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朝辉 《资源科学》2018,40(7):1387-1396
退耕风险感知是影响农户退耕参与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关键要素。基于新疆阿克苏地区1451户农户的调查,应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从预置性因素、政策性因素、过程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出发,探索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农户退耕参与风险感知、激发农户退耕参与意愿、优化退耕还林政策设计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业经营收入比重等预置性因素、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等政策性因素、退耕还林直接成本等过程性因素、非农就业能力等外部性因素具有统计显著性;② 家庭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情况、退耕还林政策认知水平、退耕配套政策、非农就业能力等变量对显著降低农户参与退耕的高风险感知或提升低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农业经营收入比重、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业自然生产弱质性、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变量对显著提高农户参与退耕高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③ 退耕政策认知水平、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是影响农户参与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键变量,也是降低农户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2.
任林静  黎洁 《资源科学》2018,40(8):1560-1571
退耕还林工程进入政策调整的新阶段,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能否瞄准多元政策目标是这一时期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一手调查的农户及地块数据,考察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效益、成本有效性、益贫性等多元目标的瞄准成效,并进一步探究农户决策自主权在退耕瞄准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基本能够瞄准生态效益较高、成本较低的地块,但并未瞄准贫困户的地块,尤其是在农户没有瞄准自主权的情况下,家庭经济贫困对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决策自主权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瞄准多元目标有积极作用,由农户自主瞄准的地块更具成本有效性和益贫性。因此,为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的瞄准效率,实现成本有效性、益贫性等多元目标及成果的可持续性,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赋予农户更多决策自主权;改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瞄准方案与指标体系;完善退耕补偿方案,建立动态的、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退耕风险感知是影响农户退耕参与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关键要素。基于新疆阿克苏地区1451户农户的调查,应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从预置性因素、政策性因素、过程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出发,探索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农户退耕参与风险感知、激发农户退耕参与意愿、优化退耕还林政策设计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经营收入比重等预置性因素、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等政策性因素、退耕还林直接成本等过程性因素、非农就业能力等外部性因素具有统计显著性;②家庭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情况、退耕还林政策认知水平、退耕配套政策、非农就业能力等变量对显著降低农户参与退耕的高风险感知或提升低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农业经营收入比重、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业自然生产弱质性、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变量对显著提高农户参与退耕高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③退耕政策认知水平、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是影响农户参与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键变量,也是降低农户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工程进入政策调整的新阶段,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能否瞄准多元政策目标是这一时期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一手调查的农户及地块数据,考察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效益、成本有效性、益贫性等多元目标的瞄准成效,并进一步探究农户决策自主权在退耕瞄准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基本能够瞄准生态效益较高、成本较低的地块,但并未瞄准贫困户的地块,尤其是在农户没有瞄准自主权的情况下,家庭经济贫困对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决策自主权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瞄准多元目标有积极作用,由农户自主瞄准的地块更具成本有效性和益贫性。因此,为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的瞄准效率,实现成本有效性、益贫性等多元目标及成果的可持续性,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赋予农户更多决策自主权;改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瞄准方案与指标体系;完善退耕补偿方案,建立动态的、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应用机制设计理论构建了污染减排技术与努力程度均为企业私人信息的污染减排激励模型,分别设计了混同激励契约与分离激励契约,并对契约相关参数进行了数理分析与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减排技术低的企业始终获得保留收益,减排技术高的企业可以获得额外收益;政府倾向于采用分离激励契约,减排技术高的企业倾向于混同激励契约;分离激励契约不利于企业污染减排技术的提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政府决策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企业低碳减排中的低碳技术和减排努力程度属于私有信息时,政府需要甄别其碳减排的真实能力并对其减排努力实施有效的激励。针对上述问题,运用博弈论和激励机制理论,建立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并存且企业低碳技术为连续类型下的企业低碳发展的激励契约;对比分析了只存在道德风险单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通过数值仿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双重信息不对称时,政府的期望收益减少,企业的减排努力程度降低而收益增加;政府应针对不同技术类型的企业设计差异化的契约激励模式,不但可以起到自我选择的甄别作用,还能诱导企业提高低碳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7.
