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彭丽徽  李贺  张艳丰  洪闯 《情报科学》2018,36(9):96-102
【目的/意义】针对用户隐私安全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 织从用户隐私角度改进社交媒体工具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情感-行为意愿”研究范式,结合 隐私计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过程激励理论内容构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倦怠的形成过程中用户的社交媒体态度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而隐私关 注是社交媒体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隐私关注的过程中信息保护与隐私披露行为共同作用,感知风险与感知收益 相互博弈,用户态度到行为意向的过程中,过程激励起到微弱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方法/过程]采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及内涵、前因变量研究和结果变量研究等,同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结果/结论]未来研究中,可通过新技术与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对社交媒体倦怠的构成及测量进行研究、探索异质性社交媒体间用户倦怠的差异与共性以及尝试基于倦怠情绪差异与消极使用行为的细分研究,以更好揭示社交媒体倦怠的“黑箱”。  相似文献   

3.
代宝  罗蕊  续杨晓雪 《现代情报》2019,39(9):142-150
[目的/意义]把握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现可能的研究机会。[方法/过程]从社交媒体倦怠的含义、前因和后果三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倦怠主要从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和两者的综合3个视角来定义;社交媒体倦怠的前因主要包括社交媒体相关因素(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相关因素(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社交媒体倦怠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影响用户的心理(不满意等)和行为(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转移行为、消极使用行为等)。  相似文献   

4.
朱侯  李佳纯 《现代情报》2009,40(3):169-177
[目的/意义] 为研究中国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的影响机制,为隐私设置功能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本文以微信活跃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隐私设置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设置行为主要受到隐私设置意愿和感知控制影响;隐私关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隐私设置意愿;感知易用性、信任、交互公平正向影响感知控制;隐私关注和感知易用性都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通过拓展数字代际和隐私保护行为视角回应现有研究关于隐私悖论的争议,为社交媒体的隐私保护提启示。[研究方法]通过回归分析,对1760份全国性样本数据进行U型关系检验及代际的调节作用检验。[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隐私侵犯经历与隐私保护行为意愿存在一种“U”型关系,隐私悖论仅存在于隐私侵犯经历增长的前半段;隐私保护倦怠中介隐私侵犯经历对隐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并可以被用以解释隐私悖论现象;数字原住民群体虽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隐私保护倦怠,但更容易摆脱隐私悖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孟猛  朱庆华 《现代情报》2018,38(1):5-18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持续使用意愿和习惯直接影响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习惯对持续使用意愿和行为之间有负向的调节作用;使用后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及自我功效正向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愿;期望确认度对使用后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感知关系性和感知胜任性正向显著影响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对满意度正向影响显著,满意度对习惯产生直接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对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运营商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伦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23,(5):168-177
[目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界深入了解沟通隐私管理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介绍沟通隐私管理理论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之后,本文检索梳理了信息系统领域应用该理论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研究的成果、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关于沟通隐私管理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对组织管理的影响、信息系统用户隐私披露意愿的影响因素、社交媒体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这3个方面;研究存在“对工作环境使用社交媒体是否有利于组织管理尚存不一致”“对用户实际隐私披露行为的关注不足”“对中老年信息技术用户群体关注不足”等局限性;拓展数据获取途径,分析更为客观的用户行为数据,探究信息技术对中老年人隐私管理的影响等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媒体APP的不断普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用户移动搜索的重要平台。对社交媒体APP用户的移动搜索体验展开研究,有助于完善用户移动搜索体验,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过程]基于用户完整搜索过程(如目的、动机、搜索过程、结果采纳等)设计访谈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社交媒体APP用户移动搜索体验理论框架。[结果/结论]用户个体、信息特性、系统3个主范畴对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移动搜索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使用环境对用户个体产生影响,特别是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而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研究结论对社交媒体APP改善搜索功能、提升用户搜索体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孟玺 《现代情报》2023,(4):39-50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完善我国虚假信息治理的知识体系,为健全虚假信息的社会矫正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Planned Behavior Theory),引入数字素养和风险感知两个变量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模型,分析数字素养、风险感知、识别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影响机理。以371份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数字素养、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虚假信息识别意向,主观规范和识别态度对识别意向影响不显著;感知行为控制不仅直接影响识别态度,且在数字素养和识别意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数字素养不仅直接影响识别意向,且通过风险感知和感知行为控制间接影响识别意向,是驱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探讨消极社会比较、不同类型的消极情绪对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丰富与拓展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相关研究。[方法/过程]构建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在线问卷搜集273份有效样本,利用PLS-SEM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倦怠和嫉妒显著影响社交网络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而消极社会比较显著影响社交网络用户的嫉妒情绪,其次是焦虑,最后是倦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健康信息风险和用户隐私保护是健康大数据和移动健康时代的重要议题,从信息隐私和隐私计算视角,探究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在分析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特殊性和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隐私和隐私计算的视角,通过模型构建、问卷调查和假设验证等实证分析过程,重点探究信息隐私等相关因素对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显著影响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使用意愿的因素有感知收益和信任;隐私顾虑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并不意味着用户隐私保护不重要;此外,感知隐私控制是重要的心理要素,正向影响感知收益,负向影响隐私顾虑。对移动健康管理服务商来说,应该从信息隐私保护、感知收益提升、个人隐私控制强化以及用户信任建设等方面着手,从而促进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的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探究移动学习用户隐私行为的影响关系,以提高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和对隐私信息的控制能力。[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隐私信息披露文献的查阅,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利用结构方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对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有正向影响,感知移动学习收益性、移动学习用户社会影响、隐私控制自我效能和感知移动学习便利性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正向影响,而感知移动学习风险性则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负向影响。本研究能够帮助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商更好地收集信息,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局限]研究的调查对象覆盖面较窄,对年龄、性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3.
