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已经发表的学术不端论文的特征,尽量避免漏检情况的发生。【方法】利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放射学实践》杂志2015年发表的301篇论文进行检测,并对认定为不端论文在发表之前的检测过程进行追踪、溯源。【结果】 6篇被认定为不端论文, 其中3篇论文的文字重合度≥40%;论文发表之前进行的两次检测中,6篇论文的文字重合度均<40%;5篇的发表时间与被抄袭文献的发表时间接近(不超过3个月); 4篇不端论文与被抄袭文献存在作者重合。【结论】 通过分析漏检不端论文的特征,做好以下三点:①检测者采取正确的检测策略,坚持在出刊前进行最后的检测;②AMLC及时更新对比数据库;③更多的期刊采用“稿件追踪”功能,AMLC对学术不端论文的漏检将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2.
以医学论文为例,选择45篇内容重合度大于0的文章,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通过比对数据库中的文献数据,并统计前言、方法、结果、结论的出现次数。结果43篇原始论文虽不同文字重合度但都出现结果内容重合。低于20%的文章结果内容对重合度贡献小,随着文字重合度上升,文章结果内容相似或相同概率增加。由于文章内容复杂,文字重合度在30%~60%者,需要逐篇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能将稿件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快速全文比对,以文字重复率给出量化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为编辑识别重复发表、抄袭、剽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新疆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应用AMLC系统对1480篇来稿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比对结果判断时的注意事项,以便AMLC系统能更广泛而实用地运用于医学论文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运用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遵义医学院学报》605篇来稿进行同步检测,比较两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及以文献量复制比≥10%、≥20%和≥30%三个等级比较两种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检出率及一致性。结果显示AMLC与PSDS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Z=-8.15,P0.05);文献量复制比≥30%AMLC和PSDS检出率没有差别(P0.05);文献量复制比≥20%、≥10%AMLC和PSDS检出率有差别(P均0.05);三个等级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P均0.001)。这一研究结果为编辑选择合适的检测系统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欣 《中国科技信息》2010,(12):184-185
目的:通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在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为抵制医学期刊不端行为提供方便.方法:本刊从2010年1~4月应用"中国知网"免费提供AMLC系统对来稿通过文题、作者、引文等方面进行检测,同时,对2010年第1~3期已进入编辑排版、校对的文章进行检测.结果:通过检测及分析,结合医学期刊实际特点,界定文章抄袭或重复发表标准为:(1)与已发表文献的重复比例大于80%;(2)重复比例介于60%~70%,且论文的核心内容(如:临床资料,结果数据和讨论部分)重复率大于85%.结论:由于AMLC是近年开发研制的,我们编辑部也处于刚刚使用阶段,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力争从源头上杜绝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6.
学术不端在科技界时有发生,而学术不端稿件在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由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自身技术和算法结构的局限性,AMLC并不能真正地达到人工智能,所以编辑日常工作中不能完全依赖AMLC的检测结果。笔者根据《中医学报》部分新来稿件的检测结果对文献类型、重复文献类型、重复位置、基金类型、与作者自己比较、作者身份特征、作者单位信息及重复文献数量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对高文字复制比的学位论文、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名医经验总结等类型稿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线抽查检测了<中国水产科学>2009年1~12月投稿科技论文151篇,以及已出版的稿件137篇.被检测的文章中,绝大多数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仅有2篇文章的文字相似率很高,为98%,且为同一作者投稿.文字相似率最低的为5%,无相似率的文章97篇.结果显示,文章中相似率多集中在5%~30%.科技论文容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位置为:①前言和讨论;②材料方法与结果分析;③参考文献;④署名.出现学术不端问题的表现形式有6种:①作者将一个成果以多篇相似或者相近的文章投给不同的科技期刊,文章的主体内容重复或雷同;②作者在文章中将他人文献中的内容以段落或者句子的形式在文章中使用,但不标注文献来源.③作者的同一篇文章以改换关键词的方式向不同科技期刊投稿.④作者为赚取稿费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同一篇文章向众多科技期刊投稿.⑤作者以群发邮件的方式投稿.⑥参考文献引用不当引发的文章中学术不端现象.  相似文献   

8.
