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中国联合其他8国科学家合作进行的“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与K/T界线研究”已进入“厘米级”研究阶段,这是中国在关于此类领域研究首次取得的重大进展,它标志着在中国境内寻找到完整展现6500万年前后生物灭绝与复苏事件的地层记录已“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宣威市来宾镇虎头村肺癌高发病因一直是党和政府以及科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探寻这一地方性高发病因,由英国皇家学会资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联合组办的“宣威肺癌与P/T界线煤的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在昆明召开。来自医学、煤田地质、地球环境等学科的国内外专家对云南宣威肺癌发病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质疑:宣威肺癌与地球发生在2.5亿年前的生物灭绝事件有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瑞士纳沙泰尔大学19日公布了该校专家与美国古生物学家的共同研究成果,认为恐龙灭绝可能主要是史前火山大规模爆发所致,这些火山位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据此间媒体报道,古生物学家在南亚次大陆德干高原发现了含有古生物化石的海洋沉积物,有关专家对这些化石及沉积物的最新分析显示,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约20万年时间段内,德干高原的火山持续大规模爆发,而恐龙恰恰是在这一时期逐渐灭绝的。纳沙泰尔大学地理水文研究所专家蒂埃里·阿达特和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塔·凯勒认为,当时的火山爆发及其导致的气候变暖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莉 《今日科苑》2012,(16):43-47
8月底,我国山东诸城发现"世界曝露面积最大的恐龙化石群"的消息见诸报端。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看来,由于诸城恐龙化石群形成的时间,正值恐龙走向灭绝的倒计时阶段,它们对揭开恐龙灭绝之谜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人类一直对恐龙的演化和灭绝充满兴趣,并不断进行着科学研究和探讨。关于恐龙集群死亡的原因说法不一,至今难有定论。我国多个地区都曾发现过恐龙化石。其中还包括了四川自贡、云南禄丰等规模较大的化石发现地。在这些地方都曾出现过成百上千的恐龙集群死亡的现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尽管恐龙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却丝毫没有妨碍它们在当代成为动物明星,有关恐龙的文章、书、网页和电视片等一直备受关注,它们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更成了小朋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往吸引孩子们的恐龙故事中,基本上都少不了我们人类的掺和:不是咱们回到过去,就是它们来到现实。但实际上恐龙与人类生活在不可能交替的时代里,所以这次就让它们过自己的生活吧。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登《恐龙故事》。  相似文献   

6.
《百科知识》2009,(6):28-28
遥远的1亿年前,被称为白垩纪前期的时代,也是恐龙生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地球受异常地壳活动的摇撼,海底出现了具有美国四分之一面积大的巨型火山。海平面上升,地表的60%被水淹没。剧烈火山活动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严重的温室效应几乎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面临灭绝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而生物灾害学研究的对象是受人类干预的生态系统,主要内容是灾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研究的目的是保护并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更合理地利用自然与自然资源,保障人类安康之目的。 灾害的生物效应有多重体现如中生代恐龙的突然灭绝;现代工业污染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造成某些水域鱼类灭绝;滥伐森林,使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农林灾害猛增;由于大量致畸、致癌物质的扩散,已造成癌症患者增多。灾害生物效应引发后果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又进一步分为急性环境生物效应(如某种细菌传播引起的流行病)和慢性环境生物效应(如日本熊本县1953—1979年受害人数近千人的水俣病)等。再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是一类典型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历史上,恐龙曾是一个强盛的物种,但是它们依然没有走出地球半步,就在6500万年前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故中灭绝了。如果恐龙拥有火箭技术,无论它们的躯体多么笨重,这些怪兽们也会成功地躲避降临在地球上的灭顶之灾,发展到今天,宇宙太空中可能已经遍布它们的踪迹。因此,如果让恐龙再统治一次地球,它们一定不会只顾着发展暴走猛掠的狩猎本领,而会腾出时间与精力来好好研究一下如何逃离这个并不怎么安全的地球。显然,作为宇宙中一颗脆弱的蓝色行星,地球将永远无法摆脱络绎不绝的宇宙灾难。人类如何避免重蹈恐龙的覆辙、在宇宙危难中平安…  相似文献   

