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反映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后,我国科技竞争力水平在国际科技竞争舞台上的位势,首先通过对中国在全球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总体上客观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以及科技竞争力的国际地位;接着从科技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投入、科技论文产出和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授权数量来阐释推动我国科技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纲要》的实施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并为我国今后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建立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2002-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科技竞争力分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省的科技竞争力进行了分类和排序.结果发现,我国各省、直辖市科技竞争力发展极不平衡,历年各省的科技竞争力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国际竞争力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竞争力趋势和现状,剖析了造成我国科技竞争力落后的原因,并给出了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评估有助于刻画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为科技政策和战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文章从“投入—过程—产出”的视角,提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潜力—效力—实力”三维测度框架,实现了兼顾规模和效率差异性的国家科技竞争力测度多维度全过程分析。文章基于笔者研究完成的《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2023》,对世界34个主要国家的科技竞争力进行测度,并重点分析了2011—2022年包括我国在内的11个典型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演进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科技竞争潜力、科技竞争效力和科技竞争实力3个维度进一步对34个主要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刻画34个主要国家科技竞争格局并揭示我国科技竞争力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科技竞争力近年来增速逐步放缓,转向稳步增长阶段,不过与科技领先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我国科技竞争实力水平较高,但与主要科技强国相比,在体现科技产出质量的指标水平上差距悬殊;科技竞争潜力水平进步显著,然而我国与主要科技强国在效率型指标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科技竞争效力水平大幅低于主要科技强国,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水平整体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提出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宝胜 《软科学》2002,16(6):2-5
科技实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依据IMD所公布的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客观地分析了我国1998年以来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下降的原因,并通过相关指标的变化,模拟预测了排名位次的移动,围绕如何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本文提出了我国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1997年和1998年的科技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与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结合,评析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科技竞争力,并对各地区科技竞争力与经济实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地区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之后,我国科技出版面临严峻考验。科技制度和出版产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文主要从科技制度和科技出版产业制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科技出版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本文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以及科技管理等四个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西部11个省市2009年的科技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科技竞争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总体竞争状况欠佳,且各省份之间差距明显。科技管理能力与科技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协调性差,建议西部地区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着重加强科技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及内涵,遵循科学性、均衡性、可操作性、规范化原则,构建了中国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序,结合各城市科技竞争力增长指数测算分析,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2006—2010年科技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研究,并结合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的协调性分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加强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基础上,用分地区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整体上呈现"东强、中平、西弱"的格局:东部地区内部"过度聚集"和"协调发展"并存;产业主导科技发展的模式更易于促进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在不同区域中如何界定科技产业的问题,采用专家主观认同的定性研究和因子分析的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界定区域科技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莞市31个行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通过该套指标体系为科学界定区域科技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感兴趣区域(ROI)图像近无损压缩方法,即在ROI采用无损压缩,在背景区域采用有损压缩,从而保证重要信息不丢失。并且尽可能提高图像的压缩比。本文算法对ROI使用Huffman编码,背景区域使用EZW编码,并且为了增大压缩比,对EZW编码码流再进行算术编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ROI面积的增大,图像的压缩比减小,信噪比增加。在ROI区域占整幅图像大小10%以下时,该方法的实用性较好,能得到较大的压缩此和较好的重构图像。  相似文献   

13.
从流空间视角,在分析产业转移流动机理及空间组织的基础上,结合流量测算的要点,借鉴引力模型,设计出产业转移流强度模型,并就江苏省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趋势进行实证测算,认为苏南5市与苏北5市间的产业转移流强度区域不平衡明显、与区域间制造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随着距离增加而急剧减小、并受到地区差异(势能差)制约;在此基础上的产业转移流空间层域划分则表明,产业转移的核心区与节点区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持续稳定,本文基于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来研究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关系的稳定性条件,并以长株潭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系统存在不稳定、鞍点均衡、长期稳定等多种状态;区域间协同影响系数的乘积小于1,是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系统稳定的关键条件。政府部门应针对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关系稳定性的不同状态,发挥区域不同优势,制定差异化政策,优化区域间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分工,为协同发展关系维持稳定,甚至向更高层次演化提供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15.
电大远程教育是我国西部地区搭建民主的全民学习平台、进行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发展西部地区电大远程教育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作者对其发展现状作了分析,并对未来我国西部地区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单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已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文章阐述了煤矿区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进而提出生态恢复研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4—2016年中国2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动态面板空间、合成控制法等估计方法,本文开拓性地考察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技术转移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其对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影响效果更加突出;在空间分布上,财政转移支付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会显著提高相邻地区技术转移水平。同时,为了弥补传统计量估计的缺陷,以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出发点,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直观地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较控制组省份的技术转移增长更快,且在2002年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平均水平超过了控制组省份,说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够有效缓解西部大开发地区与非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发展不平衡态势,一定程度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转移。西部省区的比较发现,以西部大开发政策为代表的财政转移支付对贵州省、甘肃省的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对我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梳理基础上,基于1993-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要素供给视角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路径.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劳动力供给的作用则有所减弱.此外,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随着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产业群的基本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孙伟  黄鲁成 《科研管理》2002,23(2):72-76
许多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地理、气候、资源等余件的制约,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许多有竞争力的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形成某种形式的产业群。本文将各种产业群划分为水平型与垂直型两种,并揭示了产业群的成因,从行业规模经济外部效应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群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刘彩红  朱西德  白彦芳 《资源科学》2011,33(7):1236-1241
利用1961年-2009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源区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黄河源区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49a间,源区气温呈波动上升态势;蒸发量显著增大,年均降水量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源区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及蒸发的变化相关关系显著,近49a年来,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径流蒸散发损耗超过降水量的补给,源区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预测未来两个时期2020s、2050s,源区年平均流量分别为593.61m3/s和525.11m3/s,较气候标准期1961年-1990年分别减少14.9%和2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