 考虑中国要素市场不完全的特征,从“技术最优”和“成本最小”两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引入要素价格信息的创新效率指标,并利用三阶段DEA-Windows方法测度1996-2008年四位码高技术产业内、外资部门的相对效率差异,分解出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得出要素市场不完全下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特点:第一,创新效率主要受制于低配置效率,创新研发效率主要受制于低规模效率,而且有极强的内生性;第二,内、外资部门创新效率的差别主要在配置效率上,创新研发效率的差别主要在规模效率上,研发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差异不显著;第三,外部环境、主要是政府政策支持在提高研发效率的同时却以配置效率的损失为代价。因此,应注重“市场”维度、发挥要素市场在高科技产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政府支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需要在研发效率提高与配置效率损失之间权衡,确保创新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由多个供应商、一个supply-hub、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物流成本优化问题,基于横向和纵向双重协调思想,建立循环取货方式下的物流成本模型。分别基于供应链成员集中决策和分散对模型进行求解。定量分析不合作分散决策造成的双边边际效应。基于补偿机制,分别设计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下的激励契约,从而使供应链物流运作成本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4,(10):27-31
针对回收处理企业处理能力隐匿的逆向选择问题和努力水平隐匿的道德风险问题,运用激励理论研究不对称信息下政府与回收处理企业的激励契约设计过程。提出分离契约实施的前提条件,比较混同契约与分离契约的有效性,给出能获得政府正向激励的回收处理企业类型,讨论各相关因素对次优契约和努力水平的影响,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两种激励契约下处理能力变化对次优契约、努力水平及双方期望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混同契约相比,分离契约能较好实现回收处理企业的类型甄别和高效激励,有效促进回收处理企业提高努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殷红 《科研管理》2012,33(2):156-162
随着政府近年来对高技术计划项目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作为项目承担主体的科研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亟需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提高科研机构的研发效率。为此,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高技术计划项目分段投资的激励契约设计模型,并分析在此模型下科研机构的分阶段选择努力水平,研究了分段投资和激励契约在减轻科研机构道德风险中的作用,最后对政府的高技术计划项目的投资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农户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有效激励农户主动参与休耕的补偿标准,以效用理论为指导,依托河北省293户样本,构建农户受偿意愿的效用函数测定休耕补偿标准,并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通过多角度的验证,农户意愿视角下测定的休耕补偿标准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合理性;② 休耕补偿标准测算结果显示,参数估计结果为7677.60元/hm2,非参数估计结果为9962.40元/hm2;③ 回归分析表明在河北整村推进实施休耕的背景下,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受偿意愿的影响被削弱,生产特征和农户对休耕补偿政策的认知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农户生产特征中投入产出比过高是农户选择休耕的根本动因。基于上述结论,建议适当提高现行休耕补偿标准,休耕政策的推行应尊重农户意愿,并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渠道以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本研究从农户意愿的角度出发探讨休耕补偿标准,是耕地休耕理论研究的新尝试,以期为完善休耕经济补偿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由于补偿资金来源单一,因此项目提供的生态服务通常和政策周期同步,持续性较差。本文以改善该类生态补偿项目生态服务的持续性为目标,以粮豆轮作补贴这一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为例,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和二元Probit模型、双变量Probit模型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农户粮豆轮作决策的影响,探索实现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项目多中心治理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①亲缘社会网络显著促进农户进行粮豆轮作,而友缘社会网络对农户粮豆轮作决策的影响不显著;②亲缘社会网络有助于农户将粮豆轮作意愿转化为具体行为。结合以上两点推断:亲缘社会网络可以成为政府补偿之外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户进行粮豆轮作。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项目采取政府补偿+自主治理(社会网络)这一多中心治理模式。这对于提高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正在实施的轮作补贴项目生态服务的持续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同时对此后出台的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政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息租金抽取与经理工作效率的权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预测》2006,25(6):55-58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公司所有者防范经理道德风险行为的最优契约必然要面时信息租金抽取与获取经理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的冲突,即减少信息租金的支付会导致经理努力程度的降低,所有者正是在权衡这个冲突的利弊中得到信息不对称下的最优契约,本文的模型扩展了拉丰的分析模型并得到了一些新结论。  相似文献   

14.
