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李容柏,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生。1982年获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士学位,获印度G.B.Pant University of Agri.&Tech植物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印度潘特农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是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3年全国农业科技年先进工作者。李容柏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2.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东北林业大学,以"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和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实行异地联合共建.实验室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林木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平台,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学术中心、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提高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专家档案潘学彪1949年3月生,江苏南京人。1982年1月原江苏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94-1995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曾任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现任扬州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中的植物生物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负责人,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种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保其持续稳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传统杂交育种技术在玉米遗传改良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但是尚不能满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育种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其中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将多学科相结合,实现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多模块优化组装,对未来的玉米育种事业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综述了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11,(14):F0002-F0002,1
袁有禄,1967年10月生,四川简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安阳市市管优秀专家,安阳市劳动模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棉花分子育种课题组组长。负责的分子育种课题被安阳市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1990年于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毕业,2000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6.
宋同明1937年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玉米遗传育种专家。1961年4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大)农学系并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进修,因业绩卓著曾被伊利诺大学7位美国玉米界知名教授签名,授予该校名誉教授称号。回国后,先后担任过遗传教研室主任,植物遗传育种系主任等职,主要从事研究生"细胞遗传学"学位课的教学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曾先后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顾问以及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和孟山都公司顾问等职务。1992年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了"六五"至"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高油玉米育种课题、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个国家跨越计划项目和两个与国外合作研究课题。著有《植物细胞遗传学》、《高油玉米》、《玉米遗传与突变性状彩图》等书,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次,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生命的领域中逐渐的实现了遗传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于林木的育种其根本的任务就是选育以及繁育林木优良繁殖材料,本文对于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的介绍,是通过在生物技术的科学发展中,具体的将林木遗传标记以及对于生物基因工程进行了解,通过分析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的特点,在与常规的林木育种进行分析之后,了解了新技术的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农业确实需要转基因?—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生物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是对基因结构与功能的深入了解和控制,以及它迅速地走向应用和产业化。在短短的几年间,植物生物技术所创造的一批遗传修饰的农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GMC)的种植面迅速扩展。车章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等的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美国数以千计的食品中含有遗传修饰的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的成份。它使农业,特别是育种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技术飞跃往往给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鱼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室主任杨弘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鱼类遗传专家,杨弘研究员长期从事鱼类生化、生物技术和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特别是开展罗非鱼品种改良和养殖生物学研究,罗非鱼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专家简介:施季森,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中心主任。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1991)、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江苏省首席科学家(2007)、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201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副理事长,江苏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原"973"计划农业领域第三届咨询专家组成员,第四届咨询专家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11.
正邓秀新,男,1961年11月出生于湖南宜章,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现代农业产业(柑橘)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果树顾问专家组组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邓秀新长期致力于柑橘细胞工程与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在他的主持下,中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和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6):F002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2年3月,隶属于国家科技部:该室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瞄准学科研究,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实验室研究对象为水稻、油菜、玉米、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和果树、蔬菜等部分园艺作物以及其他一些作物。包括基因图谱研究:重要基因分离克隆;功能基因组研究;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基.因发掘研究: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品种选育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植物生物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初期,传统的遗传育种等基础生物学科学与重组DNA技术结合,在分子水平上对植物进行遗传操作,从而产生了现代植物生物技术的新领域。现代植物生物技术的出现,为解决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局限,提供了新的机会。它打破了物种之间的杂交障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可以相互转移;为作物产量的增加、品质的改良,以及为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虫和抗逆  相似文献   

14.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9):F0004-F0004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设置于1976年,目前为天津市重点学科,是“十五”期间天津市教委重点投资建设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已具备了较强的学科能力,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农业科学研究和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都取得了取大的成绩,并且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与国家现代麻类产业化的发展,我国麻类基础科学研究开始走出低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臧巩固在我国麻类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奋战二十余年.先后从事过麻类作物栽培,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涉猎苎麻、亚麻、黄红麻、大麻和剑麻等.为提高我国麻类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遗传育种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国小麦面积大,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生态类型、耕作栽培方式和小麦消费形式多样且特色明显;种质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在国际小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国际合作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主流仍然是分子生物学、基因和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21世纪前30年的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将使粮食作物获得更大的丰收。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杂交和遗传育种,如今水稻可达500公厅,到下一个世纪初将达到800~1000公斤。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利用生物技术,将来的水稻能长成树的样子,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水稻  相似文献   

18.
龙林 《学会》2001,(3):12-13
陈启锋1930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53年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后留校工作至今.历任耕作学与栽培学教研组主任、杂草防除研究室主任、校科研科科长、农学系副主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主任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等职,并任福建农业大学副校长多年;现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农业部重点学科和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委员会主任、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9.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基础,而通过诱发突变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制农业生产需要的优良基因则是现代种业的重中之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舒庆尧教授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生物技术和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创制了一批水稻优良材料,对当前和今后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今日科苑》2009,(23):12-13
出生在辽南苹果之乡,成长于冰城哈尔滨的李怀玉,自中学时代起,就立志从事"南果北移"事业。为此,舍近求远,专程报考沈阳农学院园艺专业。毕业后留校,一直承担"果树遗传育种"教学与"苹果抗寒育种"科研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