是绘画创作中全方位投入而产生入味状态后的灵感迸发或妙手偶得;它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面的艺术素养激情碰撞后的结晶。原创性是艺术生命永不枯竭的源泉,弥足珍贵,但得来不易。  相似文献   

17.
<正>现在一提起人工智能,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实践应用的迅速发展,已经让它成为了人工智能中当红的技术。其实就在上世纪40年代相关的理论被提出后,神经网络也经历过几十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在50年代末进行了一次失败的工程化实验后,神经网络的研究陷入低谷,还在研究它的学者曾一度被视为异端。神经网络的"逆袭故事"告诉我  相似文献   

18.
学者-工匠问题是研究近代早期欧洲科学技术史和科学革命无法绕开的史学问题之一,相关研究旨在揭示这一时期学者和工匠如何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并且解释这一过程如何影响乃至决定了新科学的产生。在齐尔塞尔看来,近代科学中新兴的科学家群体是学者和工匠融合的标志,二者在此前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对工匠的实验、量化方法和因果思维的吸收是新科学得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潘诺夫斯基强调,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最主要特征体现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人文主义者和工匠之间广泛的交流合作引发了视觉表现技术方面的革命,成为近代科学诞生不可或缺的一环。霍尔认为,科学革命本质上是对中世纪自然哲学问题的全新解答,始终没有超出学术思想内部,学者自觉吸收了部分工匠传统中的问题和方法,但其价值非常有限,科学革命时期学者和工匠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关系。帕梅拉·隆利用交易地带的概念超越了学者-工匠简单的二元划分,所谓交易地带旨在描述15—16世纪存在于欧洲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不同背景和身份的人群在某个现实或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学者和工匠的身份变得模糊不清,经验研究得到重视,交易地带是近代科学得以产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以《庄子》心学为议题发表了一些著作。研究范式主要有范畴研究与比较研究;前者主要讨论心与道、形、性、神、气等范畴的相互关系,后者主要讨论《庄子》心学与儒家、墨家、佛学、西方思想的相互关系。《庄子》心学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涉及到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每一项新科技的诞生都会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影视艺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DV摄像机(数码摄像机)于1999年前后在中国开始兴起后,由于它易操作、投资少、题材广泛、拍摄手法不受限制,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