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科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06-1610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提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背景、履行科学家社会责任的途径、培养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由于科学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日益增多从而使得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备受关注,注重科学家通过构建良好的道德自律机制来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强调通过科学家本人培养科学良心来提高社会责任感;而西方国家则由于科学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才引发了对于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广泛讨论,通过科学共同体制定准则来规范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注重通过专门机构培训科学家道德伦理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比较也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伦理道德仍基本属于学术道德。  相似文献   

2.
科学建制化过程与科学家科普责任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霁堂 《科学学研究》2003,21(6):591-595
以历史为线索,探讨科学建制化过程与科学家科普责任演变之关系,指出:科学建制化与科学家科普责任有互动关系,科学建制化程度决定科学家科普责任内容,科学家科普责任的发挥又促进着科学建制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是什么与是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指导科学家实施其正当科研行为的问题,同时更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应该说既不是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不是单纯的科技创新,同时也并非科学家个体或群体的单一责任。实际上,它是一种长效责任和全局责任、一种内在责任和显在责任,同时更是一种对于人类命运与发展前途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伦理学视角探讨科学传播的问题。首先,提出科学传播是否具有伦理属性这一问题,并给予肯定及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传播伦理的道德责任如何,并在科学家、传媒、受众和政府之间分析其道德责任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安徽基因事件”中引发争议的关于科学家的责任、国际合作中本国基因资源流失以及媒体是否应对科学进行调查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与思考。指出: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应肩负起对科学和社会的双重责任;严格审查、加强监管是防止基因资源大量流失的重要手段;对科学进行调查,不仅是媒体更应是科学组织内部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社会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当前人类已进入科学与社会互动的的更为频繁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们也基本告别了专注于爱好,自由意志进行科学研究的小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活动总体呈现出大规模、高投入、组织复杂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特点。因而把社会责任纳入到科学家的责任范围越来越得到多数人认可。科学家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无一例外的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从系统要素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期能够探索一个更为清晰阐明的科学家社会责任范围。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家的科普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方面讨论了科学家的科普责任:其一,考察科学发展历程,指出科普与科学家结伴而生,共生共长,是历史赋予科学家的任务;其二,分析科学活动两大内容科学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指出科学家既要坚守科学创新这一立家之本,又不能忘记科学普及这一发家之路;其三,体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情况,指出在大科学时代,投身科普事业科学家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8.
自从贝尔纳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以来,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为社会关注.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核武器的问世,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受到了更多的重视.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危机和近几年我国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为此,中国科协于2011年3月29日举办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专题学术讨论会,邀请专家就公众担心的"核能安全与利用"、"核辐射影响与防护"、"食品安全"等问题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9.
马佰莲 《科学学研究》2007,25(5):891-896
 自由是实现科学创新的基本条件,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是以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的统一,是一种责任自由。但是,我国目前科研体制中存在着不利于责任自由实现的限制因素,根源在于它仅仅把科学作为促生产的手段,而没有同时把科学求真本身当作目的;以拟成果购买制改造现有的政府立项拨款制,同样遮蔽了科学的精神价值,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体制的弊端,实现对责任自由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刘国华  张幸 《科学学研究》2000,18(1):104-109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科学家肩负着极其重大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必须为提高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而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因此,他必须具有为人类社会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这些方面,竺可桢先生可以说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他的一言一行,都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竺先生早在1953年就已注意到我国的水土保持问题,此后他反复强调这一问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反观今天的科学界,在我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往往存在着一股浮躁情绪。追逐个人名利而不惜弄虚做假,急功近利而浮于表面文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此之际,大力宣传和介绍竺可桢先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质朴的科学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决定作用成了西方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马克思从财富哲学角度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现象学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积极建枸,不仅有助于我们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中剥离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的发展的历史意义,从而还原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学引发灾难的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雯  徐飞 《科学学研究》2008,26(3):493-499
 20世纪现代化学引发的重大灾难有200多起,本文初步统计分析了灾难的种类、特性、发展规律及其成因。研究表明,现代化学引发灾难的次数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递增,呈现指数增长的规律,新的化学成果和相关灾难发生之间在时间上具有延迟性和一定的关联性。灾难的原因和案例分析表明,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应当重视并积极控制现代科技引发的各种灾难。  相似文献   

13.
从美国奥巴马政府"新政"看政策议题中的科技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社会风险成为近年来被持续关注与研究的问题.科学技术既被看做为社会的风险源,又被当做应对风险的手段.对科技风险与社会发展的伴生关系、科学技术在"风险社会"中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正在被纳入政策议题,突显于政府科技政策战略的制定思路中.本文以奥巴马政府"新政"为案例,通过分析<2009年美国振兴与再投资法案>,奥巴马科技与创新计划及其在国家科学院的讲话等文献,研究奥巴马政府如何调整科技政策以应对经济和社会风险,进而分析政策议题中科技与风险之间关系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云昊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01-1607
随着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型,科学共同体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形塑了一种以结盟、嵌套和公众缺场为主要特征的"漏斗"形治理结构。这一结构尽管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却导致了社会风险的扩大和社会问题的增加,加剧了科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嵌入于社会的。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社会保持均衡的张力,才能既造福社会又不危及社会。而要保持这种均衡的张力,就必须建构科学技术的对称性治理结构。立基于此,论文从科学治理已有的研究进路和实践历程出发,在对"漏斗"形结构进行建模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对称均衡的"菱形"治理新结构,认为建立分布式的"科学共和国"、重塑公众的功能与结构位置、确定四大主体的系统边界、发展边界间的中介组织和"科学掮客"、以及设置主体间的民主协商平台等是建构"菱形"治理结构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5.
全球科技发展态势研判是对未来一段时期科学技术、国际竞争、产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趋势判断和分析,对做好科技战略制定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35年为展望,对全球科技发展、创新范式、基础科学、研发组织、社会影响进行态势分析,认为未来科技创新将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型研发组织发生进阶化演变,技术应用将重塑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中国作为科技创新领域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中美科技局部脱钩、国际技术出口管制、新兴技术应用受限、科研伦理不确定性增多等潜在风险。对此,提出应加强对战略前沿技术的前瞻性预测,加强国家科技合作,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五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浅议情报科学及其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茂生 《情报科学》1998,16(1):12-15
本文慨述情报科学的性质、内容、发展脉络、未来趋势、与信息科学和信息管理学的关系以及专业教育问题。作者认为,情报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科技情报工作和西方的文献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情报科学基础理论、情报存贮与检索、情报技术以及情报系统、网络和资源的管理等方面。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科学的发展,必将对情报科学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生科技的提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种新的科技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加强发展民生科技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反奇技淫巧、重民生实用的人本价值追求,从以往的学院科学、产业科学转向大众切身感受的生活世界,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民生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科技扩散、专家决策与公众参与关系,使大众分享科技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循环经济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词汇和焦点话题。但相关讨论大多停留在经济学、生态科学领域,对循环经济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技术发展等这些重要问题言之甚少。循环经济是在当代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经济运行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表现为对现代性社会模式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是对现代理性精神的反思。因此本文将从社会的现代性视角来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与循环经济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常态下国家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立足宏观科技管理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核心矛盾,具体阐述我国现行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全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调整公共政策为抓手的系列关键举措及其成效基础上,从剖析现阶段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的结构性本质入手,结合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为后续工作的推进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瑛  余楠  汪银辉 《现代情报》2010,30(2):21-23
信息化社会时代,国防科技情报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国防科技情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从加速推进国防科技院校情报工作的转型、推动情报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对国防院校情报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