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生育权是公民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随着人类辅助性生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龄未婚女性群体规模的迅速增大,大龄未婚女性通过辅助性生育技术保障生育权的社会需求随之出现。文章围绕独身女性辅助性无伴侣生育遭遇的现行生育政策排斥、伦理正当性诘问、孩子权利损及等三大核心障碍,反思、探索破解之径,并提出从政策上承认大龄未婚女性生育权、改善辅助性生育技术扩散的社会条件、全方位保障人工非婚生孩子合法权益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2.
利用对农村流动人口和驻村人口中已婚男性、大龄未婚男性、小龄未婚男性、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所做的有关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等特征的调查信息,通过分性别、婚姻状态、流动状态、年龄、地域进行的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不同群体在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和社会交往等特征方面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性别失衡背景下,男性比女性弱势,非婚人群比在婚人群弱势,非流动人员比流动人员弱势,28岁以下人群和50岁以上的人群比28~50岁人群弱势,中、西部人群比东部人群弱势。  相似文献   

3.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治变革和文化碰撞,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姻,作为人生重要的里程碑,在接受了时代的洗礼之后,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嬗变,具体表现为:在城市,晚婚未婚现象增多。城市青年择偶现状2004年《上海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内,有着市大龄未婚男女婚恋所作的调查显示,35岁至39岁的大龄未婚男女比例最高。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选择晚婚的人数也越是庞大。城市青年晚婚未婚现象的增多,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使人们忆起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那场“大龄青年危机”,政府甚至不…  相似文献   

4.
马杰夫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193-193,250
大龄和已婚学生涌入校园已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探讨以及对这一特殊群体如何与年轻未婚学生和谐共处的探讨才刚刚开始。分析了这一现象对高校思想教育和管理领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在思想教育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危险!上升的生育年龄买房买车结婚生孩子,似乎是现代年轻人最为烦恼,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几件事情。长辈的抱孙心切、年轻人的梦想与现实压力交错,使得许多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生育问题。据统计,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第一次生育时的年龄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中国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26.31岁,而2010年平均生育年龄达到了29.13岁,总共推迟了2.82岁。不仅仅是中国,其他国家也存  相似文献   

6.
“择偶难”是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大龄女性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时发出的慨叹。其实,不仅大年龄女青年如此,大凡有过择偶经历,成婚配对的人,也多有不同程度的类似感觉。尽管一些人曾怀有“万一悔之于后,无宁慎之于前”的心念,但在结婚成家后也常常认为自己选择的配偶并不是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于是,令人瞩目的“第三者”问题、情人问题相伴而生,可见“择偶难”是当前社会关注的婚姻家庭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的生育如同其他动物的生育一样,一个基本的目的是保持种群的繁衍,因此,是生命的一种必然和本质现象。今天,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观点也影响到人们对女性生育的评价,并且让女性对生育有了畏难。例如,一些观点认为,生育可能让女性减寿,而且,每一次生育都可能让女性变傻。这些说法有科学根据吗?女性生儿子减寿,证据不足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有不同的风俗和文化,但在生育文化上,女性婚后能生育男孩  相似文献   

8.
础德 《百科知识》2021,(28):24-25
我们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动物都没有更年期.在灵长类动物中,与人类生物关系最亲近的动物是黑猩猩,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5%.雌性黑猩猩没有更年期,它们一直到死亡之前都可以生育,只不过生育力会衰退而已.这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普遍的生育模式,即生育年龄与寿命是一致的.而人类女性到了50岁左右就开始进入更年期,这就意味着将永远失去生育能力.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是70多岁,也就是说,女性最后三分之一的人生不能生育.那么,人类更年期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9.
<正>繁衍后代是两性共同的任务,男性在后代的繁育中也需要承担两个角色,一是生,二是育。遗憾的是,过去男性在生育上,尤其是抚育上所承担的任务较少,不足以体现男性在生育中的重要性。现在,更多的研究在慢慢证明男性的生育作用并不亚于女性。男性的生育角色不仅具有独特性,而且不可或缺。男性的生育年龄过去的研究表明,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30~35岁,因为,这不仅对男性有利,也能生育高质量的后代。男性在30~35岁做父亲,他们的  相似文献   

10.
<正>在德国不来梅有这样一个"习俗":假如你年满30岁仍未婚,那么你必须到不来梅大教堂前劳动一次——男性打扫大教堂的台阶,女性擦洗酒桶开关。孑然一身的斯特凡刚过罢30岁生日,朋友们便通知他某月某日某时到大教堂前劳动。  相似文献   

11.
"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就业与生育平衡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两孩"政策出台后,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就业与生育难以兼顾平衡,这源于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阻碍了生育女性的平等就业机会;生育待遇保障仍有不足,增加了女性的生育压力;托幼服务欠缺,加剧了女性照料家庭的负担.为了平衡女性就业与生育,分担女性的生育负担,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措施鼓励男性分担养育责任,或者对哺乳期女职工采取人性化措施,值得参考借鉴.为促进"全面两孩"政策真正落实,需完善各项配套措施:降低企业雇佣女性成本;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和产假制度;推行男女共享的带薪"育儿假";加大就业性别歧视的监察和处理力度;大力推进多元托幼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年安徽省CH市JC区的调查数据,通过与同年龄段已婚男性的对比,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性别失衡确实会使得农村地区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增加;而发生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中,其无保护性行为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比例;同时与已婚男性相比,未婚男性在艾滋病和性病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较差,从而为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论文结尾指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俊山  张铁军 《科教文汇》2011,(17):200-201
在农村,村民的生育理念除了受到国家生育政策的硬性规定之外,还受到"村落文化"这种软性的乡俗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邱丹 《金秋科苑》2010,(24):224-225
近年来,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了"推行生育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思路。研究生育文明和生育文化二者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将有利于现阶段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新型的婚育观念,创造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知识窗》2011,(4):29-29
考生:老师,您好!我发现那个《结婚生育调查表》对我们未婚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除了学生情况一栏,其余各栏统统写“无”,不知道您是否同意我的观点?望指教。  相似文献   

16.
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生不生二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符合生育条件的女性因此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不少女性会因为怀孕而失去升职的机会,有的甚至因此离开了原本的工作岗位。文章在梳理现有文献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全面二孩政策"给女性就业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以求为保障女性在生育二胎时的就业权益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武晶晶 《科教文汇》2010,(11):198-199
生育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应该平等地享有生育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有矛盾的地方。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女性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实现自己的生育权利,而男性的生育权则需要借助于女性才能实现。所以,当双方就生育与否的问题发生争议时,女性往往拥有主动权,相反男性的生育权则难以实现,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不免又对法律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自建立到今天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从整体看,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社会统筹的生育保险,改变用人单位负担的传统单位模式,以减轻用人单位负担,降低女性就业门槛,促进女性就业.通过对生育保险制度演变过程中政府的责任分析,发现政府所承担的设计和规范责任、财政责任、监管责任和实施责任还不充分,有待提高完善.  相似文献   

19.
生育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应该平等地享有生育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有矛盾的地方。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女性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实现自己的生育权利,而男性的生育权则需要借助于女性才能实现。所以,当双方就生育与否的问题发生争议时,女性往往拥有主动权,相反男性的生育权则难以实现,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不免又对法律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近年来高龄女性生育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其生理机能减退以及生育任务本身对于高龄女性身心健康的负累程度较高,因而做好高龄女性生殖保健服务,对于降低生殖性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高龄女性生殖健康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健康信念以及健康知识水平偏低,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