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了政府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即建设平等关系,重塑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政策,保障主体权益;培养科技型企业家,增强主体核心;建立产权制度,强化主体动力;发挥培育优势,强化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2.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真正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制度创新。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需要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生力军。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建设,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使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成为拉动青海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分析了2018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其经济发展情况和科技投入产出情况,展望了2019年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以来,云南省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云南企业技术创新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投入不足、创新平台不足、创新成果不多、政策环境不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进一步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落实激励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构建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企业创新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等对策,以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薛世勇 《青海科技》2010,17(6):91-93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专利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产出,专利管理工作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中小企业目前专利申请的现状,初步探讨了专利管理应采取的模式,以促进企业技术成果产权化,提高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培育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主体与企业及独立研究机构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针对其创新主体的特点及优势,高校应该采取凝练科研目标、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凝聚高素质人才、优化学术组织建设、注重创新质量、衔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促进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培育创新主体,以提升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实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剖析,揭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集群学习的核心主体,对集群技术创新与扩散起着主导与推动作用。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建立共性技术创新与服务主体,进而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一种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的内生培育机制主要是企业家、创新资源、技术战略三者相互作用;技术创新的外生培育机制主要是政府、科技服务中介、高校及科研院所三者相互作用。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作为连接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内生机制与外生机制的桥梁,在技术创新培育外生机制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技术创新培育的内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知识流动视角下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识流动这一崭新的视角,提出了由主体、资源、活动三要素组成的企业创新网络理论构架。文章分析了核心企业、其他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些主体在知识流动中的角色定位。并揭示了企业如何利用知识资源和辅助资源两类资源进行交互活动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最后指出这一理论构架对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岛市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决定了城市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和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通过对青岛市171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调研,探索青岛市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建立起符合青岛市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岛市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其他城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要素观、过程观和绩效观,提出NIS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建立EKV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合成贵州省企业TSI指数。研究发现,2006-2018年企业TSI指数由58.35%提高到80.54%,其中创新要素整合力、创新知识再造力和创新价值实现力与全国水平差距缩小到3.92%、19.5%和34.96%。通过评价指标的贡献率和敏感度找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和关键敏感指标,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奇瑞的创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自主创新,面临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中更有效地开展技术学习;二是如何实现对这一过程的主导。在开放的技术学习中形成、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是这些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的源泉。奇瑞是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的自主创新企业之一,本文着力于对奇瑞的创新战略与技术学习模式做一个学习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技术异质性,利用共同前沿理论研究2006-2017年浙江省不同性质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差距、技术差距、变化趋势和效率损失根源。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7年间,浙江省不同性质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均值较低。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均值依次递减,差距较小。(2)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反映了浙江省内的最优技术,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企业与浙江省最优科技创新技术分别有12.3%和15%的差距。(3)内资企业和外商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损失源于管理水平低下,港澳台商企业的效率损失同时来源于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佳。  相似文献   

14.
从风险来源、风险影响因素和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了识别,构建了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指标主观性、模糊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价模型,并从河南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中选取了30项技术创新项目作为实例,说明了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得出模糊BP神经网络比单纯的BP神经网络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代经济增长研究中,内部关联和共同发展作为新的主题出现,单个创新不再被看作扩散分析中最合适的单元,因此需要多元技术创新。本文在分析多元技术创新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论述了中介机构对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代工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实现技术创新。然而,随着网络化生产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企业网络能力的重要性愈加突显。通过理论分析,以代工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网络能力、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三者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浙江省内的代工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网络能力对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知识转移在网络能力和技术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关系强度作为表征企业网络的重要变量之一,理论界关于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了网络关系强度、企业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并以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企业网络关系强度和学习能力都对技术创新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企业学习能力在网络关系强度和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不完全中介作用。(3)在小规模企业中,这三者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本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对组织网络及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都有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SPRE审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照技术创新审计国内外研究特色,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使用,从全局考虑审计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SPRE模型.SPRE分别代表战略、流程、资源、环境审计,从而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研究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普遍采用了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在迅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边缘化和空心化的严重问题,使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依附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创新难以为继。沿海地区由于最早采用了技术引进创新的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也最为严重。本文通过广东省的案例分析了这种技术创新模式产生的机理和问题的成因,提出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可持续性自主技术创新模式,以优化产业转移战略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与主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中小企业为主所构成的企业集群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发展性、过渡性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分析企业集群含义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企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创新环境和集群组织内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