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实测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杭州软土地基某工程深大试桩对邻近隧道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桩-隧距、套管成桩工艺等因素对既有地铁隧道位移变化的影响,以及施工后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大直径基桩施工会使邻近隧道产生位移,合理选择套管成孔方式对邻近隧道的影响远小于成桩后期的影响;套管拔出会明显增加邻近隧道在基桩施工期间及工后的位移;套管成孔阶段与成桩阶段的隧道最大水平位移变化量、成桩全过程的隧道最大沉降量与桩-隧距呈明显负相关趋势。当桩隧-距/桩长≤0.2时,宜采用全套管工艺进行大直径基桩施工,其中桩隧-距/桩长小于0.08时,可保留套管;桩隧-距/桩长在0.2~0.33时,可采用半套管工艺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2.
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的监测为例,分析了深基坑岩土工程施工监测的特点,监测项目包括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桩顶竖向位移、桩顶水平位移、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坑外潜水水位及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对基坑测量中的使用仪器、监测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文中介绍的方法完成了实际工程的地铁基坑施工,起到了保证施工安全以及危险预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延安路某地下通道工程为实例,对基坑开挖引起的下卧运营地铁隧道竖向位移变形进行了实测分析和研究,得到了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拼装式衬砌隧道竖向位移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坑开挖对下卧隧道隆起影响深度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引起的下卧拼装式衬砌隧道产生竖向位移分布呈正态分布;相同条件下,开挖对下卧隧道的影响范围随着基坑开挖深度而变大,且随着深度增加,每开挖单位深度土体引发的隧道隆起范围的增量逐渐减小;与整体式衬砌隧道不同,基坑开挖时,下卧拼装式衬砌隧道最大隆起部位位于基坑土体先开挖位置的下方,而非绝对处于基坑中间位置;下卧隧道隆起量随基坑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加,其增加速率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下卧隧道隆速度起随开挖时间的增长而加快,同时坑底暴露期间隧道的隆起量不可忽略;软土地区基坑底板浇筑后下卧隧道可能出现一定的沉降,有利于抑制甚至削弱下卧隧道的隆起。所得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鉴借。  相似文献   

4.
隧道上方基坑开挖会引起下卧隧道的收敛变形,对某城市地下通道基坑开挖引起的下卧隧道收敛变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使下卧隧道产生横向压缩变形,隧道收敛变形的影响范围约为沿隧道轴线方向基坑长度的5倍。隧道收敛在基坑开挖区间较大并且向两侧减小。下卧隧道管片的横向压缩变形与管片的泊松比μ和土体的有效内摩擦角φ'有关。软土地区,隧道收敛变形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基坑边缘附近,基坑中心具有较小的收敛变形。基坑漏水使隧道上方土体产生附加应力,隧道发生横向拉伸变形。隧道收敛随基坑开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底板完成后隧道顶部由于上部竖向附加应力增加和底板的约束作用,隧道收敛变形具有一定的反弹。得到的结论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保障地铁盾构施工穿越既有铁路运输线路和地铁隧道的安全,采用ABAQUS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列车动载荷和地震载荷作用下地面沉降量及衬砌管片的受力变形。结果表明,在列车动态载荷作用下,管片及框架桥最大应力分别为7.6 MPa和4.6 MPa。地表竖直方向的最大沉降量为5.7 mm。在组合载荷作用下,管片及框架桥的最大应力和地表竖直方向的最大沉降量分别增大了4%和15%。该隧道施工有关强度和沉降控制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哈尔滨地铁3号线会展中心站基坑开挖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建立深基坑三维空间实体模型,模拟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水平及竖向位移。根据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基坑开挖引起的桩体水平位移、桩顶水平及竖向位移,最后将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与现场实际监测数据对比,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采用FLAC3D模拟可以较好地反映基坑开挖周边土体的实际沉降情况。  相似文献   

7.