药学论文学术不端的表现及责任编辑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年全部来稿和拟用稿进行两次查重,分析药学论文学术不端的种种表现,指出药学期刊责任编辑在防治学术不端论文出版中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学术不端检测中的隐性重复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 【目的】研究科技论文中文字复制比较低但仍然存在学术不端的现象,以提高论文审稿质量。【方法】 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结果】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多以文字的复制比来表示,但文字复制比的高低并不能代表作者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文章虽然文字复制比较低,但仍然存在不端行为。【结论】编辑不仅要检测文章的文字复制比,而且要切实履行编辑职责,运用不同方法审查稿件的隐性重复现象,提高编辑初审质量。  相似文献   

10.
遏止学术不端行为 保护科研原创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在线检测英文文献原创性的反剽窃工具CrossCheck,具体分析和评述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使用CrossCheck检测时所遇到种种不合理的学术现象,如重复发表、自我抄袭、搬来主义、东抄西凑和随意摘用等,同时探讨了不同论文体裁和时滞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 国外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时间较早,2009年国内成功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将其投入使用后,抄袭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有效遏制;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设置的文字复制比阈值太低,引起新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利于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继承性、创造性发展。【结论】 (1)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理性使用检测系统、设置合理阈值、科学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为规范学术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及时准确发布研究成果建立正确导向;(2)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统一的引用规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论文类型等采用不同的阈值,实行“人机”结合、精准检测;(3)建立学术不端审核机制,规范审核流程,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形成以编辑为主、多方联合的多元防治体系;(4)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检测系统查准率,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科及新型出版方式的多样化需求;(5)建立学术不端法治体系,建立终身信誉制度或荣誉准则制度,开展科研诚信终身化与常态化教育,相关单位将学术道德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2009年1月起,《资源科学》编辑部开始使用清华同方研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自由来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刊来稿的文字复制率分布具有稳定性特征,复制率≤5%的稿件占1/2强,≤20%的约占3/4,≥50%的高复制率稿件多为作者自抄、重复发表或一稿多投,严格意义上的抄袭只是少数,并且不同机构投送的稿件差别显著。两年多来的应用实践说明,AMLC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检索工具,但复制与抄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宜简单地用复制率评判论文的抄袭程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运用学术不端软件检测文章的统计,分析了文字重合率在10%-50%的文章的具体情况,为了不使有价值的文章被扼杀,指出编辑在运用此软件时不能仅仅以文字重合率的高低来判断文章的质量,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知识和掌握的信息,结合专家审稿意见以及现代化的手段,准确、全面地理解文章的重合率,并对文章做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情况,探讨医学学术不端论文的有效防范对策。【方法】以2021年6月3日至12月31日NHC通报的309篇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作者特征(职称、科室、工作单位、署名作者数)、论文特征(发表与撤回时间、被引用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09篇学术不端论文共有署名作者1378位,被通报作者数为1019位,共计被通报1168人次。除不知情作者(36位)外,有174位署名作者未被工作单位通报处罚。1019位被通报作者中,69.08%的作者工作单位在山东;81.24%的作者拥有中级或副高级职称;医师与护师分别占84.09%与11.49%;骨科领域作者最多(占7.85%)。(2)截至2022年1月31日,309篇学术不端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3.6次;有撤回声明并注明撤回日期的论文有201篇,撤回后其新增被引频次平均为3.9次/篇。仅30篇(14.93%)论文撤回后未再被引用。(3)论文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162篇,52.43%),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138篇,44.66%),编造研究过程(101篇,32.69%),不当署名(74篇,23.95%)与图片造假(31篇,10.32%)。【结论】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编造研究过程;部分作者存在多次学术不端行为。我国医学学术不端论文防范与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国家层面、医学科研机构、国内医学期刊等需要携手共筑抵抗医学学术不端行为的围墙,维护学术道德、净化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中华系列与学报系列高影响力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准确性与不合理引用情况,分析其差异原因,并探讨提升参考文献引用准确性的方法。