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近年来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务工作者医德滑坡十分严重。医务工作者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职责,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病患者及病患家属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贯彻落实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也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传统医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护院校是为医务战线输送人才的根据地,如何将传统医德教育与医护学生的职业道德塑造相结合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凝练的、以"两弹精神"为核心的"两弹文化",该文化的背景、内涵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渊源关系;论述了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传承和发扬"两弹文化"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加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工程物理研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16)
本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专业上的职业教育向融合,通过文献、调查及个案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是解决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在全社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背景下,少年儿童图书馆应结合社会现实需求,准确定位在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的角色和功能。引导青少年回归经典阅读,提升文明素养,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开发形式多样的少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及文化产品。同时,要注意克服一些文化传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推动青少年全面科学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积极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目前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不足,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远远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本文就传统文化的现状、传统文化凋零的原因及如何繁荣发展农村的传统文化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郑伟丽 《科教文汇》2012,(20):95-9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书法教学、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等方式,努力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精髓,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将传统文化实践应用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相结合,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能够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建设,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教学体系中培养优秀的学前教师队伍,并与幼儿园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传承、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信仰的重要依托与精神传承的灵魂,是构建全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尝试在融合建设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一直为世界所称赞,而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应当把小学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文主要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并探讨如何把德小学德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新时代,我们在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回望历史、创意激活、融入生活、交流互鉴,从而使其转化成推动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两个文化系统的存在都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会活动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文章从融入方式、融入内容、融入路径、融入保障等方面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2017年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整体的界定以及全面的部署。文章以此为契机,对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从4个方面构建了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的工程路径,即:(1)从政府层面构建政府主导的传承发展机制,为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大力加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队伍建设,为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必需的高素质的人力支撑;(3)构建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打造文化传承的主阵地;(4)开发河北省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产业路径,在提升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贾丹 《知识窗》2023,(12):108-1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与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育人价值。文章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与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索二者融合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土壤,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本文从历时性、共时性角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榜样文化的本源和基础。建设当代榜样文化,要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培育、选树、传播与之相关的先进典型,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相似文献   

16.
虞玉洁 《科教文汇》2023,(16):16-19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学生价值观的走向,进而影响着社会发展力量的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璀璨的智慧宝库,是每一位教师立德修身的源头活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既彰显了我国民族特色,也展示了民族文化自信。该文先阐释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一步从社会、教师、学生层面对师德师风提出要求,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经典智慧,与现实中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提出了合理可行的传统文化助力路径,为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借鉴性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严智敏 《知识窗》2024,(2):36-38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文化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和工作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当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文章从高校实际案例出发,通过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处置、案例成效、案例启示,提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挖掘优秀文化,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18.
重视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优化,强化课程思政作用与建设,从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入手,彰显课程教学特色,着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文化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之根,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本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承担着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规范,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建设文化强国不能忽视网络文化这一新领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优秀文化产品充实网络文化内容,扩大网络文化的覆盖面,提高网民素质,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