地铁联络通道开挖时常采用地层冻结技术来提高软弱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冻胀、管片及衬砌的应力集中、融沉等问题是施工过程面临的挑战。本文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对冻结法施工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土体冻结、开挖、解冻全过程的温度发展规律、冻胀与融沉的位移分布规律以及隧道管片和联络通道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热力耦合有限单元法能有效地预测冻结壁的形成和解冻规律,水平联络通道冻结施工引起的地表冻胀、融沉位移近似呈正态分布,在开挖过程中隧道管片开口侧边中部及联络通道的尖角部分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解冻后联络通道的应力集中部位变为底部直墙拐角处。  相似文献   

8.
地铁隧道施工将破坏原有地下水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地表沉降和变形。从耦合理论角度,运用FLAC3D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并把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工程实测曲线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某城市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盾构施工后上部建筑基础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盾构隧道轴线与建筑基础相对位置对不同隧道下穿方式引起的上部基础平均沉降量与差异沉降量进行统计与计算分析,实测和计算结果均表明:盾构隧道在侧下穿上部建筑时,其基础平均沉降与正下穿工况下较为接近,但是其基础差异沉降和倾斜程度较大。本案例中侧下穿时基础每延米沉降差约为正下穿时的3倍左右,实测沉降数据分布与计算结果较为一致,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作为相似隧道工程中沉降控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借助ANSYS对一段隧道进行分步开挖模拟.采用ANSYS软件的生死单元控制和更换材料模拟开挖和衬砌,求解出了地层位移和地表沉降,通过对比各开挖步下的地表沉降可以看出地表沉降在盾构推进过程中的变化过程.同时还计算出了管片的主应力,计算出基于莫尔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并对管片是否破坏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杭州软黏土地区不规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受力、变形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论述隧道注浆纠偏技术的变形控制效果,本文采用施工全过程系统监测方法,以杭州某临近隧道群的基坑B3-1-2分坑施工为例开展系列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力状态不同,各挡墙墙身位移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最大位移受注浆纠偏施工影响且大多向坑外发展;北侧挡墙墙顶位移变化均较小,其余挡墙墙顶水平位移向坑内发展而竖向位移先发生隆起再下沉的变形;支撑轴力与墙顶水平位移呈正相关变化关系;受场地空间制约,地表监测沉降值随基坑边距离增大而逐渐增大;得益于分坑开挖施工策略和MJS (metro jet system)桩隔离作用,分坑B3-1-2开挖对1号线影响较小;隧道注浆纠偏技术能有效控制隧道沉降和侧移发展。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提供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杭州地铁盾构施工多处在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土层中。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铁盾构施工地表沉降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规律、沉降范围以及沉降槽宽度系数和最大沉降量与隧道埋深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根据沉降大小和盾构机头的位置在轴线方向上分三个阶段,即盾构机到达前0~40 m、到达后0~50 m和后盾构等三个阶段。以盾构机头为中心,地表沉降的纵向影响范围为前40 m、后50 m,横向上为左右两侧各20 m。盾构施工期间地表位移主要表现为沉降,但也有隆起,盾构到达后的20~50 m为沉降发生的主要阶段,后盾构阶段沉降稳定,但也存在部分回弹现象。沉降槽宽度系数随着埋深的增加影响范围增大,而地表最大沉降量则随着埋深的增加减小。文中得到的结论对于杭州等软土地区地铁盾构施工、监测和设计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盾构施工同步注浆压力引起的土体变形模型,采用半无限弹性体内圆孔受内压扩张模型等效求解土体在注浆压力作用下的变形问题,借助镜像法和应力函数法推导了注浆压力引起的周围土体应力和变形解析公式。同时分析得出隧道上覆土体竖向位移随埋深增大而增大,隧道两侧土体水平位移随埋深先增大后减小的土体规律。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现场实测和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偏压高铁隧道施工后的位移应力变化。现场实测中,在每个断面布置7个测点,测量断面间距为10 m,获得了第一手的现场实测数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提供实时的监控依据。利用专业网格划分软件Hyper Mesh和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偏压地形-隧道衬砌的高仿真有限元模型,对隧道开挖后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偏压隧道呈现位移场和应力场不对称分布的特点,总的来说,埋深较大的位置沉降大。