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银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入世之后,我国银行业将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与冲击,也给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入世,我们只有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我国的银行业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一、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1.有利的影响。①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外资银行是真正的商业银行,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它有很长的经营历史,在与外资银行的业务联系和竞争中,通过向外资银行学习,中资银行就可以开拓新的业务品种和新的金融投资工具,学习外资银行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②有利…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的千年,中国加入WTO指日可待。我国银行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已成为银行干部职工的热门话题、议论焦点。 众所周知,外资银行竞争力很强,有极具吸引力的用人机制,航空母舰般的规模,更强的金融创新能力,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对此,我国银行业应有充分的认识,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若在激烈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后我国应遵守服务贸易的规则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而我国的银行业更是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并提出了必要的措施,以面对将要来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服务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量进军我国市场,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给我国银行业监管提出重大挑战。但我国目前银行业监管制度非常薄弱,特别是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由于缺乏经验更显得苍白无力。2006年已经是入世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完善外资银行监管制度显得非常紧迫,应积极利用WTO规则来实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完善具体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内容,构建完整的监管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金融进入全面对外开放阶段,实力雄厚的国际商业银行开始进入国内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入,在给国内银行带来竞争和压力的同时,也成为国内银行业深化改革和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从金融创新方面对国内银行业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和竞争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银行业面临巨大冲击,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更是面临极大的挑战,通过从银行规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配置、战略制定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进行市场定位,为我国城市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金融全球化下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娜  王亮 《软科学》2003,17(5):25-27
在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银行业的大门将向世界全面开启。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国有银行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它应该从改革产权制度、改善组织架构、进行多元化经营、健全内控制度、提高创新供给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不断增强我国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分析法为主线,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特别是保险业、证券业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的替代品不断增多;而随着银行业逐渐地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使我国银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另外,银行监管当局和客户通过供给能力和议价能力也会影响银行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金融开放条件下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金融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其部分政策工具面临的挑战,为此,我国中央银行应尽快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健全金融法规,实现金融监管法制化和电子化;提供平等机会,纠正外资银行享受“超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1.
汪昱 《科教文汇》2013,(18):197-199
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伴随着金融脱媒,传统银行功能减弱而直接融资渠道功能增强,国内影子银行逐渐兴起。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以银行为绝对主导,从事常规银行信贷以外的信用发放活动。但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并不稳定,而资金运用投向不够透明,通过对影子银行体系资产端和渠道中介的监管,可以预防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网络银行与银行创新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岩  周小耀  时鹏将 《预测》2004,23(2):77-80
随着信息和通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银行业。银行业中出现的新的商业模式正取代旧式的模式,以先进的IT技术引导整个银行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再造。传统银行发展网络银行作为新的分销渠道,带来了银行的业务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同时,网络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颠覆了传统银行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带来了银行业及金融业的创新。本文从网络银行的发展实际情况着手,分析了网络银行给传统银行带来的创新,并着重探讨了网络银行带来的银行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何蛟  傅强 《科研管理》2011,32(5):78-86
银行效率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金融行业和监管当局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为此,提出了采用修正产出法确定参数法中的投入和产出项,然后再通过参数法来估算银行X-效率值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中国十七家商业银行1996年至2006年间的效率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提高赢利能力将是中国商业银行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融资环境,提出了我国企业融资模式选择的建议,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基于技术进步、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间的逻辑关系,选取2000—2014年新疆相关数据,首先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证明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关联性,在供给侧改革下新疆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进而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金融业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的要求不断提高,金融业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对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在供给侧改革下新疆金融业需要得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秦彬  肖坤 《中国软科学》2008,(2):109-114,143
根据代理理论,股权代理成本可细分为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而引起第一类股权代理成本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引起的第二类股权代理成本。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这两类股权代理成本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股权代理成本有着显著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降低其股权代理成本,提高财务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丁堃  曲昭  张春博 《科研管理》2014,35(9):138-146
在金融数字化和技术化时代,银行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金融技术产品间的竞争,尤其是专利壁垒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创新和发展的障碍。在初步探讨我国银行专利保护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德温特数据库中的银行专利数据,从年度走势、外部合作率、地域分布、学科类别的视角对8家著名中、美资银行专利进行了统计比较。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构建德温特分类代码共现网络,从频数和中介中心度角度量化了中美银行各自专利的侧重点。最后,针对中资银行专利现状,提出了国内银行业完善专利保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俱乐部规则的约束,以及政府基于因自国有金融制度的效用函数的修正,促动了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管理制度的革命.尽管政府监管的天然不完备性为行业自治管理提供了内生存在空间,但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行业自治管理权诞生的起点逻辑的"政府委托"行为,同样也成为前者成长的路径依赖.正因为如此,国家法团主义为我们深入考察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管理权的结构变迁提供了一个社会转型的全方位视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个由同业公会组织独立实施行业自治管理权的中国银行业自发秩序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0-2013年珠三角八城市金融业发展数据,基于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子产业分析各地区金融发展现状,挖掘其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成因,进而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金融发展的科技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从而对珠三角未来金融业的错位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General consumer and business finance companies have had limited success in serving the needs of economically active low-income families and micro-enterprises cost-effectively and sustainably in emerging economies such as China. Recent advances in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re dramatically transforming this landscape by changing the way the financial industry operates. A key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transformation concerns the use of big data in assessing, evaluating and refining the creditworthiness of potential borrowers and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While China’s internet-only banking industry is currently small and some activities of players in this industry are akin to those in the shadow banking, this industry has potential to cause a major disruption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market. A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big data in facilitating the access to financial products for economically active low-income families and micro-enterprises in China. A second objective is to investigate how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facilitate and constrain the use of big data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market. The paper also investigates how variou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 volume, velocity, variety, variability and complexity – are related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creditworthiness of low-income families and micro-enterprises. Case studies of big data deployment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market are discussed. The paper also looks at various categories of personal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 that are being used as proxy measures for a potential borrower’s identity, ability to repay and willingness to repay. Various business models involving the sources of data (internal vs. external to the big data organization) and providers of credits (big data organization vs. external partners or clients of the big data organization) are investigated. The analysis of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low-income families and micro-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lack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is not because they lack creditworthiness but merely because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ack data, information and capabilities to access the creditworthiness of and effectively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to this financial disadvantaged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