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纠正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结构性错配,提高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测度模型,利用2005-2016年农业科研机构数据,对农业科技资源结构性错配状况进行测算。研究显示:①行业结构错配最为严重,导致农业科技产出损失38.5%,主要表现在种植业配置过度,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配置不足;②其次是隶属单位间结构性错配,导致农业科技产出损失8.4%,主要表现在农业部属配置不足,省属配置过度,地市属农业科技人力配置过度而财力资源配置不足;③最后是地区间结构性错配,导致农业科技产出损失6.4%,主要表现在华北区、东北区由配置不足转向配置过度,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配置过度,西北区人力资源配置不足、财力资源配置过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资源错配理论,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模型及农业科技产出缺口模型,测算不同行业、不同地区2006—2015年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错配指数及农业科技产出缺口,比较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研究表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对农业科技产出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指数不同,即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程度不同;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导致近20%的农业科技产出缺口,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导致的农业科技产出缺口大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导致的产出缺口;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贡献率大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9-2017年农业科学院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Hsieh and klenow建立的资源错配模型测算出农业科技资源总错配指数。基于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视角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25个省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虽有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2)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程度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双门槛效应且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显著受限于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程度。(3)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在不同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门槛区间内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价格扭曲、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要素相对价格来研究价格扭曲、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采用Cost-Malmquist指数模型将CM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分配效应和价格效应.研究发现:制约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首要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扭曲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东部地区生产率增长率最高,受要素价格扭曲影响程度最大;市场化率的提高可以减少价格扭曲,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对外贸易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反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根据资源错配理论,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2005—2016年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相对错配指数以及农业科技产出缺口,比较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研究显示,(1)不同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系数不同,即农业科技资源相对错配程度不同;(2)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导致超过50%的农业科技产出缺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错配是农业科技产出缺口的主要原因;(3)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大于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R&D投入递增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R&D资源配置视角,根据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将资源错配研究方法引入知识生产函数,测算中国创新生产系统R&D资金和人员的配置扭曲状况,探究R&D资源配置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在R&D资源配置扭曲中发挥纠偏作用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R&D资源存在资金配置过度而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且R&D资源配置扭曲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R&D资源配置扭曲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R&D人员配置相比,R&D资金配置扭曲的负向影响作用更大;(3)创新环境和对外开放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而政府干预则显著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4)人力资本达到了一定水平后能够吸收配置过多的R&D资金,但绝大多数省市并未达到这一门槛值水平。为优化R&D资源配置并发挥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应当建立完善以市场为主导配置R&D资源的长效机制,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促进R&D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同时评估政府配置R&D资金政策的有效性,不断完善R&D资金的财税政策支持规则和方式。而为了发挥人力资本的纠偏作用,需要加大教育培训和健康投资,提高人才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推进以“人力资本红利”代替“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R&D投入规模和R&D资源配置的区域TFP增长模型,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考察区域TFP增长和R&D活动的空间关联特征,着重探讨R&D资源在区域内部研发主体间的配置结构与区际间的空间再配置效应对地区TFP增长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TFP增长和R&D活动均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俱乐部集聚特征;(2)R&D投入规模对区域TFP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区域内R&D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偏低,相较于企业和高等学校而言,科研机构R&D配置份额的增加更有利于促进TFP增长;(4)区际间R&D资本和R&D人员的流动均能够显著提升区域TFP,而R&D人员流动的作用效果更强。无论是当期模型还是滞后模型,上述结论均具有稳健性。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我国调整R&D支出总量,优化R&D资源配置,进而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用TFP解析西部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明显加剧,从西部的实际情况看,由于财力有限,不可能靠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提高GDP的增长率,从长远来看,西部的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也促使西部放弃资源开发导向战略。实证研究表明,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西部的最大优势是与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相关的一切资源都便宜,为此,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用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去整合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了西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区域科技进步视角出发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利用广东省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分解,从地市、珠三角、东西两翼、贫困山区四个区域层面探索区域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论表明:广东省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源泉是区域科技进步;广东农业TFP增长动因存在显著区域科技进步差异性;而区域科技差异性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关。据此,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推动广东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德山  邓翔 《科学学研究》2018,36(4):654-661