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测的结果吻合,能很好地为实际施工给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海河东路站~先锋路站区间的双线平行隧道开挖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软件对左线和右线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同截面的应力及位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应力变化主要发生在开挖面周围3~6m,远离隧道土体应力变化不明显。右线开挖完成后比左线开挖完成后拱顶和拱腰应力值均有略微的增大;隧道开挖完成后的最大沉降量发生在隧道的拱顶,地表最大沉降也发生在隧道中心线上方的各个断面。右线隧道开挖对左线隧道的沉降有明显影响,即沉降槽深度和宽度的增加,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施工监测值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依托深圳地铁十号线中益田停车场大跨深基坑工程,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软土地层变形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基坑开挖引起的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支撑应力变化进行了整体分析。进而针对城市软弱地基内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变形监测方案设计与控制措施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变形趋势呈弓形变化,且在开挖深度3/4处变形速率最大;(2)对于跨度较大的基坑,水平支撑结构应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危险位置出现在开挖至基坑中部时;(3)竖向支撑应力随开挖深度的增大逐渐增大,最大应力达到2812MPa。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现场量测和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偏压高铁隧道施工后的位移应力变化。现场实测中,在每个断面布置7个测点,测量断面间距为10m,获得了第一手的现场实测数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提供实时的监控依据。利用专业网格划分软件Hyper Mesh和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偏压地形-隧道衬砌的高仿真有限元模型,对隧道开挖后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偏压隧道呈现位移场和应力场不对称分布的特点,总的来说,埋深较大的位置沉降大。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测的结果吻合,能很好地为实际施工给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杭州市下沙金沙湖绿轴下沉广场开挖工程,分析了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隧道的影响,并进行了不同土层模量取值的敏感性分析。通过ANSYS与FLAC3D建立土层与隧道三维模型,分析了土层弹性模量分别取高、中、低值时,土层与隧道结构的应力及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土层与隧道变形以竖向回弹位移为主,变形对弹性模量取值较敏感并随弹性模量降低而增加。土层最大变形位于基坑底部,隧道最大变形发生于下沉广场圆心位置。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完成后,土层与隧道均存在拉应力区,但拉应力水平较低,且对土层弹性模量取值不敏感。  相似文献   

19.
以德寨隧道为工程背景,对隧道拱顶与左边墙存在隐伏溶洞时围岩的应力和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与无溶洞相比,隧道围岩的应力和位移都受到明显影响;拱顶及靠近溶洞一侧的拱脚水平应力增加最为明显,拱腰出现竖直应力集中,水平位移值增大2~3倍;通过对德寨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分析,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对相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建锋  王金昌  边驰  赫平 《科技通报》2020,36(3):103-108
目前杭州地铁总线网规划已有13条,总长562 km。随着杭州各类基坑工程的发展,如何保护地铁隧道显得更为紧迫。本文在研究杭州地区十几个近邻隧道的基坑工程案例中,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效果,包括相对距离、开挖深度、基坑开挖空间时间效应、土体加固和施工条件等影响,将各类影响因素划分为可变因素和非可变因素,可以得出具体的影响规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坑开挖过程中影响邻近隧道位移,过程中水平位移相较竖直位移往往更大;隧道与基坑的水平距离与隧道的变形呈现幂函数关系,而两者高差却无明显规律,且杭州地区下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基坑开挖深度作为影响隧道位移的重要因素,在初期成明显正比关系,后期曲线逐渐平缓,基坑深度较大时隧道位移则出现较大波动性。综合各类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规范控制标准,并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基坑周边隧道的正常通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