周涛  曾环宇  邓胜利 《现代情报》2019,39(11):38-45
[目的/意义] 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会化商务显著促进了用户的信息交互。与此同时,信息过度收集和使用、信息泄露等问题愈发突出,引发了用户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的密切关注。从用户、平台、环境3个层面,研究了信息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用户行为的作用。[方法/过程] 研究收集了340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隐私倾向、平台声誉、法律法规显著影响用户的信息隐私关注,进而决定用户的信任、隐私风险和社会化商务行为。研究结果启示企业需要采取措施缓解用户隐私关注,进而促进其社会化商务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为了帮助信息系统学者厘清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应用现状,填补国内在媒介丰富度理论相关文献综述上的缺失。[方法/过程]本文对国内外基于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归纳了当前MIS领域应用媒介丰富度理论的主要研究问题,并总结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研究发现:MIS领域应用媒介丰富度理论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媒介丰富度对于表现绩效的影响、媒介丰富度对于用户信任感及诚信行为的影响、媒介丰富度理论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和媒介丰富度理论在信息/沟通技术使用研究中的应用4个方面;研究中存在"媒介丰富度理论对于社会因素、个人/技术因素的考量未完善"、"相关实证研究多使用媒介丰富度理论作为分类依据,往往忽略理论的核心观点"等问题;媒介丰富度对表现绩效影响的时序分析、多媒介嵌套的混合效应等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敏  马臻  聂瑞  张艳 《现代情报》2019,39(2):94-104
[目的/意义]旨在探究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健康信息分享意愿的形成机理,为社交健康网络的开发者、设计者和运营者的实践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管理启示。[方法/过程]基于"深度访谈+扎根理论"获取二阶信息链(含二阶信息链、二阶信任链)分析框架下社交健康信息生态链中信息内容与信息信任的作用机理,并通过整合感知价值理论、信任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中提取出的关键因素,从信息主体、信息环境、信息内容及信息技术4个层面展开系统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研究模型。选取微信的深度用户为实证样本,通过"情境实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400份有效数据样本,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验证理论模型。[结果/结论]信息主体因素(分享价值、自我效能及面子意识)、信息环境因素(分享态度、信源引力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信宿推力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信息内容因素(信息正向情绪性、信息负向情绪性)均能显著正向影响社交网络用户的社交健康信息分享意愿,而信息技术因素(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分享意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多刚 《现代情报》2019,39(9):131-141
[目的/意义]对国内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把握国内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的发展动态。[方法/过程]以CSSCI期刊库2012-2018年发表的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从相关理论和模型、因果分析框架、未来研究方向三方面剖析国内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现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采用的理论模型最多的是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其次是技术接受模型。本文提出了一个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将纷繁复杂的前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结果变量都囊括其中。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探究诱发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为移动社交网络的设计者、开发者和运营者的社交网络功能优化、信息服务质量提升和精准营销推广等实践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方法/过程]以"压力源-压力-结果"为分析框架,在整合压力应对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上,从技术压力和使用满足的视角出发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研究模型。实证研究以微信的深度用户为研究样本,采用"情境实验+问卷访谈"的方式获取404份有效样本数据,利用Smart PLS2.0软件验证假设和模型。[结果/结论]技术压力和使用满足的影响在用户使用社交网络时同时存在,均能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产品转换疲劳和使用疲劳,两者的综合作用能诱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其中,技术压力因素中的信息过载、功能过载是产生社交网络使用疲劳的重要前因;使用满足因素中的情感需要满足、社交需要满足和信息需要满足是产生社交网络转换疲劳的重要前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