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1月13日,新创刊的生物学杂志eLife发表论文,中国科学家攻克了一个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难题,而这一基础科学问题也与人类、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健康相关。过去,世界和中国忽略了我国科学家在条件艰苦的1980年代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科研经费节余现象与科技资源配置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经费的节余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科研项目经费的大量节余是不正常的,不宜鼓励;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突出地反映出我国科技经费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科技经费管理中存在着两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不明和成本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要求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特别是给科学家和科学家团队更多的自由支配经费。  相似文献   

3.
本文聚焦于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这批科学家的命运体现在对政治与科学、去国与归国、个人与国家等多重相互交织的选择之中。他们大部分是抗战胜利后,通过国民党政府组织的留学考试出国的。50年代他们中很多人想回国为新成立的共和国服务,美国政府禁止他们回中国大陆,他们却想方设法,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中国。这些科学家在新学科的建制化、科学人才的培养以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方面,尤其其中有些科学家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订和"两弹一星"的研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批科学家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和文革中受了很多冲击,有人被关入监狱,甚至有人自杀。在这批科学家身上能够见证科学与政治复杂的关系,能够见证冷战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是什么与是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指导科学家实施其正当科研行为的问题,同时更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应该说既不是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不是单纯的科技创新,同时也并非科学家个体或群体的单一责任。实际上,它是一种长效责任和全局责任、一种内在责任和显在责任,同时更是一种对于人类命运与发展前途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提高科研效率要看"产出"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创造单位GDP所需的研发人员是日本的3.68倍,所需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是美国的4.48倍。这说明以对GDP的贡献衡量,4至5个中国科研人员才顶一个美国科研人员。为什么我们的人均贡献率低?从分析我们身边发生的科研活动应当能找到答案。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7.
对SCI在科学评价体系中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科学界,SCI从一种统计方法、检索工具成为一种评价指标,对中国的科学事业产生了相应的冲击。探讨科学研究的评价方法,介绍了科学家们与科学管理官员们对科学研究评价的不同态度。科学家们认为,对科学研究成果表达的主要形式的论文评价,应由有真正能力的科学家们同行评议,而不是根据于SCI的指标。提出要为年轻科学家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给予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前言     
科学家与科学发现是人们长期感兴趣并一直激励人类不断进取的永恒主题。本世纪70年代末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举行的一个国际会议上,欧美一些科学家、科学史学家、科学哲学家在谈到科学发现的问题时,认为具体的科学发现永无尽期,没有内在机制的逻辑可循,是“令人烦恼”又“无可捉摸”的事件(M.Grmek,eds.,"On Scientific Discovery",1981)。 “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规律研究”课题组,从80年代开始通过从具体问题上升到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从事了近10年关于科学发现经验的探索性研究。本刊编辑部现选登其中一组文章,以期人们对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历程有一个比较具体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黄莹 《发明与创新》2006,(12):31-31
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Sune Svanber院士日前来到杭州,给浙江大学的上百名学了做了一场题为“科学的魔力——诺贝尔与物理学”的科普讲座。当记者问及中国科学家何时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表示,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正在大踏步前进,中国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因发现人类嗅觉的基因作用机理,荣获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保证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深入细致的、耐心的科研方法与态度,以及众人合作的科研氛围。记者在获悉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理查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