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近年来 ,我校结合自身的特点 ,发挥智力和科技优势 ,在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 ,做出了诸多努力 ,取得一些实绩。1 面向企业 ,实施技术创新长期以来 ,学校科研开发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距离 ,学科组织专门化与技术发展综合性的需要有距离 ,学校与企业对科技成果在价值取舍上有距离 ,致使高校科研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七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基金制在加强基础研究,发展新学科和高技术,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它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步骤。南开大学是一所以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理科有13个系、所和中心、文科有经济学院。现有十多个重点学科。有一支素质良好的科研队伍.因此,在科学基金制所开创的竞争环境中,我校发挥了学科和人才优势,获得较多的科学基金资助。  相似文献   

3.
知识资本是吸引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强大磁力。陕西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刺激着企业对知识资本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紧迫。陕西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主要有四种模式。为了陕西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良好运行,需继续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提高高校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积极发挥二类、三类本科高校在应用技术研究中的作用;建立中介组织,着力构建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单元,在大学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构成的矩阵结构中运动和发展。学科发展来源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一种集约化路径,其实质是优化配置学科资源,使教学和科研统一原则在不同的学科层次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是大学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必然途径,也是大学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优势所在。因此,创新学科发展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运行规范和科研激励制度、学科评估制度是学科组织实现跨业界、跨学科、跨团队协同创新的关键,也是大学获取集群创新效应、推进学科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基金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提供了在同等条件下的竞争环境。在我校的实践证明它对稳定基础研究队伍,保证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老学科发展,扶植新科学,培养人才诸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基金制促进了我校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拥有21个系、54个专业和27个研究所(室),其中只有4个研究所属理科专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与科技的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等学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其科研工作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才、学科优势,不断开辟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路径、新方法,增强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7.
深圳大学是深圳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首先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向,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而大学科技园作为一个平台,可以整合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校园文化等智力优势与社会资源优势,成为技术创新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的集聚区。  相似文献   

8.
主要从技术创新的加速发展、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周期缩短、技术创新促进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技术创新国际化趋势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当代技术创新特点及规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加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21世纪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国内各所高校开始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艺术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办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科学,由于其专业的独特性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与传统文理学科不同的培养模式。本文就艺术学科的发展背景,艺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建议对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信息管理专业是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信息理论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管理专业面临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不能发挥信息管理人才的优势。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