9.
正在过去4.39亿年间,地球上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每一次都把当时的生物清扫了50%~95%,包括那些占优势的生命形式,最近一次遭殃的就是恐龙。研究证明灭绝事件之后要经过1 000万年,物种才能恢复到灭绝前的水平。但是新一轮灭绝事件又悄悄开始,有些物种曾自由生活了上千万年,逐步演变为所在环境里的王者,并一度被人视作图腾。但在近几十年里,在人类社会前进的凯歌中,它们正被一步步逼入绝境。风浪起,江上又来豚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起源是个谜,生命的毁灭同样是个谜。地球上,人类记录的物种大约有175万个,而据估计,实际存在的物种可能达500万到1亿个。然而,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地球上曾经存活过40亿个物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物种被淘汰了。其中,恐龙就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科学家们发现,很多物种的灭绝是集中发生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毁灭性事件的发生竟然有着周期性的规律。有些科学家提出,生物大灭绝的周期大约是2600万年。也就是说,每过2600万年,地球上就会发生一次绝大多数物种的灭顶之灾。这就是…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市冬季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12月,使用美国PIXE公司的单孔分级式撞击采样仪在太原市区进行大气颗粒物采样。使用质子X-射线荧光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20种元素的浓度及其谱分布,对太原市冬季气溶胶的化学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测到的大气颗粒物中2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主要是由Al、Si、Ca、Fe、S五种元素贡献的,且粗粒子占优势。与历史资料对比,Ca、Ti、S、Cu、Pb等元素谱分布图变化不明显,表明来源变化不大;As、Se、Br三种元素由细粒单峰型变为三峰型谱分布,可能与局地扬尘有关;Al、V、K、Mn四种元素谱分布明显呈向细粒模态,表明来自人为源污染加重。大气颗粒物中Cu、Zn、Br、Pb等元素富集较高,尤其是在细粒子中,表明这些元素污染较重且主要来自人为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冶金尘、燃煤尘。  相似文献   

12.
首先选取国际上极具代表性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等设置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通过对照表直观展示了所含的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结构的差异。其次选取国内外所使用的几个重要的,如ISI科学网、中国知网、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爱思唯尔等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对其中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做了详细的探讨。在国家标准和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中自然科学学科类别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总体结构,并由此透视出现今自然科学学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杨清虎 《中国科技信息》2009,(15):163-163,166
在自动控制领域,常常会遇到强电设备的智能控制问题,其中如何利用低电压、小电流的可编程器件控制高电压、大电流的强电设备一直是控制界的重点和难点.电流变送器可以将交流电流变换为直流电流并转化为数字信号接驳PLC、单片机或PC机等控制器,从而轻松地完成生产设备的智能控制与监控任务.在此过程中电流变送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燕萌 《科教文汇》2011,(17):46-47
生成学生小群体,人为性的因素很重要。本文从人为性因素分析学生小群体的生成,主要原因有:学校班级的管理制度、教师的人为作用、校风班风、学生的情感需要、缺乏社会认同、人文关怀缺失、过度竞争、共同命运体验、任务相互依赖等。  相似文献   

15.
Total fluid resistance of a ship or ship model is commonly separated into viscous and dynamic components, corresponding to the tangential and normal components of the forces acting on the boundary surface.This separation has hitherto depended on calculated values of the viscous resistance based on experiments in which dynamic resistance was reduced to a minimum and assumed zero. Irregularities in viscous resistance are known to exist, however.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regimes of flow in which tangential resistances have radically different values and it so happens that ordinary lengths and speeds of ship models bring them near, if not within the range of transition from one regime to the oth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dynamic resistance is still more obscurely related to the elements of geometrical form and speed than is the viscous resistance, and its systematic analysis continues to rest very largely on an empirical basis.The problem is to obtain accurate data as to these two quantities, such as will serve as an adequate basis for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the only quantity amenable to experiment being their sum. Experimental methods have been refined considerably without bringing a definitive solution. A novel point of view is herewith presented which, it is hoped, may ultimately lead in the desired direction.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可干预的人格特质,自我分化是员工“以变应变”实现突破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对不同行业的企业组织中主管和员工进行调研,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员工的内心和人际关系两个层面探讨自我分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心理距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分化(内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对员工的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2)自我分化(内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通过心理距离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研究结果丰富了员工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同时有助于管理者认识到自我分化这一人格特质的可干预性,对管理者激励高自我分化水平的员工发挥自身优势、引导低自我分化水平的员工挖掘自身潜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建坤 《科教文汇》2014,(15):161-162
通过对高中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矛盾、自暴自弃、急于求成等心理障碍问题的研究,阐述在生物教学中应该采取以嘴为突破口,恰当运用表扬和批评等策略来进行对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试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安静 《科教文汇》2013,(3):62-62,68
目前,高职高专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相关教材也应随之改革修订,要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重点放在理论、原理的应用思路、应用方法、操作技能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明确市场定位,注重市场需求,加强作者队伍建设,策划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公共课教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的IT能力进行了重新构建,并进行了维度划分,阐述了其意义所在。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与和谐信息化体系理论,和谐信息化有了新内涵,提出了和谐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绩效,也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对华南地区281个中国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验证了IT能力量表构建的信度和效度,实证结果表明,IT人物互动能力是实现企业和谐信息化的最重要因素,由此表明,企业更应注重IT人物互动能力的提升。案例研究也印证了此结论。在今后研究中,可以IT人物互动能力为和谐主题,分析其在企业信息化各阶段的具体表现,并制定科学的提升计划,以促使企业和谐信息化绩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The science-technology-innovation system is one that is continuously and rapidly evolving. The dramatic growth over the last 20 years in the us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I) indicators appears first and foremost to be 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on the one hand, the ease of computerized access to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easures of STI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est in a growing number of public policy and private business circles in such indicators. Such growing interest might be expected in societies that increasingly use organis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achieve a wide varie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bjectives and in which business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based on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40 years of indicators work, we argue that fronti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I indicators that were important last century may no longer be so relevant today and indeed may even be positively mislea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