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立 《科技创业月刊》2004,(12):226-227
犯罪的目的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是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体现,准确界定犯罪的目的有利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伪证罪是直接故意犯罪,其犯罪目的的存在是十分明显的,但通过对伪证罪的犯罪目的仔细考查,发现伪证罪的犯罪目的不是特定的而是具有多样性,因此,关于伪证罪的法条规定有待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陆乐 《科学与管理》2009,(6):114-115
我国《刑法》规定伪证罪的犯罪主体为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而于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被害人也可以成为此罪的犯罪主体的情形。司法要树立权威,实现公平正义,必要有法可依、符合法律规范,能否将被害人作为广义的证人纳入伪证罪的主体范围,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谢文文 《内江科技》2013,34(3):26-27
新派学者认为,刑罚并非对已发生的犯罪报应,而是预防将来犯罪,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换言之,刑罚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实现一定目的即预防犯罪才具有价值。因此,在预防犯罪所必要且有效的限度内,刑罚才是正当的。刑罚对犯罪人科处,不是以已然之罪为绝对原因,而是另有目的—预防未然之罪,维护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犯是指以某种特定犯罪目的作为犯罪构成特殊要件的犯罪。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犯罪目的之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和追求。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回答的是犯罪人为什么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虽然目的也可以推动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动机是更为内在的、更直接的因素。目的犯的目的应是特定犯罪日而不是一般犯罪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犯是指以某种特定犯罪目的作为犯罪构成特殊要件的犯罪.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犯罪目的之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和追求.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回答的是犯罪人为什么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虽然目的也可以推动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动机是更为内在的、更直接的因素.日的犯的目的应是特定犯罪目而不是一般犯罪目的.  相似文献   

6.
《百科知识》2011,(19):51-51
犯罪后因自首而减免刑罚,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刑罚裁量制度。关于自首制度,最早可考的文字记载为西周时期的《尚书·康诰》:“……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意思是虽然犯有大罪,但如果犯罪人已经把犯罪事实全部述说出来,亦不可杀。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自首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7.
何某于1991年11月实施过一次抢劫,1995年2月他又犯了故意伤害罪(轻伤),这两罪直到2001年12月才被司法机关发现,但法院最终只以抢劫罪判处何某有期徒刑8年,这是何故? 这里涉及到我国刑法上的追诉时效问题.追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在此期限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超过了此期限,司法机关就不能再追究其刑事责任.<刑法>第87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相似文献   

8.
挪用公款罪是司法实践中多发的犯罪。它不仅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而且也侵犯公共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正确认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客体和犯罪的对象、犯罪主体、犯罪客观要件以及共同犯罪等问题,可以准确区分挪用公款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更好地运用刑事法律打击挪用公款犯罪,保护国有财产不受非法侵犯。  相似文献   

9.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志斌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11):119-120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现行刑法规定的一种新型犯罪。从刑法理论及社会实践看,本罪还存在一些缺陷,应主要从罪名、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及刑事责任四个方面予以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张树学 《科教文汇》2009,(5):222-222
主要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内涵、构成要件、及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相关个罪,包括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违法运用资金罪。  相似文献   

11.
人的犯罪意识来源于社会,社会环境塑造了人的犯罪意识,使人成为潜在的犯罪人,从而完成一个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犯罪行为是行为人主观意识对客观环境的反致行为。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5,(24)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分析,探讨了未成年犯罪人不良社会交往模式源于幼年早期家庭生活经验不良模式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同时未成年犯罪人同辈群体社会交往负面归属感促成了其犯罪行为模式的强化和合理化认同,对未成年犯罪人重新社会化应定位于社会适应功能的重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李丽 《内江科技》2009,30(12):116-116,200
挪用公款罪是当前司法实践中多发犯罪之一,并且犯罪方法和犯罪手段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司法实践中,国家工作人员时常擅自将本单位的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对于不同的担保形式能否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争议较大,常常导致处理结果上的重大差异,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毒品犯罪持续增长,这是每个国家不可避免而要面对的问题。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我国刑法348条规定的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理法规,持有较大数量的毒品,司法机关又无法查证毒品来源与用途的行为,并根据非法持有毒品达到不同的法定数量处以不同刑罚,这对全面打击毒品犯罪有重要意义。现就理论与实务方面对本罪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5.
犯罪行为的着手是指犯罪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施行为。它既是实行行为的起点,又是区分犯罪预备与未遂的标志。作为犯罪形态理论中的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问题,应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在我国,通说理论实际上采取了形式的客观说,但形式的客观说本身因其存在诸多的弊端而成为正在衰退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强迫交易罪的客观表征与抢劫罪、敲诈勒索罪、故意伤害罪等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强迫交易罪与其他犯罪,是正确适用该罪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客体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制度。为了明确《刑法》第213条至215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刑事责任标准,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响应中央政府严厉打击假冒犯罪的形势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2001年4月18日联合发布《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2004年两高又颁布了新的司法解释。这些规定为司法机关及商标所有人打击假冒犯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追诉标准及案件移送程序。我国应该扩大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对象范围,将假冒注册证明商标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驰名商标特殊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18.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客体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制度.为了明确<刑法>第213条至215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刑事责任标准,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响应中央政府严厉打击假冒犯罪的形势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2001年4月18日联合发布<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2004年两高又颁布了新的司法解释.这些规定为司法机关及商标所有人打击假冒犯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追诉标准及案件移送程序.我国应该扩大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对象范围,将假冒注册证明商标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驰名商标特殊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19.
许娜娜 《科教文汇》2007,(9Z):154-154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客体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制度。为了明确《刑法》第213条至215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刑事责任标准,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响应中央政府严厉打击假冒犯罪的形势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2001年4月18日联合发布《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2004年两高又颁布了新的司法解释。这些规定为司法机关及商标所有人打击假冒犯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追诉标准及案件移送程序。我国应该扩大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对象范围,将假冒注册证明商标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驰名商标特殊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20.
论著作权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大伟 《科教文汇》2008,(25):217-217
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在我国近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侵权行为。相形之下,现行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在打击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实践中渐显滞后。综观我国侵犯著作权立法的历史沿革和现行刑法中有关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构成,结合司法实践,要从扩展刑法对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取消犯罪主观案件中的非法营利目的,侧重于对被害人的实质补偿,修改罚金刑、增强其可操作性,确立对侵犯著作权犯罪以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犯罪追诉模式和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侵犯著作权罪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