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2003—2012年我国287个地级市能源消耗和资本存量数据,采用DEA-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通过能源效率变动的分解及变动趋势的分析,测算了我国不同省份和8大综合经济区等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03—2012年我国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性较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可有效提高能源效率;从空间维度,北京、天津能源效率较高,黑龙江,海南的能源效率较低。此外,产业结构、外资引入量和各类政策因素对不同经济区域能源效率呈现提升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物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能源消耗、碳排放和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Tapio脱钩分析技术对2003—2012年我国物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脱钩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我国物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增长率要大于行业发展的增长率,三者均在样本年内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行业发展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基本都呈现出扩张性负脱钩关系,表明我国物流业目前的节能减排形势很不乐观,行业的能源浪费和无效排放问题还比较严重;减排弹性指标近年来表现较好,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相关物流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全要素能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2008年至2012年我国29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进行测评与区域特征挖掘,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能源投入冗余和污染物排放冗余问题亟待解决,技术进步的提高是2008至2012年期间我国各地区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且能效相关指标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为了探寻提高中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途径,根据全要素能源效率得分、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差异和特征进行K-Means聚类,并针对各个类型的地区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智洺  张伟 《资源科学》2015,37(12):2341-2349
为研究碳排放规制对我国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影响,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与GML指数模型,以2000-2012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度分析了碳排放规制对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规制有利于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规制条件越严格效果越明显;强碳排放规制下,技术效率得到了促进而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对技术效率的促进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动力,而弱碳排放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机理相反。因此,碳排放规制强度的选择应综合考量当下的技术条件和不同行业效率特征,环境技术效率较低的工业行业更适合于严格的碳排放规制条件。这为碳排放规制政策运用到工业行业减排中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碳排放规制对我国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影响,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与GML指数模型,以2000-2012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度分析了碳排放规制对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规制有利于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规制条件越严格效果越明显;强碳排放规制下,技术效率得到了促进而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对技术效率的促进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动力,而弱碳排放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机理相反。因此,碳排放规制强度的选择应综合考量当下的技术条件和不同行业效率特征,环境技术效率较低的工业行业更适合于严格的碳排放规制条件。这为碳排放规制政策运用到工业行业减排中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要素价格-成本权衡-能源效率变化”的逻辑链条,基于成本视角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识别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随机核估计法探究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变化的分布形态与动态演化特征。实证结果表明:较低的技术水平、粗放式的能源利用以及偏离最优要素组合的要素替代成为制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中国区域能源效率不高集中表现在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能源配置效率持续偏低两个层面,且后者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变动的关键因素;市场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等使得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出现显著跳跃性增长;落后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追赶领先地区较为困难,而随要素市场化改革,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改善,要素组合引致的配置效率得以提升,领先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其追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可见较技术进步,短期内市场化改革决定的要素配置效率对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提升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研究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江苏省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结构分解方法(SDA)分析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经济增长诸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是促进能源消耗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动效应是削减能源消耗增量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变动效应虽然对能源消耗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很小;不同产业中,农业和建筑业中的能源强度变动效应促进了能源消耗,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在节能方面出现“倒退”的趋势;工业是江苏省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中,制造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最后,提出四项对策建议,为实现江苏省经济与节能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我国工业1990—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根据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技术路径,引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出反映技术变化的技术进步指标(TC)及技术效率指标(EC),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在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间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且从长期来看,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可为工业能耗的降低起到正向作用,技术进步则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达到促进行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赢结果,而规模效率对于降低能源强度的正向调解机制尚不显著,但从长期看来仍表现出积极趋势。  相似文献   

9.
