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人才管理是一个并行的、互嵌的过程.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与人才双链耦合的内涵、模型及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上知识链与人才链的耦合域,给出其耦合机理,为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流与人才流无障碍的流动,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徐玲 《现代情报》2009,29(4):207-209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是知识流的运动。创新人才的学习(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研究,确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个体学习的关键耦合域,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学习重点,为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提升知识学习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关系的实现主体,分析了两者耦应用系统动力学阐述了两者的因果关系模型.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耦合成效的测评指标体系,以及如何收集相关的测评数据.  相似文献   

4.
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界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体系及主体构成,提出科技成果转化运行主体与支撑主体间知识管理耦合互动的理念,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知识管理耦合互动的功能,阐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知识管理耦合互动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对于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知识管理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阐述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耦合关系的实现主体,接着分析转化各阶段中创新人才的知识,最后详细分析两者耦合的关键耦合域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运行及其绩效孕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管理对于提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的"知识海洋"模型,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过程划分为知识对接、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等五个逻辑阶段,进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绩效形成的孕育模型,分析孕育的理论基础、机制和过程,最后总结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绩效,即表现为五种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知识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投入、运行与产出过程并阐述其关系,明晰产出效益与产出绩效的联系与区别,界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产出绩效的内涵,将其分为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三个层次,并进而研究三层次产出绩效的梯度转化过程,以及对梯度转化过程的实质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梯度转化过程的功能,由此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整合模式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整合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诸环节中起承接作用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分析了基于科技成果转化最终产品形成的知识状态跃迁过程,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分别提出吸收型、消化型、再造型、共生型的知识整合模式,并从转化人才、供应链的视角,提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整合应用策略。这对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有效开发利用内外知识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金涛 《软科学》2017,(9):97-100
通过对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利用问卷调查和德尔菲专家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企业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体结果表现为:知识管理、人才管理二者相互形成耦合机制,并通过相互融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最后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管理融入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知识密集性的内在本质要求。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研究。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明晰了各阶段的知识管理重点,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为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和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藏农村公路的使用情况和目前养护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提出了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明确了相应的责任和权利,以尽可能少的养护资源和资金,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质量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企业知识产权经营和管理效率是企业在知识产权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取得的成效与支出成本间的比例,表征经营、管理活动的成效高低,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效率构成了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效率提升的内容。而从发展的过程来说,不同指标发展程度、不同组合形成了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效率的不同特征,以及由低到高的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模式的进阶制。企业应当以理论提升路径为指引,建立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效率提升的阶梯进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通过对建筑施工的工作环境、人员素质、企业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措施、方法和办法,以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建筑业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管理和经济专业模拟实验室管理问题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海成 《科技与管理》2004,6(5):136-138
针对如何有效地改进管理和经济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及其模拟实验室正常运转的主要性,从硬件设备、软件环境、人员管理3个方面入手,对模拟实验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蒋田恩 《大众科技》2012,14(4):60-62
高校计算机房维护与管理繁重而琐碎,需要管理人员技术软硬件兼顾,机房环境安全与卫生齐管,制度规范完善,师生培训共同提高管理质量,从而构建维护与管理一体化的计算机房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企业知识的层次与构成入手,系统分析与归纳了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主要影响,刻画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挑战,最后讨论了面对这些全新挑战,企业所需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知识管理和知识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知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概念人手,阐述了知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管理和知识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作了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高校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和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入手,将文化管理引入到高校行政管理中,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将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阐述了文化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并对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雄  苏向前 《西藏科技》2007,(11):4-4,10
本文就工程监理工作中招标对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影响、合同管理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与项目法人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好施工承包合同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普罗米修斯》2012,30(4):449-465
This paper presents two different forms of research practices: Mode 1 and Mode 2. These form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re adumbrated not so much to demonstrate their radical differences, though there are some, but as a way of calling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in both modes, static and dynamic competition are at work. It will come as no surprise to academics to be told that their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in a competitive context. Competition for ideas and for intellectual leadership in a particular field or sub‐field is the bread and butter of academic life. In industry, too, the observation that research takes place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would be uncontentious were it not for the fact that researcher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seem reluctant to take on board the uncertainties that competition generates and to put their intellectual energies into developing specific strategies that are appropriate to two diverse forms of competition. The argument moves on to spell out the differences that specify static and dynamic competition, as they occur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This raises the crucial ques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boundary work in generating innovation in both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ontexts. The nature of boundary work is then relat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competition and then to the appropriate organisational imperatives of each.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sking for how much longer can research into business management carry on ignoring the fact that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 are required in these two radically different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