【方法】 选择5种中华系列杂志和5种学报系列杂志发表的论文(共96篇),分别购买、下载其文后的中、英文期刊文献的PDF全文。参照文献全文核对论文引用处内容,判定引用准确性与不合理引用(无关引用、相关多引、漏引和错引),并分析两系列高影响力论文引用准确率或不合理引用率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核查1502条两系列杂志论文的文献全文,其中引用不合理的文献为219条(14.58%);中华与学报系列不合理引用率分别为15.13%和14.09%。论文中共1821处引用文献,不合理引用率为12.74%;中华与学报系列的不合理引用率分别为13.28%和12.23%。中华系列的中文期刊文献引用准确率高于英文期刊文献(引用条数:93.20% vs 82.72%,P<0.005;引用处数:94.51% vs 84.69%,P<0.005)。不合理引用中,两系列杂志论文均以多引和错引常见;错引以数据引用错误为主。两系列杂志论文的英文期刊文献一处引用准确率均高于多处引用准确率。【结论】 两系列杂志论文的文献引用准确率均较高,但部分作者不够重视中文文献的引用;文献多处引用会导致不合理引用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审稿功能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研制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依托强大的数据库,能将编辑提供的稿件与库中已发表的文章进行快速全文对比,并给出比对结果。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来稿初审,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判断来稿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但其检测功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影响了该系统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检测结果也不具法律效应。因此,编辑在审稿时要利用该系统的查重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照《著作权法》对稿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正确区分“合理引用”、“侵权”与“抄袭剽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学术期刊编辑及时、准确地辨别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现实依据,以充分发挥编辑在防范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07—2013年发表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数量、类型、年际变化和疑似源文献类型,深入分析2012—2013年不端文献的重合度、重合内容、产生历程以及作者特征等。【结果】找出以上文献的“漏网”原因以及编辑部管理工作上的漏洞,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已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复制和拼凑,而是已经演化为隐式的深层次学术不端。【结论】编辑部应严格规范审稿流程、强化责任编辑的学术把关职责、执行收稿时查重+发表前二次检测以及双系统检测、建立学术不端问题共享数据库、注重刊后学术不端文献的撤销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现状,指出其中的出版伦理问题,并提出识别和防范对策,以期引起科技期刊界对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方法】对部分论文写作工具展开实验,分析Retraction Watch中因“随机生成内容”而被撤销的稿件情况。通过案例及阐释方法总结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发表现状、特征及伦理争议,提出相应对策。【结果】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方式和工具较多。机器直接生成的稿件涉及学术不端风险的概率较高,国内作者因使用机器生成内容被撤稿的趋势明显上升。机器间接参与论文写作的研究数量快速增长,但存在数据伦理问题、学术创新争议、算法黑箱与偏见问题、引用问题、署名问题。【结论】机器生成的论文有降重、伪造、不当引用、干扰同行评审等学术不端特征可供识别,其他类机器参与写作的论文需要编辑通过关键词等方法判断机器的自主程度。应从完善收稿规则、改进检测技术、开放同行评审、审查算法、提高机器透明度、规范署名、规范数据引用和代码软件引用、完善内部版权协议和外部协同治理等方面防范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出版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现状,指出其中的出版伦理问题,并提出识别和防范对策,以期引起科技期刊界对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方法】对部分论文写作工具展开实验,分析Retraction Watch中因“随机生成内容”而被撤销的稿件情况。通过案例及阐释方法总结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发表现状、特征及伦理争议,提出相应对策。【结果】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方式和工具较多。机器直接生成的稿件涉及学术不端风险的概率较高,国内作者因使用机器生成内容被撤稿的趋势明显上升。机器间接参与论文写作的研究数量快速增长,但存在数据伦理问题、学术创新争议、算法黑箱与偏见问题、引用问题、署名问题。【结论】机器生成的论文有降重、伪造、不当引用、干扰同行评审等学术不端特征可供识别,其他类机器参与写作的论文需要编辑通过关键词等方法判断机器的自主程度。应从完善收稿规则、改进检测技术、开放同行评审、审查算法、提高机器透明度、规范署名、规范数据引用和代码软件引用、完善内部版权协议和外部协同治理等方面防范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出版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两种农业学报引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圣琴 《情报科学》1998,16(5):444-448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两种农业学报(《西北农业学报》和《西南农业学报》)中刊载论文的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农业学报的论文著者引用文献均以期刊为主,占总引文量的65%以上;引文语种主要是中文;论文的篇均引文数较低,自引率较高;引文的时间跨度较大,中、外文期刊的半衰期分别为5.1年和11.6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