韩洪云  喻永红 《资源科学》2014,36(2):389-396
作为农户受益的一部分,退耕还林通过其生态功能对土地生产力的改善效果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本文基于重庆万州的农户调查数据和土地生产函数及其索洛余值估计,定量分析并解释这一效果。结果表明,在没有重大农业技术进步和除退耕还林政策以外的制度创新,以及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退耕还林使耕地的玉米和小麦单产分别提高了12.7%和20.9%,折合成收益分别为1 452.98元/hm2和1 170.02元/hm2;并且,除退耕还林以外,土地的生产力还显著地受到地块面积、资本投入、土地质量、农技培训等因素影响。结论认为,土地生产力的改善明显得益于退耕还林;除增加物质投入以外,配合采取促进相邻土地的流转与集中政策、加大对农民的农技培训力度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区土地生产力和退耕还林项目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依依  宋子千  张敏 《资源科学》2013,35(11):2194-2201
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旅游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将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激励,以调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旅游生态补偿成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关注的焦点。基于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较为系统地梳理与评析了旅游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研究内容。进而提出了补偿空间范围及其等级区划、补偿标准及其时空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补偿机制及补偿绩效等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巩固和深化林改成果、维护林农利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本文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探讨林权流转、政策性森林保险、公益林补偿、林业合作组织、木材采伐限额管理、林业税费等林改配套政策对农户造林、抚育和采伐行为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林权流转、林业税费负担和林业合作组织等配套政策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显著影响,而林木限额采伐、政策性森林保险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对林农生产行为有显著影响配套政策,本文提出:1尊重农户意愿,规范林权流转;2进一步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3营造良好的税费环境。对林农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的配套政策,文章提出:1促进林业收入多元化;2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范围;3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最后提出应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增加农户对林改政策的认知,以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鸣 《资源科学》2021,43(7):1467-1478
推进宅基地腾退是缓解中国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举措。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了解农户补偿偏好,设计合理的补偿方案,促进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本文设计了一个包括补偿方式、补偿速度、补偿比例、付款模式、配套服务和资金来源6个属性在内的分组选择实验方案,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货币补偿、住房置换和就业安置3种补偿方式下的农户选择偏好以及异质性来源。结果发现:①只要政策公开透明,补偿标准合理,多数农户具备参与宅基地腾退的意愿,且更倾向于选择直接的货币补偿方式;②非货币补偿方式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政策潜力,对于更为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水平更高以及所拥有的宅基地距离县城更远、重要程度更低的群体具有吸引力;③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户选择何种配套服务和资金来源的两个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低、年收入越低的农户越偏好教育培训与补缴社保,且更倾向选择财政拨付渠道的补偿资金来源。本文的发现为如何更加科学精准地制定退地补偿计划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爱慧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3,35(10):2061-2066
耕地生态补偿的主要相关利益主体对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接受程度和可能反应,是未来中国设计耕地保护政策时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本文选用湖北武汉市中心城区与远城区361份市民和383份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从选择实验法视角,分析城乡居民对于耕地面积、耕地质量与肥力、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支付成本4项保护属性及所组合方案政策的可能反应和接受意愿.研究表明: ①城乡居民对除货币属性外的耕地保护属性的偏好与接受意愿存在差异,居民对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最高,其次是耕地质量与肥力,关注较少的是耕地面积;②所有耕地保护属性组成的7个方案中,最优方案的支付意愿最高,意味着居民期待耕地面积、耕地质量与肥力和周边的景观与生态环境都得以改善;③城乡居民之间偏好与意愿存在着差异,这与社会经济背景,区域环境质量与文化程度有较强相关性.因此,以提高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属性的耕地保护政策,是未来耕地保护政策设计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王晓君  周立华  石敏俊 《资源科学》2014,36(10):2166-2173
退牧还草、封山禁牧政策下,部分农牧交错带地区已呈现出沙漠化逆转趋势,但因沙漠化逆转的生态效益难以直接反映到农户经济收入当中。农户因牧场资源减少,经济利益受损,为维持收入不变,农户违规放牧、偷牧现象严重,退牧还草生态成果存在很大隐患。科学评价农牧交错带沙漠化逆转的生态经济效益,探讨禁牧政策下,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政策手段,对于保障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Bio-economic模型,模拟了不同经济政策的优化调控和生态建设的政策选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禁牧政策下,通过农业和畜牧业的耦合优化配置、贷款资金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等政策措施,可实现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的目标。研究建议,可适时考虑调整放牧政策,改禁牧为轮牧,在有效利用草场资源的同时,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实现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刘嘉玥  郭泉  汪永生  王文涛 《资源科学》2022,44(12):2501-2510
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海洋生态坏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海洋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亟需建立相应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并探索生态补偿的标准问题。本文通过编制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社会核算矩阵,构建中国宏观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征收不同程度的海洋生态补偿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征收生态补偿税的情形下,将政府收入增加的部分作为海洋生态补偿的专项资金,能够有效提高海洋生态补偿量。在生态补偿税设置为增值税的5%的情况下,海洋生态补偿量较初始情形相比,提升了4.07倍。②生态补偿税的征收会引起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国外储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其中,居民收入和国外储蓄受影响较大,企业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受影响较小。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政策,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