创新发展是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手段,只有打破要素和资源的瓶颈,才能激发创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引入要素相对价格来研究价格扭曲、资源错配和创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首先采用Global Cost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模型将创新生产率进行了分解,然后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制约我国创新生产率进步的首要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扭曲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化率、对外开放度、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改善创新效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贸易自由度反而导致了创新效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科技金融投入是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方式。本文运用Malmquist TFP指数对广东地区的科技金融投入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如下结论:珠三角地区随着科技金融投入增加,其科技创新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珠三角对科技金融资源的使用与配置处于技术有效状态,科技金融投入逐渐达到规模经济最优;粤东西北地区由于科技金融投入不足,导致其科技创新效率较低,与珠三角差距在拉大。本文认为,广东省政府在今后制定科技金融政策时应注意平衡地区差距,引入市场化机制,发挥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创新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006-2016年省级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效率较低,已有生产要素投入潜力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科技服务业TF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其中主要源动力来自技术进步变化,而技术效率变化对TFP增长的贡献较弱;生产率指数区域发展不均衡,高水平与较高水平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地区间技术效率变化差异显著。要促使科技服务业效率提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自主创新,完善制度环境加强管理创新,因地制宜缩小区域差异等。  相似文献   

13.
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泽  李东 《科研管理》2010,31(2):18-25
依据1995~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RD活动的溢出效果不同。区域之外的RD累积投入(技术引进费用)带来的TFP增长效应最大;企业RD累积投入对TFP增长作用的效果居其次;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RD累积投入TFP增长效应最小。区域自主创新对东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西部;技术引进对西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大于东部。同时不同类型的RD活动彼此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不同,这给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R&D活动对TFP等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企业R&D投入对TFP作用的效果最大,且时于TFP的作用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技术交易带来的TFP效应居其次,且对TFP的作用西部地区大于中部,中部地区大于东部;而政府R&D投入的TFP弹性在三个地区均为负值.这些差异给区域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正稳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农牧业生产体系整体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农牧业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利用效率低下,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因素。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构建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西藏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胥巍  曹正勇  傅新红 《软科学》2008,22(5):95-99
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采用1978~2005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我国东、西部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西部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的财政农业支出,对刺激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都较为重要,而东部地区的长期性政策则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陈嘉  韦素琼  陈松林 《资源科学》2018,40(10):1980-1990
闽台间独特的“渐进”开放,对两地农业发展影响深远,因而在开放条件下进行闽台农业技术进步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比1951—2015年闽台农业发展特征基础上,运用Malmquist指数测度两岸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建立VAR模型进一步研究对外开放、闽台渐进开放对闽台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这65年间,福建农业产值总量大于台湾,而台湾农业产值增速总体上高于福建,但两地农业增长率水平趋近,二者差距逐渐缩小;闽台农业存在一定竞合关系,即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变动的互补性,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赶超与竞争;在农业TFP增长推动因素方面,开放因子对闽台农业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冲击作用,且渐进开放3个时期间,其冲击效应存在类似“迭代作用”的发展趋势,闽台渐进开放持续影响两地农业技术进步,而闽台农业开放的效应仍在持续显现中。最后,讨论了主要结果所赋予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9-2017年农业科研机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创新水平的中介角度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生产率之间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也可通过技术创新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需要从"直接"向"间接"转变,注重提升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科技金融与生态概念相融合的区域科技金融发展的崭新视角,首先依据生态原理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其次建立评价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对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展开评价分析;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2009—2016年我国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空间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基本聚集在东部地区,东部与其他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差异最显著且该差异逐年递增;总体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处于萧条区的省份多;未来可能会形成东部地区辐射扩散、中部地区稳步增长、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