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科知识》2010,(23):43-43
根据《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规定,水下文化遗产是指至少100年以来,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遗迹,如遗址、建筑、工艺品、人的遗骸、船只、  相似文献   

2.
吴佳惠 《今日科苑》2009,(11):53-53
为给北川县城新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文物局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博物馆专业人员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进入北川县城新址区域开展先期考古调查。 在2008年12月29日至50日先期考古调查中,联合考古调查队在此区域内发现了多处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一座历经地震,依然完好无损的清代石桥引起考古队重视。  相似文献   

3.
吴佳惠 《金秋科苑》2009,(11):53-53
为给北川县城新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文物局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博物馆专业人员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进入北川县城新址区域开展先期考古调查。 在2008年12月29日至50日先期考古调查中,联合考古调查队在此区域内发现了多处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一座历经地震,依然完好无损的清代石桥引起考古队重视。  相似文献   

4.
《百科知识》2010,(12):59-59
近日,被列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一号工程”的“南澳I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下考古队在抽取沉船上层覆盖淤积物的过程中,在清理出的3组相互平行的木质沉船隔舱板之间发现了一摞摞码放整齐的瓷器文物。从水下考古调查情况看,船上保存有大量青花瓷器,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同胞不仅再创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互了解的桥梁,而且也是与其他人民一起创造的新文化,是共同走向未来的重要动力与源泉。而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的主要机构,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物的宣传、研究、收藏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哪些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天津葛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实践,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的核心,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提出整体性、动态性、重点性和公众参与的原则,从传统风貌、物质空间、景观空间、产业性功能和管理实施手段五个方面入手对历史格局、文物遗存等物质空间的保护、更新和改造,同时实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空间考古学是新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包含人类活动遗存与生活环境的人文-自然综合体,研究方法是空间信息技术在对这个复杂研究对象的应用研究中,有关考古信息获取、解释与重构的一个创新性过程,并通过建立"数字文化遗产圈"(Digital Cultural-heritage Sphere)实现三维动态的虚拟重建。在总结第487次香山科学会议"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研讨基础上,提出空间考古学6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1)遗址无损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2)空间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和监测研究;(3)考古遗址环境的数字化重建研究;(4)文化遗产空间数据存储与挖掘研究;(5)虚拟考古、虚拟再现与公众展示系统;(6)"数字文化遗产圈"(Digital Cultural-heritage Sphere)科学平台建设。对中国建设空间考古学的5项建议:(1)充分融合考古文博领域和空间技术领域的优势,推进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发展;(2)从学科体系看,当前空间技术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需要总体性布局;(3)对大型文化遗产亟需从全局高度开展"理论-技术-应用"的一体化攻关研究,获得对遗产本质的、整体的科学认知;(4)包含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组合、技术适用性,以及自然与人类活动对遗产影响的评估与虚拟重建等重大科学问题需要抓紧规划落实;(5)加强空间考古学学科内涵与理论建设研究,利用我国文化遗产大国和空间技术的优势,创新"空间考古学"学科体系,抢占该领域的国际制高点。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分析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及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采用数字叙事记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分析,从研究年代、文献分布、学科分析等方面梳理了3大文化机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急需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宣传我国国家历史方面,我国的历史类博物馆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着许多的珍贵历史文物,博物馆对文物起着保护作用,历史博物馆也对公众开放,在其文物的陈列方面也需有一定的考究,同时起到向公众宣传教育的作用。本文就从历史类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陈列设计、宣传教育与服务这三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对其馆藏的物品进行陈列和分类管理,更好地向公众进行展示,是帮助公众更加直观的探究相关的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陈列藏品是发挥博物馆价值的重要基础,而能否实现对藏品的有效管理与博物馆藏品陈列内容的层次体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实现对馆藏品的保护并实现规范化管理对博物馆具有重要意义,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环节。文章以探讨如何实现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为目标进行探讨,力求实现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卜琳 《未来与发展》2012,35(7):25-30
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根本原则。中国遗产旅游升温,文化遗产被点亮,"夜游龙门"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文化遗产的诠释与展示上存在诸多问题。建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价值观和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理念,并具备夜间展示的客观条件,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合理的夜间展示。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要确立正确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提出;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对"人"的关注;强调对文化遗产的活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重视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护,在做好"两个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避免"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和"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两种错误倾向;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的积极参与,科技的有力支撑,企业的有效介入,媒体的跟踪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15.
杨智  陈金平 《百科知识》2023,(15):36-37+58
<正>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重要场所,是文物、标本密集汇聚地,是对馆藏物品进行分类管理,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博物馆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收集、典藏的藏品越来越多,故确保藏品安全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责任和工作任务。镇江博物馆早期由于只有简易的人防和物防,被抢劫、盗窃事件时有发生。安全工作处于最基础的保障层面,只有安全得到保障,其他方面的工作才能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6.
所谓展览理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思维,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展览设计理念。大部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普遍注重展品的内容讲解和说明,忽视自然实物展品本身的主题性和故事线,缺乏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使命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图文展板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知识的渴求,而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自然馆在设计之初就打破传统设计思路,以心怀公众、关心公众、理解公众为设计的基本思路,压茬扩展展览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通过别出心裁的展览规划设计,形成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创新展览。文章主要分析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自然馆几个特色展项设计理念,如何给广大公众呈现更多青藏高原美丽自然资源,从而激发公众用科学的思维爱护我们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不乏成功先例。作者建议,进一步推广田间考古格网的经验,构建多层次的格网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取得了广泛共识并延伸到农业生产系统,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议程的需要,各个国家均已构建了许多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途径并付诸实施,支持了乡村社区的发展并提高了他们的生计水平。本文简要概括了一种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途径及其背景和特点。这种综合管理途径,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以及与其相关的农业和生态知识系统,至今仍然对传统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生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值得进一步重新审视。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该项目旨在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当地资源条件、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体系与经过长期验证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反映了人类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关系。这些生动鲜活且不断演变进化的系统和社区,一直保持着与诸如自然、家庭、社区、历史以及对其自然环境的归属感等融为一体所具有的特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是综合管理途径的一个具体实例,是一个将农业、生态与传统社会可持续性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观点。这项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实施,以促进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并保障其继续协同发展。该项目所推动的动态保护途径将:1)在国际和国家层面上,进一步推动公众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认识;2)在试点国家制定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计划和政策时,将GIAHS中的全球重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作为主要内容;3)通过采用考虑到生态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新技术,促进当地社区社会政策与经济的发展;4)通过实践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推广和扩大GIAHS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浅谈博物馆文化的社会化大众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是以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为主要任务,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它以其特有的博物馆文化特征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显现出深厚的历史根基和鲜明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学会》2019,(10)
信息化为科普教育事业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既带来了开放的理念,也提升了科学传播的质量,使博物馆迈向智慧化。古生物博物馆几年来大力建设信息化平台,增设信息化设施,提升信息化知识供给能力,利用新媒体扩大古生物知识传播渠道,有力推动了博物馆走向公众,并对古生物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