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前言     
《西藏科技》2006,(7):I0001-I0002
2001年6月29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在世界屋脊上修筑这条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修建进藏铁路,凝聚着中共中央几代领导人的心血,是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夙愿,也是西藏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极为重视修建青藏铁路,但由于受当时国家财力所限,高原冻土技术难题尚未解决,青藏铁路只建成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新世纪之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建设青藏铁路的重大决策,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迈出了新步伐,翻开了青海…  相似文献   

2.
《发明与创新》2006,(9):21-22
世界之最1——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从格尔木市南山口车站前行,雪山巍峨,河流纵横,草原茫茫,湖泊遍布。这条雪域铁脉翻越昆仑山,进入中国最大“无人区”可可西里,跨过长江源头沱沱河,穿越世界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在辽阔的藏北草原曲折延伸,最后到达拉萨。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青藏铁路格拉段标高全部在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高度4000米的地段有965公里。当年国家领导人在青藏铁路开工典礼上曾经感慨:修建青藏铁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相似文献   

3.
高国朋 《西藏科技》2006,(7):19-20,25
青藏铁路是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保护高原生态平衡是青藏线建设工作的重点。植草防护铁路路基边坡可以恢复因铁路建设对原有植被地的破坏。本文着重介绍青藏铁路路基边坡植草的试验及种植、养护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在“世界屋脊”上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等多种高原特色地形地貌、铁路沿线雪山巍峨,河流纵横、草原茫茫、湖泊遍布,置身于此,恍如走进高原奇特地貌“博物馆”。青藏铁路:奇特地貌大穿越  相似文献   

5.
冻土作为青藏高原最常见的铁路地基材料直接影响铁路的稳定性,如何处理好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高寒冰量地基处理的关键所在,通过青藏铁路高寒冰量地基处理的施工实践,总结了高原冻土区爆破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张浩 《科学中国人》2007,(2):138-139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青藏铁路向西挺进的征途中,曾经两度下马。她的难于建成,不仅仅因为她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高原550公里多年冻土的筑路难题,也似一头拦路虎守住高原的静谧。而经过数十年来我国几代冻土科学工作者们夜以继日的高原坚守,绵长的铁路线终于破冰西进。黄小铭研究员为之付出了40年的光阴。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修建这样一条铁路,不仅是对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检验,也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挑战。青藏铁路建设牵动着世人的心,更牵动着建设者家属的心。请听: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伊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重大决策,使西藏280多万各族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不仅是西藏几代人的企盼,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青藏铁路通车必将造福于沿线各族人民,造福于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要在如此高海拔地区修建铁路,不仅国内没有先例,在全世界也绝无仅有。修筑铁路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在高原修建铁路,对于建设者来说,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更要有充沛的  相似文献   

10.
《金秋科苑》2012,(15):84-93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铁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己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藏南谷地的交通运输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安 《资源科学》2000,22(4):67-71
藏南谷地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社会经济相对发育的中心区。虽然其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但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低。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对策是:现有交通运输格局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维持,需要继续提高公路的质量等级,逐步提高管道成品油运输量,加快民航的发展与续建青藏铁路,且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及维护需要中央政府的持续性无直接回报投入。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指导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变成现实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对可持续性的评价。本文采用博塞尔?哈特缪特的“标识星(Orientor Star)”方法,对青藏高原重点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定量评价,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文章在系统分析目前国内外关于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具有高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作者按照人类、支撑及自然3个亚系统建立了川滇藏接壤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应用标识星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在1959年、1999年和2039年该区的区域可持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樊杰 《资源科学》2000,22(4):12-21
从国家利益和青藏地区的文化与自然特性出发,结合对青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提出青藏地区近期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深入分析青藏地区战略实施的重要驱动力-国家扶持政策及其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国家政策的建议,为青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并将构筑青藏地区特色经济系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分别探讨了支撑特色经济体系的3个支柱产业系列(以旅游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系列、绿色生态和特色农牧业系列、以民族工业和当地土特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轻纺工业系列)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4.
论青藏高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人口波动较大,自50年代以来,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青藏高原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年轻型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养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宗教文化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具负面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明森 《资源科学》2000,22(4):78-82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势高亢,生态环境独特而又脆弱。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其人口稀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弱,故高原原始自然面貌基本完好。但是最近数十年间,局部地区的水、土、生物与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不仅使部分资源质量下降,也导致局部地区环境趋于恶化,诸如草场退化、森林减少、荒漠化土地增大以及一些主要城乡的三废污染日益严重等。所以,适当控制人口、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整治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乃是协调人地关系,保护高原资源与环境,促使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开发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纪之交,本区社会经济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效率与公平、保护环境与维护民族及国家利益、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四大发展目标。作者认为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必须遵循“需求、限制、平等”三大原则,确保人口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三方面呈良性运行和发展;应采取人口有序发展、比较优势资源开发、防御型环境保护、局部区域突破发展和经济社会开放等综合模式,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高原人口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区域与产业等多重关系之间的协调机制,提出了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战略产业选择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值得青藏高原其它地区乃至全国借鉴的特殊模式。其核心是利用丰富的可更新资源,大力发展“无烟”工业,重点开发水能资源、旅游和生物资源,发展花卉等绿色产业,在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前提下,迅速促进高原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从资源环境保护、区域发展和人类行为等方面,对香格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大工程的实施与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进行了简要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中的文化因素尚缺乏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该文重点探讨了藏文化的自然观、价值观和饮食习惯、居住方式、能源消费及丧葬等传统文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在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一种使土地利用方式保持稳定的力量 ,它与其它驱动力一起 ,共同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在外来文化和技术进步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发生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评价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生态空间占用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一种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持续发展状况。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的第三级,有其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本文以青海省为例,评估了青海省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青海省的人均占用世界平均产量的生态空间为1.8hm2,青海省的自然资产利用程度尚在其实际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青海省的工业生产占青藏高原的3/4,人口占青藏高原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因此,原材料和能源消费应该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由此推知,青藏高原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小于1.8hm2,而青藏高原实际生物承载力人均8hm2,应该有较大的生态盈余。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夏季(7,8月)藏北降水的某些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AME-Tibet加强观测期间所得到的青藏高原不同地点的降水量资料,初步分析了1998年7月和8月夏降风降水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藏北高原夏季风降水的分布是纬度效应和海拔高度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7月份降水量的纬度效应要比高度效应明显,而8月份的降水量不但具有一定的纬度效应,也具有一定的海拔高度效应。7月∽8月份的降水量主要表现为随纬度的分布特征,但它也受到海拔高度效应的修正,即由于地形对降水的再分配过程,使得某些测点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由于青藏高原地表状况复杂,其上的降水显然应当同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简单地区分各因子的作用是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