运用Malmquist-DEA指数方法测度了2000—2007年湖北省8个地市、7个行业、4个隶属部门的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资源配置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总效率,并根据M指数值将科研机构效率分为低效型、徘徊型、低增长型和高增长型。测算结果表明,分地区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多呈增长趋势,技术效率提升起到主要作用;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大多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从隶属单位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都有所下降,而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小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李瑞  张悟移 《资源科学》2016,38(3):450-46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需求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也带来了能源消耗的增长.研究中国物流业能源消费水平以及能源需求,有利于物流业节能工作的开展,缓解能源压力.本文选取了影响物流业能源需求的11个主要因素,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对2001-2012年间中国物流业能源需求相关数据进行模拟与仿真,在此基础上对2016年和2020年物流业能源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11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测算了物流业的能源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12年间中国物流业能源消耗总量在不断增加,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到2020年物流业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1261.92万t标准煤;②在解决物流业能源需求预测问题时,RBF神经网络比GM(1,1)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方法有更高的预测精度;③通过RBF神经网络变量重要性分析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对物流业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程度最大;④目前物流业能源效率明显低于全国能源效率,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物流业需要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丽萍  刘明浩 《资源科学》2018,40(1):195-206
随着中国对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本文对1997—2014年间中国物流业的直接能源消耗碳排放和基于投入产出表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前者大大低估了物流业的碳排放水平,2000年以来间接碳排放对物流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直接能耗碳排放,2014年直接能耗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足40%。进一步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正向驱动效应最大,总贡献率为36.16%;其次,服务业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5.21%;再次,低碳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抑制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26.50%,但近两年低碳技术的进步迟缓;最后,行业效率提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负向驱动效应明显,但这种作用效果不稳定,1997—2014年行业效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总贡献率为21.72%。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物流业的服务需求还会继续扩张,由此导致的物流业间接碳排放增长态势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实现物流业低碳化发展不仅要从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提高物流业的行业技术效率等方面采取措施,而且也要加快提高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低碳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枫  王丽丽 《资源科学》2012,34(1):13-19
本文利用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95年-2009年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面板数据,使用费雪理想指数分解法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动趋势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1995年-200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来自于能源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较为有限。从省际层面来看,1995年-2009年各地区的能源强度都普遍降低,但各省市区之间的能源强度的绝对水平与变动幅度差距在扩大。在这一时期,由地区间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强度变化分化明显,并与部门内能源效率的作用相互加强,造成了地区间能源强度分布趋于分散。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李慧明  王磊 《资源科学》2008,30(10):1484-1490
从减物质化的内涵出发,阐述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和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和功能的关键。基于拉斯拜尔指数和完全分解模型,对减物质化进行多重因素分解,研究物质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物质减量的影响,分析物质消耗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以1985年~2006年我国能源消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扩张是驱动我国能源消耗的主导因素,21年间共计驱动能源消耗23.6×108t标煤。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增加能源消耗1.82×108t标煤,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的叠加使我国能源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强度的减量效应共节约能源9.67×108t标煤,但强度因素的物质减量效应被经济规模扩张效应的增加所抵消,能源消耗的反弹效应明显。因此,在通过物质强度指标调控物质流动路径和方式的同时,应注重经济结构良性调整产生的减量效应,进而减小与抑制反弹效应,通过物质绝对减量指标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绿色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考虑非意向产出情况下,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的全局DEA—SBM模型、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测算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并运用全面FGLS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差异显著,绿色技术进步与全国及三大地区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均有正向影响,且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最后,从提高绿色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维国  范丹 《资源科学》2012,34(10):1816-1824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样本期内我国物流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测算,并分析了效率的时空异质性特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2007年到2013年我国45家沪深上市的物流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指数具有上升与下降交替的特点;各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力存有差异;企业之间全要素指数差异较大,其中港口型物流公司比仓储运输型物流公司高且稳定。只有提升纯技术效率,设计合理的规模,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能力,创造自由平等的竞争环境,才能提升物流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国涓  刘丰  王维国 《资源科学》2013,35(12):2444-2456
本文放宽规模报酬不变和决策单元技术相似性的假定,构建非径向区域潜在产出测量模型,深入探讨环境绩效的测量及对其影响因素的分解,并结合共同前沿ML指数测算环境绩效的动态变化,考察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低能耗低排放区域的环境绩效均值最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有利于该区域环境绩效的提高;高能耗高排放区域及中能耗中排放区域环境绩效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在观测期间内,我国大部分省份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改善,环境技术有所进步。尽管低能耗低排放区域环境技术进步显著,但由于高能耗高排放区域及中能耗中排放区域技术缺口较之相对扩大,使得我国环境绩效均值总体呈现负增长。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政策实施后,环境绩效有很大的提高,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Laspeyres完全分解技术测算了东部能源消费的变动并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推动区域能耗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起到节约作用;其中,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是节能的主导因素,工业部门的结构比重与能源效率的微弱变动都会对整体节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技术节能的主要原因;结构调整的短期节能效应并不明显,且呈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根源在于高耗能产业投资效应与前期能源消费的提前透支及其滞后影响,产业结构效应弱化;最后给出了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