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2011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2300万千瓦,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产能更是达到3700万千瓦,约占全球产能的七成,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到5760万平方米和21740万平方米,均居全球首位,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风电新增装机达到1800万千瓦,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新增装机的44%;生物质能、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召开前夕,国内第一份有关中国风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前瞻的报告出版。这份名为《风力12在中国》的报告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编。报告指出,中国有能力在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将达800亿千瓦时,可满足80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未来风电发展进行初步规划布置,提出了大力推进风电项目建设,使得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度逐步提高,社会上大量资本将投资目光专项风电项目,但受制于对工程造价的全面了解,风电项目建设停滞不前。工程造价作为企业投资风向标,容易受到经济、技术、时间、管理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要求投资建设系统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实际建设投资任务的顺利完成。文章紧紧围绕我国风险投资项目建设现状,切实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风电投资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措施,推动风向投资项目中工程造价水平及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近日,威远县出台《威远县"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十三五"期间,全县将围绕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建设工业强县、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威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六大科技创新举措:一是着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产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力度不断加大,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迅猛发展。我国正打造酒泉、哈密、蒙东、蒙西、河北、吉林、江苏、山东等八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另外,有关部门正在制定黑龙江和山西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我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将从目前的8个增加至10个。目前的风电规划方法,一般是根据当地风电资源情况进行局部地区的风电规划,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方法,没有从全局整体的角度进行跨区域风电规划,存在盲目性无序性。大范围跨区域风电出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合理的规划不同区域的风电装机容量规模,可以减小风电总出力波动,降低系统总的调峰容量需求,有利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刘海燕  方创琳  蔺雪芹 《资源科学》2008,30(11):1667-1676
中国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阶段,高耗能产业比重大,能源短缺,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大力发展风电产业能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和减少环境污染。西北地区是中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风电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目前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正在规划和筹备,风电行业也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已建和在建的风电场23个,总装机容量达到140.09×104kW,预计到2010年末西北地区风电站总数将达到43座,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828.83×104kW,到2020年有望达到3 200×104kW(其中非并网风电约占16%左右),约占全国预计装机容量的30%。西北地区风电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该地区风电大规模开发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风能资源开发态势和风电开发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找出了西北地区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大规模并网及非并网风电发展目标,以此为指导,规划布局了66个风电场址。根据规划风电场址整合出2个国家级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即北疆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产业基地和甘肃酒泉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产业基地,两个风电产业基地构成了我国西北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并针对每个产业基地提出了相应的非并网风电产业布局思路,最后针对西北地区风能开发和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深入,风电发展目标有望进一步调升。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悖的是,弃风限电现象愈发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文章主要对三北地区风电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弃风限电"的解决措施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1分离-嬗变是实现核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目前,我国的核电事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发改委2005年发布的核电发展规划.2020年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另有1800万千瓦在建,核电在总发电量中所占比重将提高到4%左右。根据对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形势和前景的分析,中国工程院在《205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咨询报告中指出,  相似文献   

9.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其中,明确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千米,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客运专线1.2万千米以上。2008年,国务院根据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千米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千米以上。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的主要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6):896-90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9)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毕业日逐年递增,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稳固的基石。在国务院《"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2016年我国城市、乡村新增毕业生5000万之多,高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往年比更加严峻。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到2020年我国就基本实现就业态势的稳定花,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从就业率与自主创业方面着手,提高毕业生自主就业的能力,大力调整高校人力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2.
2016年6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科学基金承担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培养人才和团队、推动学科交叉等重要职责。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基金的作用是科研管理人员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文件精神,探索"十三五"期间科研院所科学基金管理创新工作,以期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对科研院所跨越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茂勋 《资源科学》2008,30(11):1684-1693
中部地区是风能资源可利用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在全国占据较重要地位。本文在对中部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中部地区风能资源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但风电产业发展缓慢,风电场规划目标偏高,各省对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及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预测到2020年中部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32×104kW,其中非并网风电为173×104kW的发展目标,并对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建设,选出中部地区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建立省级非并网风电产业集聚区。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做好风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编制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部地区低风弱风的情况调整可开发利用的风能指标,尝试开发微风发电技术;同时立足能源多元化高度重视风电开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各省风电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中部地区非并网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期,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对我国未来5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十二项目标,明确了十大现代产业。《规划》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重大专项,将种业自主创新定位为重大工程,现代农业技术部分也成为新增亮点。具体内容涵盖农业科技各个层面,可以说是我国农业未来五年科技创新的指导书,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拟近期向社会发布。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吹风会。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萌在会上谈到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及"十三五"总体部署时表示:"《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7):1017-1018
<正>(2022年6月)以发布时间为序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敏  金春鹏  顾为东 《资源科学》2009,31(11):1870-1879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的应用,是探索一条中国特色风电多元化发展之路,建设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是我国风电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以"非并网风电理论"为依据、以我国风能富集区的大规模风电场建设和运营为重点,涵盖其前向关联度大的风电设备零部件研发和制造、风机组装、电控系统等产业,后向关联度大的有色金属冶金、盐化工、大规模海水淡化、规模化制氢制氧等高耗能产业,以及侧向关联度大的风机运营维护、风电场观光旅游、风电项目投融资管理、金融保险等产业,构成可涉及三次产业、多方位、多产业链交织的现代综合产业网络体系.首先,本文阐述"非并网风电理论"的形成、发展至成熟的成长过程,以及对构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作用;其次,在理论和可行性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构建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再次,分析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各构成主体的产业特性、技术水平、空间布局和龙头企业状况,在此基础上绘制我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图谱,并重点分析产业体系的功能结构状况和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最后,对非并网风电直接应用于高耗能产业的典型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的第一个科技创新规划。它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鲍超  方创琳 《资源科学》2008,30(11):1658-1666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其他发展条件相互匹配的最佳区域之一。充分开发利用沿海和近海风能资源,建设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不仅对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全国风电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和先锋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从能源和环境问题、风电价格、风电政策、经济技术条件、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条件等因素入手,论证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分析了目前发展的基本态势与挑战,并提出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 000×104kW(其中非并网风电占30%左右)目标后可节约原煤1 104×104t,减少排放粉尘104×104t,CO2 2 083×104t,NOx 104×104t,SO2 167×104t。规划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和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风电设备制造中心,千万千瓦级东西两翼风力发电基地和沿海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带,形成“一心两翼一带”的大风电产业布局。其中,沿海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带主要由高耗能无碳型电解铝基地、高耗能无碳型氯碱化工基地、高耗能无碳型海水制氢基地共三大基地组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8):封三-封三
正"契合国家战略,发展科学大数据"是《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大数据工程"的实施将支撑该任务的建设和实现。"十三五"期间,"科学大数据工程"的总体目标为:建设科学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完善科学大数据资源体系和公共服务云平台,发展大数据驱动科研创新的应用示范,显著提升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大数据支撑服务水平、科学数据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